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自述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馮友蘭

本書是世紀哲人馮友蘭先生在晚年回眸自己學林春秋的自述傳記。歷盡百年滄桑之後,馮友蘭先生以一種淡定的態度,娓娓道來自己求學,治學的經歷,同時也展現了作者面對那個西風落葉的時代所懷有的心態,以及同時代一批學人輕舟激水,奮發圖強的精神。全書分社會、哲學、大學、展望四部分,分別敘述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學術成長、求學教學過程以及對“舊邦新命”的殷切矚望。

編輯推薦

我不滿足於學殖萬卷的經師,還要去尋找立命安民的人師,為輕舟激水的人生找一註腳,為西風落葉的時代找一歸宿。(陳映真語)歷盡百年滄桑之後,世紀哲人馮友蘭先生以一種淡定的態度,娓娓道來自己求學、治學的經歷,同時也展現了作者面對那個西風落葉的時代所懷有的心態,以及同時代一批學人輕舟激水,奮發圖強的精神。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哲學家。河南唐河人。 民國七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民國十三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民國十二年起歷任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哲學系教授,廣東大學哲學系教授,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秘書長、哲學系教授兼教務長、文學院院長。民國三十七年後,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代主席、校務委員會主席、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四九年後,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理學》、《新事論》、《新事訓》、《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新篇》。

目錄

自序

第一部 社會

第一章 清末帝制時期

第二章 民國時期

第三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二部 哲學

第四章 二十年代

第五章 三十年代

第六章 四十年代

第七章 五十年代及以後

第三部 大學

第八章 北京大學

第九章 清華大學

第十章 西南聯合大學

第四部 展望

第十一章 明志

書摘

插圖

請讀片段

第一章 清末帝制時期

1895年12月4日(農曆乙未年十月十八),我生在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祖父的家裡。祖父名玉文,字聖征,有三個兒子。我的父親行二,名台異,字樹侯。伯父名雲異,字鶴亭。叔父名漢異,字爽亭。父親後來成了清光緒戊戌(1898年)科進士。伯父、叔父都是秀才。在祖父教育下,我們這一家就成為當地的書香之家,進入了“耕讀傳家”的行列。

聽家裡傳說,祖上是從山西省高平縣來到河南省唐河縣做小生意的,後來就在唐河縣的祁儀鎮落戶了。祖父曾經去考過秀才,本來是可以錄取的,不知道怎么跟當時的縣官鬧了點彆扭,有人勸祖父去疏通,祖父不肯,就沒有錄取。祖父從此就不再去應試了,一生沒有取得任何功名。可是他的詩作得很好,他作的不是應付科舉的試帖詩,而確實是一種文學作品,傳下來的幾十首詩,編為《梅村詩稿》。他的詩有一種沖淡閒適之趣。當時鄰縣的新野縣有位名士趙一士,為這部詩稿題了一首詩:

身處人間世,心懷太古春。

風流伊上叟,擊壤作堯民。

是以邵雍的《擊壤集》來相比的。

我的伯父也能作詩,他把他自己的詩編為《知非齋詩集》。父親也能作詩,有《復齋詩集》。我的一個姑母也能作詩,可惜十幾歲就去世了,留下的詩,家裡的人編為《梅花窗詩草》。

我們這一門有一種作詩的家風。我有一個偏見,認為作詩必須有一點天賦才行。宋代的嚴羽說:“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滄浪詩話·詩辨·五》)這兩句話說的是實際情況。有些人學問很大,可以下筆千言,但寫出來的詩並不是詩,儘管可以完全符合格律,也可以分成一行一行地寫出來,但就是不是詩。

我祖父大概有一千五百畝土地,在我們那一帶還不算大地主。在清朝末年,我們那一帶土地很集中,大地主有兩萬多畝土地。有幾千畝土地的地主很不少。祖父帶著他的子孫生活,家裡經常有二三

十口人吃飯,也算是個封建大家庭了。

照這個大家庭的規矩,男孩子從七歲起上學,家裡請一個先生,教這些孩子讀書。女孩子七歲以後,也同男孩子一起上學,過了十歲就不上學了。在我上學的時候,學生有七八個人,都是我的堂兄弟和表兄弟。我們先讀《三字經》,再讀《論語》,接著讀《孟子》,最後讀《大學》和《中庸》。一本書必須從頭背到尾,才算讀完,叫做“包本”。有些地方讀“四書”不僅要背正文,還要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