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強[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工]

馮志強[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工]

馮志強,男,1935年出生,河南湯陰人。曾用名馮漢卿。中共黨員,—局高級技術顧問,教授級高工。第四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人物經歷

195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

1984-1985年美國夏威夷地球物理研究所進修。曾任地礦部南海地質調查指揮部副總工程師、副指揮,地質調查局副局長,聯合國援華 CPR/85/O44項目國家項目主任,中國海洋地質學會理事,廣東石油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研究會理事,海洋地質災害研究會及南海石油開發環境研究會副主任委員等職。

現任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教授級高工及高級技術顧問、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兼職教授。第四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貢獻

50年代參加我國西部地質調查,參與發現冷湖油田,獲"青海省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60年代轉入海洋地質調查,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和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是南海珠江口大型含油氣盆地的主要發現人之一;主持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合作,首次在我國海域開展1:20萬區域海底不穩定性調查研究,開拓了我國海洋災害地質及工程地質調查研究新領域。

成就:

1955-1963年,在我國青藏高原區從事石油勘查及地質研究,參與發現柴達木盆地冷湖油田。

1958年主持崑崙山東段的綜合地質研究與找礦。

1959年率"共青團地質分隊"完成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區的路線地質填圖。

60年代轉入海洋地質調查,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和海洋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是南海珠江口大型含油氣盆地的主要發現人之一;主持與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合作,首次在我國海域開展1:20萬區域海底不穩定性調查研究,開拓了我國海洋災害地質及工程地質調查研究新領域。

1964年調入地質部南京海洋地質研究所,參與渤海、黃海及蘇南石油地質研究。

1970年隨所南遷廣東後,參與組織北部灣海區油氣勘查,為該區首鑽見油提供了基礎資料。

1975年主持南海北部調查資料的綜合研究,發現確定和命名了珠江口盆地這一大型油氣區,劃分了構造單元,參與組織了高產油井的首次突破,該盆地現已成為我國海上主要產油區。

1985-1992年領導聯合國援華項目,首次在南海開展1:20萬海洋工程地質調查,開拓了我國海洋調查的新領域。

組織國際技術會議2次,出版專著及論文集3部。代表作有“珠江口盆地的構造演化與南海之形成”、“南海北部地質災害及海底工程地質條件評價”和“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Continental Margins”(美國 AAPG出版)。

獲獎記錄

80年代以來,個人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一、三等獎,地礦部找礦特等獎記一等功,地質勘查成果一等獎及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地礦部找礦特等獎記一等功,地礦部地質勘查成果一等獎,地礦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及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