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骨幹又稱骨的體部。骨幹呈管狀,內部有空腔,稱為髓腔,內含骨髓。骨幹表面可見1~2個小孔,稱滋養孔,通入滋養管,有滋養動脈、靜脈及神經通過。骨幹在20歲以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約在20歲以後,骨幹與骨骺癒合,骨的長度不再增長。
二、骨幹結構
骨幹是是長骨的中間部分,也稱為骨體(boneshaft),骨質緻密,圍成骨髓腔,內容骨髓。骨幹的一定部位常有血管出入的滋養孔。長骨的中段。在骨發育過程中骨化發生較早。長骨兩端骨化發生稍晚,稱骺。骨幹與骺間保留一層骺軟骨,又稱骺板,骨幹與軟骨相接的乾骺端(metaphysis)是長骨的生長區。骨幹外周為密質骨,由骨膜的膜內骨化形成;中部由於破骨細胞作用而出現骨髓腔。乾骺端則形成松質骨和骨髓間隙。
三、與骨幹相關的疾病
1.股骨幹骨折
定義:股骨小轉子遠側至遠側乾骺端近側一段骨幹的骨折
注意:分為(單純)轉子下骨折(近側乾骨折)和累及轉子下的轉子骨折。必須說明累及轉子區、出現移位的轉子外骨折與轉下區骨折的範圍無關。
流行病學:股骨骨折(沒有股骨近端骨折)的發病率在美國為每年1/10萬。大多數統計中男性占優勢。年齡頂點在25歲以下組。
損傷機制:股骨骨折一般是由較大暴力作用(交通和工作事故)而引起,因此相關的進一步損傷(多發創傷)並不少見。近年來股骨幹骨折在65歲以上組也變得明顯,且主要由常見創傷引起。
解剖概述:股骨是人體最長和最硬的骨。股骨長軸與脛骨長軸形成一個外翻的生理角,大約60。膝關節軸的角為810。行走時股骨離心加重,股骨頸的延長軸行走在股骨幹長軸的內側,出現外拉側和內推側。股骨幹顯示出前彎曲,平均直徑為800~1500cm,前後投照總體上是直的。骨髓腔最狹窄的部位(峽)位於近側區乾的1/3。骨髓腔在近側通過梨狀窩,可以作為髓內釘進入點。股骨上附著各種各樣強有力的肌肉:近側展肌和髂腰肌,骨幹範圍為內收肌,遠側為腓腸肌的兩個頭。骨折時在相應的骨折水平出現典型的錯位。
2.多發性內生軟骨瘤病
亦稱“Ollier病”。它是一種少見的非遺傳性良性腫瘤。常常也被認為並非腫瘤、而是生長發育上的紊亂。它是大量軟骨細胞異常增生。常為多數的不對稱的分布在骨內的軟骨病灶及骨膜下沉積。在長、短管狀骨中均可發病,可發生在肢體的單側或雙側。骨關節可發生畸形,影響運動功能。X線徵象是長骨幹骺端附近骨幹可見圓形或杯狀透亮區,局部骨幹膨脹,骨皮質變薄,並可見斑點狀鈣化影。本病有自愈趨勢,有些畸形可手術矯形。
3.前臂骨幹骨折
前臂骨幹骨折約占所有骨折的10%~14%,有5個關節與尺、橈骨相關,骨折後往往需要手術治療,按照關節內骨折的原則進行處理。前臂雙骨幹骨折通常由高能量損傷造成,偶由站立位跌倒所致,損傷機制多為暴力經手部沿前臂軸向傳導。
診斷及臨時處理: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外傷史、是否伴有其他損傷、前臂皮膚和軟組織情況及肢體遠端血運和神經症狀。Joyce教授強調,腫脹伴有被動牽拉痛是骨筋膜室綜合徵最重要的早期徵象,一經發現,須及早行前臂切開減壓。前臂攝片須包含肘關節和腕關節,特殊類型的骨折如孟氏骨折、蓋氏骨折可能需要CT或MRI檢查輔助診斷。對閉合性前臂骨幹骨折患者,需要臨時行肘關節石膏固定,以減少患者疼痛、骨折部位內出血,降低神經血管損傷風險。對開放性前臂骨幹骨折患者,需靜脈滴注抗生素,進行破傷風預防注射,臨時處理傷口如傷口沖洗、無菌輔料覆蓋等,以備早期外科清創。
手術技巧:對前臂骨幹簡單骨折和楔形骨折最好用絕對穩定固定,對前臂骨幹粉碎性骨折可使用橋接鋼板進行相對穩定固定,但仍需維持前臂尺橈骨原始長度、力線和旋轉對位,同時需要注意復位橈骨弓結構。對尺、橈骨雙骨折,宜先復位簡單骨折,再復位複雜骨折;若尺、橈骨皆為複雜骨折,則先復位橈骨以建立前臂穩定性,然後屈肘以復位尺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