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鋼[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馮鋼[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著名社會學家,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韋伯研究專家,是韋伯所說的卡里斯瑪型人物。

個人簡介

馮鋼,男,浙江杭州人。出生於1953年12月,1982年原杭州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6年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畢業。現任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社會學會常務理事,杭州市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地方政府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古典及現當代社會理論、社會心理學、政治社會學、發展社會學(社會發展理論)、現代社區發展。曾於1986年參與國家“七五”重點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中國社會發展戰略”的子課題“發展理論與中國現代化”;1989年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浙南區域文化及其對社會發展影響”;2001年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整合與鏈合:社區發展機制研究”;2005年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會政策”。主要著作有《非西方社會發展理論與馬克思》(1992)、《文化軌跡與社會變遷》(1999)、《馬克斯•韋伯:文明與精神》(1999)、《社區:整合與發展》(2003)、《轉型社會及其治理問題》(2010)。主要譯著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退縮的歷史》、《文化屏障》、《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並在《哲學研究》、《社會學研究》、《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科學文摘》等刊物發表論文四十餘篇。

成長經歷: 

1953年12月12日——出生於浙江杭州。
1966——1972就讀於杭州第四中學
1972中學畢業,成就優異,被分配到一家生產工藝美術品的小工廠當了工人。
1978年——1982年1978年,考入了原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西溪校區),選擇的專業是哲學,主攻“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
1982年——1984年被分配至浙江醫科大學馬列教研室當教師。
1984年——1986年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
1986年——至今在浙江大學任教。

主要研究課題:

(1)發展理論與中國現代化
(2)浙南區域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
(3)整合與鏈合:社區發展研究
(4)“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工會政策”
(5)“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
(6)“混合型社會組織中的政府角色”

研究領域

古典及現當代社會理論、社會心理學、政治社會學、發展社會學(社會發展理論)、現代社區發展
主要著作:
1,馮鋼,《非西方社會發展理論與馬克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06
2,馮鋼,《馬克思·韋伯:文明與精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06
3,馮鋼,《文化軌跡與社會變遷》,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10,
4,馮鋼,史及偉《社區:整合與發展》,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09-01
5,馮鋼,王小章,《社會心理學教程新編》,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01-01
6,馮鋼,《社會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07
7,馮鋼編,《社會學基礎文獻選讀》,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09-30
8,馮鋼,《轉型社會及其治理問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08-01
9,馮鋼,《社會學(第二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05-01

主要譯著:

1,[美]瑪格麗特·米德著宋踐等譯,馮鋼校《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04-01
2,[美]大衛·斯坦納德著馮鋼,關穎譯《退縮的歷史:論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學的破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07-01
3,[英]諾曼.丹尼爾著馮鋼譯《文化屏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02
4,[美]歐文·戈夫曼著;馮鋼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03-31
5,[英]波蘭尼著,馮鋼,劉陽譯,《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04-01

主要論文:

1“罪與罰的反省——弗洛伊德道德心理分析評述”載《哲學研究》1986年第11期
2“世界文化的“危機”與發展”《社會學研究》1987年第1期
3“現代化過程中的政治發展——國外政治發展理論述評”《社會學研究》1988年第2期
4“馬克斯·韋伯與“資本主義精神”—兼與陳村富先生討論幾個問題”《探索》1988年第2期
5“馬克思與韋伯:關於東方社會落後原因的探討”《社會學研究》1992年第1期
6“遲發展效果”與傳統文化”《浙江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
7“科層制與領袖民主——論M.韋伯的自由民主思想”《社會學研究》1998年第4期
8“古代文明與“卡里斯瑪”——M·韋伯眼裡的古代社會”《浙江學刊》1998年第3期
9“責任倫理與信念倫理:韋伯倫理思想中的康德主義”《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4期
10“整合與鏈合——法人團體在當代社區發展中的地位”《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4期
11“後鄉鎮企業時期的村社區建設資金”,《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6期
12“現代社區何以可能?”,《浙江學刊》2002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9期
13“效率、進化與規則——汪丁丁、葉航、馮鋼三人對談錄”《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第3期
14“發掘杭州和諧創業的深層制度因素”,《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1期
15“SA8000標準與中國企業工會的‘困境’”,《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16“關於低工資的社會學思考”,《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17“讓社會角色充滿人文關懷”《錢江晚報》2005.7.18收入《浙江人文大講堂》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堅持以人為本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向”《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6期
19“從‘城中村’的改造看城市化發展道路”《人大複印資料∙體制改革》2006年第7期
20“客觀性、理想類型與“偽道德中立”《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21企業工會的“制度性弱勢”及其形成背景《社會》2006年第3期
22マックス・ウェーバー:責任と信念『フォーラム人文社會科學』(日本)2006年第1期(03-01)
23“十一五”時期杭州構建和諧社會機制研究《謀劃新思路,實現新跨躍——杭州“十一五”發展研究成果彙編》2006年9月
24“中國における社會理論の危機”《現代社會學理論研究》(日本)2007年第一期
25“跨學科研究何以可能”《浙江社會科學》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5期
26“改革中的道德困境”《參與式地方治理研究》(余遜達趙永茂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27“政府在社會複合主體中的作用”《培育社會複合主體研究與實踐》(王國平主編)杭州出版社2009年8月
28“社會轉型進程中的工會與勞工權益”《社會保障與社會發展》(鄭造桓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29“何為社會轉型?”《社會理論論叢》第五輯2009年12月
30“社會理論在中國面臨的困境”《中國社會科學報》《人大複印資料∙社會學》2010年第6期
31“論社會組織的社會穩定功能—兼論社會複合主體”《浙江社會會科學》2012年第1期

經典語錄

1,這個“社會人”也只能在社會學裡說說,我們在這裡講半天,經濟學家說:“放屁!哪有什麼‘社會人’,人都是‘經濟人’...”
2,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放到一塊兒,都是要吵架的。社會學家說經濟學家有知識,沒文化;經濟學家說你們社會學家有文化又怎么樣?沒有用…你們別看老師在你們面前都人模狗樣的,弄在一塊兒了就什麼都有了,罵娘的…什麼都有了…
3,那些不同的觀點找來,理解,只是看它們對我們是否有啟發,而不論其對錯…這種啟示讓我們在理解社會的時候儘可能地與社會相接近…
4,大多數社會學家承認,確定的社會可惜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社會學系的學生,一二年級的時候吵架,到了三四年級都不吵了,都入門了,只求啟示,不求對錯了…不求對錯,只求一些啟示,只求一些貼近,這叫什麼呢?這叫理解。
5,社會不是靠對錯構成的,而是靠理解構成的。夫妻之間講什麼對錯呢?夫妻之間對的也是錯的,錯的也是對的。父子之間,朋友之間,也都一樣…兩個人對一個東西看法一致,但他們未必相互理解。兩個人相互理解,但他們的看法並不一定一致。人與人之間重要的不是一致,而是理解。社會中的人如果都達成了一致,那就叫專制。
6,學問是玩出來的,而不是做出來的。你很努力很刻苦地去做,當然很好,但你最多只能成為學匠;當然,“玩”不是玩樂,而是遊戲,即“非功利”。
7,和人說話可以聽語音內容、文字內容…等等等等。比如和我老婆說話就是要聽語音內容。她說話聲音高了還是低了,那聲音高了就是在罵人了,至於文字是什麼無所謂,她罵什麼無所謂,反正是在罵我了…如果聽個警察說話就是要聽文字內容了。他有沒有音高音低,身體語言,或者有沒有帶感情色彩都無所謂,關鍵是他罰你20塊了還是50塊了…
8,在世俗而不為世俗
9,國企的本質就是,拿老百姓的錢做本錢,回頭再來賺老百姓的錢。
10,其實,最深入的閱讀就是閉眼沉思,把書上讀到的文字在思索中重現出來,慢慢地、一點點地品味,像似在與作者交談。
11,一般而言,一個人、一個政府或其官員,都不可能不做錯事並竭力掩飾錯誤。所以需要有人對其進行質疑,那么他就會儘量少犯錯誤,撒謊也會覺得羞愧。然而,如果他有權禁止別人質疑,甚至可以關、殺質疑者,那么他就永遠不需要糾錯並把謊言當成真理,直到他犯下最後一個錯誤,無可挽回的錯誤——自尋滅亡!
13,要過好日子,就要守規矩;但規矩一定要大家一起來制定,不能是有權的幾個人說了算,否則大家都不守這規矩,大家都沒好日子過。
14,如果法治是統治者想怎么立法就怎么立法、想制定什麼法就制定什麼法,這實質就是無法無天!
15,閱讀一定要帶著問題去讀,要將我們的存量知識轉化成問題。
16,“真誠”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我淨化,是心靈對外部紛雜世界的“過濾”,是我們“回家的路”。“信任”是真誠者之間的共鳴,即所謂“以誠相待”。沒有真誠的人是不會識得真誠的;而若真誠者遭遇不真誠,那他就只能把對方歸於紛雜世界,列入被“過濾”的雜質之類。
17,寧與魔鬼為伍,不與愚蠢爭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