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存[現代笛子演奏家]

馮子存[現代笛子演奏家]
馮子存[現代笛子演奏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馮子存:笛子演奏家。1904出生於河北陽原縣。馮子存是大家都熟悉的笛界壯派的代表人物和很有貢獻的老前輩,無論他在笛子演奏還是笛曲創作方面,都具有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馮子存笛子演奏家。1904出生於河北陽原縣,河北陽原縣東井集鎮西堰頭村人。馮子存有著很高的藝術天分,同時他從小受到家鄉民間音樂的薰陶:他的大哥會拉板胡、四胡,當過吹鼓手;二哥會吹笛子。在哥哥們的影響下,馮子存也喜歡上了音樂,他尤其鍾愛笛子,因此從小跟二哥學吹竹笛。11歲那年,他學會了吹笛子,並開始為村裡的高蹺隊伴奏。由於生活的艱難,他十七歲跟隨大哥到包頭謀生。他白天向大哥學習皮毛手藝,夜晚和當地的樂手聚在一起,吹拉彈唱。高亢、豪放、粗獷的內蒙古的“爬山調”使馮子存聽得入了迷,於是,他就用笛子模仿。四年里,他不僅學會了內蒙古特有的“爬山調”,還學會了“蒙古民歌”和“二人台”,這對他的笛子藝術產生了重要影響,特別是學習和融會了二人台音樂中笛子的“滑、揉、抹、剁”等特有的演奏技巧,形成了“唇、舌、指、氣、組合”五大類完整的演奏技法體系。
1925年,馮子存與藝友組成賣藝班子,把二人台帶回家鄉,使這一劇種在張家口地區流傳開來,受到了民眾的歡迎。同時,馮子存的笛子藝術也在陽原一帶名聲大振。1927年,馮子存流浪賣藝到了地處壩上的尚義縣,他一邊賣香菸、賣瓜子,一邊繼續苦練笛子藝術。張北壩上地區長年風沙迷漫,氣候寒冷,他經常住小店、宿廟堂、飲冰雪、吃凍饃。山溝、高坡、場院、磨坊都是他賣藝的場所。勤學苦練使他的笛子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有時他會孤身一人在荒無人煙的黃沙地里迎著大風騎著駱駝吹笛子,這是他練功的一絕,叫做吹“頂風笛”,民眾送他個綽號叫“吹破天”。1948年,張家口解放了,馮子存和許多民間藝人一樣,因此獲得了新生,他再次和朋友們組織起劇團,用當地人們喜歡的劇種“山西梆子”演唱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新劇目。
1950年,馮子存被招收到察北文藝宣傳隊,擔任樂隊演奏員。這期間,馮子存雖然已年近半百,但他刻苦學習樂理知識,並逐步開始了笛子曲的改編和創作,獨奏曲《喜相逢》、《放風箏》就產生於這個時期。1953年,他帶著這兩首曲子參加了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他的笛子獨奏轟動了北京,傾倒了所有的在場聽眾。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結束後,他就被留到中央歌舞團任獨奏演員。從此,一個到處流浪的民間藝人,成了人民的笛子演奏家。

1958年以後,馮子存曾隨中國藝術家代表團頻頻外出演出,他的笛聲傳遍了大江南北,他不但在國內享有盛譽,而且在朝鮮、越南、瑞典、芬蘭及我國的澳門、香港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他所到之處,到處都是掌聲,到處都是鮮花。馮子存的笛子演奏在國外被譽為 “魔術般的笛子”。1964年他被調中國音樂學院任教,培養了劉森、馬寶山、曾永清、陸金山、楊明、塗傳耀、郭鴻五、王湘等一大批笛子演奏家和演奏員,並把北派笛子傳播到全國各地。

中國的笛子雖然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在長期舊樂制的束縛下,笛子是宮廷音樂和文人琴樂中具依附性的合奏樂器,竹笛失去了發展的獨立性。馮子存是第一個將中國竹笛以獨奏的形式搬上舞台,使竹笛成為獨奏樂器的笛藝家。

馮子存的創作、演奏,在各種技巧運用和發揮上可以說是笛藝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馮子存平時演奏的力度是很強的,笛子到他的嘴下要高出幾十個音分,甚至半個音。為增加演奏色彩,他用了“花舌”的技巧。在這基礎上長、短、密、稀、軟、硬各種花舌技巧應運而生。為了增強表現歡快、跳躍的情緒,各種吐音隨之產生。為了能像唱得一樣委婉、連貫, 各種"滑"、"抹"、"揉"、"壓"的技法也得到了充分的顯示。為了使某個音產生極強的力度, 他用“剁”的技法,把“飛指”和“花舌”結合一起,又出現了“飛指花舌”音。為了描寫風箏徐徐下落時的情景,開發出特殊的“六孔泛音”。為描寫人悲痛時的哭泣,演奏出了"氣沖"音等等。“打”、“帶”、“顫”、“增”及各種裝飾音在馮子存的的演奏中也隨處可見。根據樂曲內容不同和表現的需要,把技巧有機地寓於樂曲之中。

馮子存先生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他獨特的笛子演奏風格,他的笛子風格是在內蒙、原察哈爾北部、張宣地區的“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間音樂和戲曲的直接薰陶下形成的,體現了北方人民的性格和語言特點。他的演奏高亢、嘹亮。他有著飽滿堅實的氣息;明快的音色;豐富多變的唇、舌、指、氣法;濃烈熾熱的地方風味並具有強烈的歌唱性,這些都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馮子存以他華麗豪放的演奏技巧和濃郁的中國民族風格的笛子曲,使人們感覺到了這一古老樂器的魅力。

馮派竹笛藝術風格在全國影響頗大,他成為半個世紀以來竹笛的開拓者之一。他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竹笛事業。馮子存先生為竹笛奉獻一生的高尚精神和品德久遠影響、激勵著人們。他勤勞一生,為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中國音樂界的驕傲。

他整理改編和創作的大量笛子曲,富有民間器樂的特點和強烈的泥土氣息,三十年來,創作、改編和演奏了大笛子樂曲,留下大量的獨奏曲目。出版有:《馮子存笛子曲選》。

他與人合作改編的《喜相逢》,不僅成為笛界的名曲,還被改編成鋼琴、小提琴、木琴演奏曲目,被世界亞太音理會編入各國音樂教材。出版有《馮子存笛子曲選》。

職業生涯

參加笛子專業教材會議(一排右四) 參加笛子專業教材會議(一排右四)

馮老任中央歌舞團獨奏演員後,由民間藝人到國家專業演員這一變化,使他感到來得那么突然。以前求藝到處流浪,賣藝場所是山溝野台,出入於大劇場、大舞台、為國家領導人、廣大工農兵學商及外國友人而演奏。這一變化使他感到自己好像年輕了,意識到自己是文藝工作者,應對人民、對歷史、對藝術負責。在去工廠農村、海島全國各地的演出時,都主動要求到最艱苦的地方去。

1958年馮老隨演出隊去山西昔陽、順縣演出,每天跋山涉水70到80里,還要裝台、演出、卸台、裝馬車和準備第二天繼續行車,但他和年輕人一樣,從不特殊。貧困山區每天派飯到老鄉家只能吃兩個糠窩窩,一頓一碗酸豆葉湯,這種生活、工作條件對他並非陌生,但對一些年輕同志來講卻是從來末經受過,不免有時情緒受到影響。於是在行車路上他為大家講以前藝人的生活,有時還唱起"爬山調"以鼓舞士氣。為照顧他年紀較大,讓他坐道具車,他不坐。為他備了一頭驢,他也總是讓給體弱的同志騎,自己堅持和大家步行。為此大家把"馮老"叫得更親了。

十年動亂期間,以"戰備疏散"為名馮老被迫回到老家。在逆境中,他仍保持著傳統: 主動為家鄉父老演奏。老年人說"吹破天"又回來了,年輕人親眼看到了父輩們常說的"吹破天"。馮老家裡成了鄉親們的俱樂部。

1976 年馮老回到北京,參加街道工作。在凡有民眾集會的場合,會前、會後都能聽到他的笛聲,只要有人要"馮老來一個",他就馬上從袖筒里取出笛子滿足大家的要求。凡馮老參加的會,到會人數最多。久而久之,年輕人發現了馮老的秘密,不論在哪裡見到馮老,只要左臂不能彎曲,就一定帶著笛子。1980年76歲的馮老因身體行動不便,才結束了他平凡而有意義的活動。

笛子在中國發展到今天,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南宋"唱賺"中,笛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笛韻渾如丹鳳叫,板聲有若靜鞭鳴",這些古人詩詞描繪了鼓板和笛默契的配合。生動的演奏效果,甚至是不可缺少,但畢竟還是伴奏。宋元時期北方的"雜劇 ",南方的"南戲"、 "散曲",發展到近代的崑曲、曲藝、梆子和各種民族及地方戲的演奏,包括"二人台",笛子也還只是伴奏。

馮子存先生吹奏笛子 馮子存先生吹奏笛子

1953 年召開全國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觀摩會演大會,馮老以河北省代表的身份參加演出,他演奏的《放風箏》、《喜相逢》兩首笛子獨奏曲,以他那嘹亮的音色、動聽的旋律、 豐富而純熟的演奏技巧塑造了鮮明、樸實的音樂形象,轟動了大會,轟動了北京。一時大街、小巷、工廠、學校到處都能聽到的這兩首樂曲,並很快流行到全國各地,這是馮老把笛子演奏以獨奏的形式首次搬上了舞台,完成了笛子從伴奏到獨奏的歷史轉變。在他的啟發、影響下,笛子獨奏在全國蓬勃發展、曲目也大量豐富起來,這對笛子演奏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取得成績馮老取得的豐碩業績。和他長期一支笛子走天下,一個人一台戲的作藝方式,雄厚的民間音樂基礎,有著直接和必然的聯繫。馮老的笛子風格是在內蒙、原察哈爾北部、張宣地區的民歌、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間音樂和戲曲的直接薰陶下形成的,體現了北方人民的性格和語言特點。歌唱性是他笛曲的特色,也可說是靈魂。因此在學他的笛曲時,如果唱不出味道,想吹好樂曲是很困難的。 馮老平時演奏的力度是很強的,笛子到馮老嘴下要高出幾十個音分,甚至半個音。為增加演奏色彩,他用了"花舌"的技巧。在這基礎上長、短、密、稀、軟、硬各種花舌技巧應運而生。為了增強表現歡快、跳躍的情緒,各種吐音隨之產生;為了能像唱得一樣委婉、連貫,各種"滑"、"抹"、"揉"、"壓"的技法得到了充分的顯示;為了使某個音產生極強的力度,他用"剁"的技法.把"飛指"和"花舌"結合一起,又出現了"飛指花舌"音;為了描寫風箏徐徐下落時的情景,開發出特殊的"六孔泛音";為描寫人悲痛時的哭泣,演奏出了 "氣沖"音,等等。 "打"、"帶"、"顫"、"增",及各種裝飾音在馮老的演奏中也隨處可見。根據樂曲內容不同和表現的需要,把技巧有機地寓於樂曲之中,馮老的長期演奏在這方面已形成了一套夏至規律性的東西,這些在他後來的創作、演奏中得以充分證實。馮老對待學生是非常熱情負責的,50至60年代,每天收到的信不下幾十封,有時上百封,上門求教者更是接應不暇,更有不少從此走上了專業道路。隨著馮老到國外訪問演出和參加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在國外也產生了很大影響。馮老的學生遍布全國,從中央到省市,從地方到部隊,從專業到業餘,經馮老指點過的 人可謂"桃李滿天下",至今這些同志們在不同崗位上發揮著作用。 馮老七十年笛子演奏生涯,為中國笛子演奏事業開拓了新的前景,使笛子以嶄新的面貌立於舞台之上。馮老幾十年創作。演奏了大量的有濃郁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的笛子獨奏曲,不但豐富了舞台演出節目,而且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財富。像《喜相逢》、《放風箏》、《五梆子》、《黃鶯亮翅》、《掛紅燈》、《萬年紅》......,至今仍為名曲在民眾中傳播。 馮老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對笛子藝術鍥而不捨的追求各精益求精的精神,都為我們後輩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不愧為中國竹笛大師。 馮子存不但在創作、演奏、教學上做出很大的貢獻,而且在繼承傳統轉調法上也是極為突出的。他的有些曲子是很值得同仁們仔細研究和借鑑的,如變宮變角借字法,不同情緒樂曲用不同的調性調式,以及指法運用等等。因為這對繁榮創作、發揚中國的民族音樂是很有益處的。

創作素材

馮子存的創作素材除二人台音樂之外,另一部分來自河北、山西的戲曲音樂和民間音樂。二人台音樂中笛子在選調上多以筒音3、6、4、7為主,這四種指法在其他地方劇種除了筒音作6偶然用到之外,其他則是比較忌諱的。馮子存的演奏除用二人台傳統指法外,大量採用的還是筒音為5、1、2、6四種,以便於旋律的演奏和感情的抒發,又不失地方風格特色。

創作特點

相關書籍 相關書籍

馮子存創作另一特點是,大都採用在同一主題進行變奏,音樂語言以對答、模擬為主。 以上譜例除在旋律上簡化、加花外,另外很重要的是速度變化。除每段間有明顯的變速外,在每一段內的速度自然增長也很明顯,一般樂曲到結束前速度較快,情緒熱烈,如:《五梆子》、《萬年紅》、《掛紅燈》、《放風箏》等等。

馮子存演奏的技巧極為豐富,變化繁多,除靈活運用吐、滑、垛音外,還與有揉、震、顫等音相結合,在氣、指、舌三方面的運用也是非常有特點的。

“氣”,吹奏任何管樂器都需要良好的氣息,每件管樂器又有它的特質,吹奏笛子也不是完全一樣,不同風格就有它微妙的變化,這種微變與風格特性有密切的關係。馮子存吹奏笛子的氣息是剛柔相濟,以剛為主,聲音平直、結實、高亢、嘹亮、渾厚。

“指”,吹奏笛子手指運用也是千變萬化的,馮子存的笛曲大都採用叉口指法,飛指、揉音也是常用的技巧。吹奏半音、垛音、滑音、歷音都需要良好的訓練,才可以配合得體。馮子存吹奏滑音有的很慢,且非常圓滑,在滑音的過程中還包含著一種韻味,一種風格;如〈放風箏〉中的滑音,形象地模仿了風箏自然降落和升起的聲音,有時候還用笛子模擬鳥鳴和自然聲。馮子存的演奏如平時說話一樣,帶有濃厚的北方語言特色,故演奏他的笛曲在手指與氣的運用上都不能離開這個背景。

“舌”,吹奏笛子時發出的斷音、頓音也叫吐音,吐音有單吐、雙吐、三吐、花舌等技巧,這些技巧需要氣息與舌的配合才能產生。馮子存笛曲中大都採用單吐、花舌,其次是三吐,雙吐,單吐常用在樂曲句子開頭和慢句換音時頓挫,別具一格。馮子存吹奏單吐非常有彈性,象內蒙和山西晉北地區人民的說話一樣,具有明顯的頓挫感和鮮明的地方特色。他的花舌密度大、音量強,在音樂中出現顯得蒼勁、有力、粗獷,富有勞動人民的氣質,音樂語言更具個性化。

除前面說的氣、指、舌以外,馮子存笛曲還要求有較好口勁,就是上下唇部肌肉控制的能力,口勁掌握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音色、音準和音量,較大的音量的持續和音域的變化必須良好技巧訓練才能達到。例如〈五梆子〉第一段第一個音出現就需要上滑音、花舌和強氣息的配合才能完成。

當然,一首樂曲的掌握不僅僅是技巧,還需要了解音樂的文化背景和表達形象,才能較為準確地刻畫音樂內容。馮子存在其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逐漸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是北派笛子的代表,為笛子藝術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