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泉福

馮泉福,號雨田,北京人,生於1902年,卒於1989年。其祖、父二代皆業醫,精通小兒捏積術。馮氏幼承家學,20歲時隨父學習捏積,為馮氏捏積術的傳人。1959年,調入北京中醫醫院兒科工作。先後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北京分會理事、顧問及兒科專業委員會理事、顧問,北京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理事等。

基本信息

學術思想

捏積療法是古代的一種民間療法,也是中醫獨特療法之一。馮泉福根據幾十年的臨床實踐,積累了一套手法簡便、療效比較顯著的捏積手法,通過“捏拿”患兒背部皮肉而達到治療目的。其法操作簡便,容易掌握,便於推廣,主要治療小兒“疳積”。他將小兒積證分為乳積、食積、痞積和疳積四類,並進一步將疳積劃分為脾疳、疳痢、疳腫脹、疳嗽、眼疳和牙疳五類。緊緊圍繞脾失健運的病機關鍵,對四積五疳的成因和證候,進行了概括和闡述,形成了馮氏四積五疳說。他認為,捏積療法通過一定的手法刺激來調節機體的陰陽氣血。捏積所捏的部位在脊背,脊背為五臟六腑陰陽之所會,臟腑精氣之所注,經絡氣血之總歸,故捏拿脊背部,可起到疏通調整的治療效果。從經絡循行部位來看,督脈起於長強穴,上循脊柱,並於脊里至風府穴,進入腦內。而膀胱經亦在循脊兩側旁開一寸半,以上兩經循行之路,正是主要的捏拿部位。督脈為諸陽脈之海,能總督一身之陽。任脈主血為陰,氣通則能統血而行,督脈不通則諸脈不通。無論病在氣分或血分,均可於總司氣血之脊部進行治療而得到治療效應。同時各臟腑之俞穴皆在膀胱經,通過捏拿脊部也可調整臟腑之陰陽,臟腑氣血得以調整,便可達到治療目的。

臨床經驗

因督脈總督一身之陽,腎納元陰與元陽。督脈暢,陰陽調,則臟腑安,小兒不病。馮泉福的督脈腎俞思想,具體體現在獨特的捏積手法中。他的捏積手法綜合了按摩的推、捏、拿、按四種手法,即在推的過程中進行捏與拿,然後按腎俞穴。推,即用兩手之食指抵於皮膚之上,稍著力於皮下組織,沿脊柱向上連續推進。捏,即在推的過程中兩拇指不斷地將皮膚及皮下組織卷捏在拇指與食指之間。拿,即在推捏的過程中進行提拿動作(一般在第四次推捏時沿督脈向上提拿數次)。按,即在推、捏、拿後,在腎俞穴輕按三、四次。在施治過程中,令患兒伏臥,應力求臥平臥正。施術者兩手半握拳,二食指抵於脊背之上,拳眼與手垂直,自尾閻骨端的長強穴起,沿督脈向上推捏至大椎或風府穴連續六次,然後以拇指按摩兩側腎俞穴三、四下即可。一般一個療程為6天,每天捏一次,如仍未見效者,可於一個月後再作第二療程。在操作過程中,推、捏、拿三種手法必須協調配合,用力與速度要均勻,對虛弱病兒手力宜輕柔,推捏次數可多幾次,在操作時要注意緊沿督脈進行,不可離開。操作後不得立即用手掌摩揉背部。對於患有心臟病或皮膚浮腫以及各種出血性疾患者不宜使用本法治療。馮泉福主張在治療過程中禁食芸豆及醋,三年內忌食螃蟹,平日不易吃得過多,以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後世影響

馮氏捏積法在北京已有百餘年歷史,可以說婦孺皆知。他的捏積療法簡便易行、費用低廉、效果顯著。他的家傳“消積散”及“馮氏化痞膏”,療效確切。他到北京中醫醫院工作後將其無償獻給了醫院,獻給了中醫事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