概述
古代兵器,用鐵或硬木製成,像長棍子,頂端瓜形。後來只用做儀仗,叫金瓜。骨朵是一種複合器具,長柄的前端安裝上石質或金屬的頭。骨朵的頭有圓形、長形、蒜頭形等多種。骨朵與傳統的錘有區別,錘的頭大柄短,頭重柄輕,骨朵則頭小柄長,頭的重量比柄的重量輕。
相關介紹
在遼蕭義墓壁畫出行圖上,兩位前導騎馬,雙手持韁,其腰帶上有皮吊環,把骨朵柄穿入皮環,環卡住骨朵頭,骨朵尾端自然下傾,頭端上翹,正是骨朵頭輕柄重的反映。金屬頭的骨朵是遼代契丹人常備的基本兵器。《遼史·兵志》記載每位契丹兵自備武器中有骨朵。在遼代墓葬壁畫中,門衛、侍從、儀衛等契丹人手持骨朵者屢見不鮮。如宣化的韓師訓墓兩位髡髮契丹門衛手持骨朵站立。遼陳國公主墓前室兩位面向室站立的男侍肩荷骨朵。庫倫七號遼墓出行圖的中部有旗鼓儀仗,其中負責旗鼓儀仗的旗鼓曳拉亦手持一柄骨朵。
該圖末尾與主人告別的契丹大臣也有手持骨朵。遼墓中還發現了骨朵實物。如朝陽的耿延毅墓和通遼二林場遼墓出土了鐵骨朵頭。《遼史·刑法志》載:“又有木劍、大棒、鐵骨朵之法”。《遼史·耶律乙辛傳》“擊以鐵骨朵,幽於來州”。綜上可以看出,骨朵在契丹人中使用廣泛,是深愛契丹人喜愛一種用途多樣的器具。
在唐及以前考古遺存中未見真正的骨朵實物和骨朵圖像。而“骨條”一詞最早見於北宋仁宗時期編撰的《武經總要前集》中,並附有骨朵插圖。文獻記載最早使用骨朵的實例是南宋吳處厚《青廂雜記》記載五代吳國丞徐溫之子曾經“在廣陵作紅漆柄骨朵,選牙隊百餘人,執以前導,謂之朱蒜”。宋墓壁畫和傳世畫中,亦有骨朵圖像。如白沙一號墓門衛手持骨朵,宋代佚名《卻座圖》中亦有骨朵。故可認為,骨朵本為契丹傳入的新式器,似錘非錘,似杖非杖,故漢人隨形呼之,稱之為骨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