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騰[騰、塍、滕,讀音作téng(ㄊㄥˊ)]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第二十五子之滕氏,屬於帝王賜姓為氏。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籍《國語》中記載了黃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六位的即是滕氏。根據史籍《萬姓統譜》上的記載,相傳四千年前的黃帝時代,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任)、僖、嬽、依,其中就有滕氏。“滕”字在上古為“塍”,即田埂的意思。因“滕”與“塍”同音,古人即以“塍”假為“滕”,取泉水騰湧、水足田廣的膏腴之義。該支滕氏是黃帝後裔十二初始姓氏之一,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氏,與塍氏不分彼此,立足繁衍於古滕州一帶。古代滕州(今山東滕縣)歷史久遠,七千二百年前就有東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現仍可見新石器時代的“北辛文化”遺址,成為中華文明最古老的發祥地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四子錯叔繡的封地滕國,屬於以國名為氏。距今三千多年前,古滕地(今山東滕縣)成為商朝氏族的搖籃,史載商朝始祖契的母親簡狄蠶玄鳥(烏鴉或燕子)之卵而生契,《詩經》中“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就發生在該處。據史籍《萬姓統譜》、《廣韻》等的記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滅商後的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發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四子姬繡(字錯,史稱錯叔繡)於滕(今山東滕縣),建立了滕國,錯叔繡成為滕國的第一代國君(公元前1046年~前?年待考)。在歷史文獻《滕縣誌》中對此有詳細記載。直到戰國中期的周顯王姬扁四十年(宋剔成君二十七年,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之弟子偃(戴偃)將兄長驅趕到齊國,以武力取得宋國君主之位,自稱宋王偃。周慎靚王姬定三年(宋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宋王偃自立為王,稱宋康王,史稱宋末君。這位宋康王十分好戰,當時號稱“五千乘之勁宋”,他四處用兵,八方征討,在期間一舉滅了滕國。在史籍《史記》中記載:“宋康王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有其地。”滕國滅亡的具體時間還有待進一步考證,期望考古的新發現。末代滕國君主稱滕伯,名叫姬文。滕國滅亡後,其王室後裔紛紛外逃,為了不忘國恥,永懷故土,遂以國為姓,改姓為滕氏,從此四處遷移,散居各方。在滕氏家族中,有的人後來為了避免仇人加害,改為複姓滕叔氏,也有的改為滕氏。滕叔氏後來仍舊省文簡化為單姓滕氏。該支騰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不分彼此。
源流三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大司空陸騰,主語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陸騰,為北周政權的大司空,祖籍為代北鮮卑拓拔部人,高祖為拓拔·俟,是北魏王朝的東平王。陸騰就是拓拔·俟的玄孫,以漢姓陸為姓氏。在陸騰的後世子嗣世系中,在隋、唐之際多有人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分稱騰氏、滕氏兩支,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騰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姓氏字經常混用。
源流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西燕慕容部叱羅氏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公元385年,前秦皇帝符堅被殺,而原來前秦統治的區域也劃分為了很多個小國家。慕容垂反叛後率軍攻打鄴城,符堅的兒子符丕抵抗了很長時間後終於不支,率部退往并州。而慕容垂也占領了鄴城,但是此時的鄴城已經被打的稀八爛了,慕容垂覺得繼續留在鄴城還不如退往北方。因此率部北上,在擊敗了其它的鮮卑人後占領了龍城,定都於此。恢復了“燕”的國號,歷史上稱為“後燕”,而他的世敵符丕退往并州後宣布繼承大統,成為了前秦國的新一任皇帝。叱羅·悉羅滕歸附慕容垂之後,被後燕國主慕容垂任命為尚書郎。叱羅·悉羅滕的後裔子孫,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推行的漢化改革浪潮中,有取先祖名字的諧音漢字為漢姓者,稱滕氏、騰氏,逐漸漢化,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騰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
源流五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沙喇圖魯騰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沙喇圖魯滕氏,亦稱沙喇圖魯騰氏,世居克魯倫(今內蒙古克魯倫河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alatuluteng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沙喇圖魯滕氏多冠漢姓為滕氏、騰氏、魯氏、陸氏等。
源流六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齊克滕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齊克滕氏,亦稱齊克騰氏,滿語為Cikteng Hala,漢義“箭桿”,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清朝中葉以後,滿族齊克滕氏多冠漢姓為滕氏、騰氏、齊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