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概況
採石風景名勝區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作為“長江三磯之一”的自然景觀代表采石磯和以“詩仙長眠之地”聞名的人文景觀靈魂李白文化在國內均具有代表性。
風景區四大片區特色各異,采石磯片區,以偉大詩人李白為靈魂,以“大江繞絕壁,草聖伴詩仙”景觀為特色,以李白文化欣賞和江磯攬勝功能為主,戰爭文化和宗教文化欣賞功能為輔的觀光遊覽區。
濮塘片區,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以優美的自然景觀為特色,以竹景觀、竹文化欣賞和休閒度假為主,革命歷史教育功能為輔的休閒度假區。
青山片區,以“白水繞青山,詩仙憶謝公”景觀為特色的,以李白文化和謝脁文化欣賞為主,宗教文化欣賞和休閒娛樂功能為輔的觀光遊覽區。
橫山片區,以自然生態景觀為特色,以訪古探幽、登高攬勝為主要功能,突出自然野趣與幽趣的生態旅遊區。
四片區類型豐富、特色各異、優勢互補、結構優良,共有兩大類七中類三十三小類景觀,極具多樣性,山水相映、人物相倚、古今相融、情景相輝。
修繕維護
採石風景區地形險要,向為金陵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春秋到民國年間,這裡就發生了二十餘次著名的戰爭,由於歷史上戰爭頻發,許多建築毀於兵燹,歷史遺蹟湮沒。2003年《採石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通過國家建設部評審以來,採石風景區建設步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景區內常住人口遷出、鎖溪河綜合整治、太白大道拓寬、翠螺灣景區、謫仙園景區、翠苑、延園等基礎設施工程的建設,使風景區文化品位和景觀內涵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也擴大了風景區知名度和影響力,給景區帶來了遊客量的逐年增長。
文物及保護
採石風景區現有1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白樓),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林散之墓),6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赤烏井、蛾眉亭、李白衣冠墓、三元洞、三台閣、圓夢園)。內容豐富的各類文物、文化遺蹟,對風景區進一步提升歷史文化品位,豐富旅遊文化資源,促進旅遊文化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經專家鑑定,景區內的館藏文物和書畫大部分均為真品,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並確認有書一級文物3件、二級文物26件、三級文物294件。採石風景區組織專業拓片人員為碑文進行拓片存檔。為保護和記錄文物蹤跡,加大對文物的文化留存,採石風景區組織專業拓片人員對景區文物碑刻進行拓片存檔。
景觀特色
采石磯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為“長江三磯”,為江南名勝素有“千古一秀”的美譽,其自然景觀豐富,集奇、險、雄、秀於一體;人文內涵深厚,攬名山、名水、名人、名園於一身。
主要景點
太白樓
太白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宋元時期均有修葺。明正統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視江南時重建。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為太白樓,又稱“唐李公青蓮祠”。後毀於兵燹。清光緒三年(1877年),兵部尚書彭玉麟捐資重建。
太白樓位於翠螺山南麓,依山而臨江。樓高18米,三層兩進,前樓後閣,左右迴廊;歇山屋頂,筒瓦滴水,鱉魚走獸,飛檐翹角,蔚為壯觀。尤其是祠堂正廳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負雙手,昂首挺胸,神態瀟灑飄逸,十分傳神地再現了詩仙風韻。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長江著名的“三樓一閣”。
為紀念偉大詩人李白,弘揚李白詩歌文化,1986年,太白樓東側一組清代建築改建並與太白樓合璧,由此構成了全國建樓最早、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紀念館。
林散之藝術館
林散之藝術館“大江繞絕壁,草聖伴詩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磯,采石磯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決定建立林散之藝術館,並於1991年10月15日在馬鞍山市採石風景區建成,了卻了先生“歸宿之期願與李白為鄰”的心愿。
林散之藝術館坐落在馬鞍山市採石風景名勝區萬竹塢,與太白樓相鄰。系經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申報,復經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建立的當代文化名人藝術館。該館於1990年12月15日動工興建,1991年10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館舍及先生墓園由東南大學單踴教授設計,館名由啟功先生書寫,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建築面積750平方米。藝術館由主展廳、副展廳、學術廳及墓園四個部分組成。主展廳又名“江上草堂”,主要展示著百餘幅林散之先生一生中各個時期的書畫藝術精品。副展廳主要陳列著林散之先生生前所用的文房用品及國內外名家給予的評價。學術廳則是進行學術研究活動或接待賓客的場所。林散之先生出於對采石磯山水的熱愛和對詩仙李白的景仰,將采石磯作為他的歸宿之地。林散之先生逝世後初葬於翠螺山北側的小九華山,1996年底將其墓遷至林散之藝術館建成墓園。
林散之藝術館依山就勢,階梯布局,在中國傳統民居的建築風格上,又獨特新穎。主展廳屋面覆蓋茅草、屋面的中央運用大塊方格玻璃進行採光,各廳之間採用廊、亭相連,青瓦白牆,紅柱相間,再配以古銅色鋁合金材料做的格子隔扇門、窗,仿古效果自然,體現了古今營造手法的有機結合,使得整個建築小巧精緻,古樸典雅。林散之先生墓園與館舍連成一體,通過曲徑的麻石路即可達到。墓園的構思寓意很深:墓園的最高處是用淺色的花崗岩砌成的半弧形照壁,猶如一張鋪開的宣紙,趙朴初先生題寫的“雄筆映千古,巨川非一源”刻在照壁上,概括了林散之先生的藝術成就及其豐富內涵;墓園的中間是林散之先生與夫人盛德粹的合葬墓,墓體選用黑色的花崗岩,與墨同色;墓形設計成印章式樣,正面刻有啟功先生書寫的“林散之先生之墓”碑,背面刻有墓記。庭院布局亦十分幽雅:藝術館在設計建造時就保留了原有的古樹名木,有柏樹、榆樹、三角楓等等,古樹名木與典雅建築相互映襯,融為一體。地面用青磚、青瓦、鵝卵石鑲嵌成梅花等各種圖案,花草、山石點綴其間,從而使整個庭院既顯得幽靜古樸,融入自然,而又富有生機。
林散之藝術館豐富的陳列內容,獨特的建築風格,典雅的園林布局,自開放以來,吸引了眾多知名人士和中外遊客,並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讚揚。林散之藝術館已成為學習、研究林散之先生書法藝術的重要場所,成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基地之一。館內林散之先生墓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台閣
三台閣秀麗的采石磯就像一組如畫的屏風矗立在長江下游的江岸上,而聳立在翠螺山至高點上的三台閣則像一粒珍珠鑲嵌在山巔。
三台閣位於翠螺山之巔,歷經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約120餘年,至乾隆年間毀於戰亂,後改建三間平房又毀。現閣為1999年重建,建築面積1580平方米,閣高五層,約30米。閣體呈方形,琉璃瓦頂,飛檐翹角,氣勢恢弘,為典型的徽派建築。
歷史上關於三台閣的記載,僅有兩篇閣記和三首詩。閣記分別是明崇禎太平知府鄭喻所撰《採石山新建三台閣記》和清康熙太平知府楊霖所撰《採石三台閣記》。新建三台閣題記由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撰寫。《三台閣題記》以中華文明變遷為背景,表達了對長江文化品相的認知,以及對采石磯、三台閣的推崇。登臨三台閣,可南望天門中斷,西眺大江奔流,東睹古鎮採石,北看九華風光,優美的山水景觀與別樣的人生況味盡入心底。
三元洞
三元洞,又稱三官洞、三觀殿。“三官”傳說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為一義,是道教所奉祀的神靈。
三元洞是采石磯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素為江南天然勝景之一,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其得名有二:一據史料據載,清康熙年間,憎人定如去流悅此清幽絕俗,遂率眾僧從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於此,而得名;另有民間傳說,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會考,途經採石,突遇狂風驟雨,幸得神仙保佑,方才化險為夷,後三人皆金榜題名,為官一方,為報神仙搭救之恩,捐資就洞築樓,因此又名為三官洞。三元洞依山傍水,景色絕佳。洞上建築精巧玲瓏,雕梁飛棟,山洞嵌於懸壁之間,下落無地,水拍洞邊懸崖,雪浪滾滾,探身俯視,給人以危樓之感,令人神醉。
蛾眉亭
蛾眉亭建於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由太平州知州張瑰創建,但從詩人賈島的《牛渚》詩“泊舟涉危亭,蛾眉望中碧”中可以推測,蛾眉亭其實在中唐時期就有了。
蛾眉亭背山面水,為長方形,亭檐正中上懸“蛾眉亭”額匾,亭內後壁嵌有五塊約六尺高的石碑,其中元代李泂《過采江詩》碑尤為珍貴,郭沫若稱之為不可多得之物。1987年,五塊碑移至李白紀念館收藏。同年,重勒新碑五塊於亭內。《重修蛾眉亭記》為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郁賢晧撰,書法家李六珍書;元代李泂《過采江詩》乃按原碑複製;李白《望天門山》、林和靖《採石山》、文天祥《採石懷古》詩碑為當代書法家孫龍父、武中奇、陳艾中書寫。
千百年來,蛾眉亭集秀美與壯觀於一身,站在蛾眉亭,能一覽江南的無限風光,“出大江而山曰採石,昔人因其山雄麗,亭絕壁上,以盡登覽之美,前望東西梁山,夾江相對,宛如蛾眉,遂以亭名”,從明初當塗名士陶安的《蛾眉亭記》中,不僅可以看到古人在絕壁上建蛾眉亭的良苦用心,同時也表述了夾江相對的東西梁山,恰如一對彎彎的蛾眉,“蛾眉亭”因此得名。
蛾眉亭的景色宛如四季圖,尤其是晴天去蛾眉亭,日照江面,一條銀白色的江練,耀眼的江水,波光粼粼,恰似兩山的眼波,濃郁的翠松綠林,仿佛兩山的眉,秀麗而又嫵媚。
據歷史記載,亭中原有石碑五通,因風雨剝蝕,多有破損,現已被移至李白紀念館。蛾眉亭為1987年重修,亭檐正中懸“蛾眉亭”額匾,新立的五通石碑就嵌在亭內的石壁上。《重修蛾眉亭記》為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郁賢皓撰文,由書法家李六珍書就。按原碑複製的還有元代李泂的《過采江詩》;另外李白的《望天門山》、林和靖的《採石山》、文天祥的《採石懷古》等詩,均由當代書法家重新書寫成碑。
李白衣冠冢
李白衣冠冢,為埋葬李白衣冠的墳冢。相傳李白身著宮錦袍,在采石磯頭酒醉跳江捉月,溺死江中,其衣冠被漁人撈起葬於採石。宋嘉泰元年(1201)道士秦德智募建於採石鎮神霄宮內,冢前立有“唐李翰林衣冠墓”石碑。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神霄宮改建採石國小堂,因闢建操場,將李白衣冠冢移至操場西側。1972年,採石公園管理部門將李白衣冠冢遷至翠螺山麓,冢基用青石壘砌,基高2米,直徑5米,周長約40米。形體為圓籠屜狀四周有石欄圈圍。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境幽靜。冢前立一漢白玉大理石碑,上鐫隸書“唐詩人李白衣冠冢”,系書法家林散之手書。千百年來,採石李白衣冠冢和當塗青山李白墓同樣因李白而名聲大振,慕名前來憑弔者絡繹不絕,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白居易《李白墓》云:“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可憐荒冢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項斯《經李白墓》詩也有“夜郎歸未老,醉死此江邊”之句。
位於翠螺山南麓,冢基用青石壘砌,基高2米,直徑5米,周長40米,形體為圓籠屜狀,四周有石欄圈圍,松柏簇擁,芳草菲菲,環境幽靜。冢前立一漢白玉大理石碑,上鐫書法家林散之隸書“唐詩人李白衣冠冢”。
翠螺灣
石風景區西南,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其中水系5萬平方米,石質面拱橋2座,木質面平橋3座,石質面平橋1座,建設總投資2000萬元。
翠螺灣依水傍山、景色秀麗,集垂釣燒烤、水上娛樂、休閒觀光於一體,園區以山水園林為基調,亭台水榭、木橋幽通、魚池潭影交錯相映。景點錯落有致,布局緊湊協調,有六角亭、草亭、水榭、釣魚台、遊船碼頭、棧道、農家樂、娛樂設施基地、月季園以及牡丹園等景點。寬闊的映杉湖掩映在池杉林中,壯美如畫,信步映杉湖畔,可觀賞秀麗的湖光山色,又可修心養性,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往返。
廣濟寺
廣濟寺,舊名石磯院,又名資福院,東吳赤烏二年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為江南有名的古剎。歷代文人雅士常來尋幽探勝,宋代梅堯臣曾泊舟采石磯,游廣濟寺,賦詩曰:船從山下過,直上見僧軒,系纜登採石,援崖到寺門。短籬遮竹漾,危路踏松根,卻看蒼江底,帆歸煙外昏。
殿上有聯曰:“經傳白馬,寺創赤烏”。殿東側有“赤烏井”,為三國赤烏二年(239年)建廣濟寺時所掘,是采石磯最古老的歷史遺蹟。傳說,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初建廣濟寺,僧人為取水方便,在寺宇旁挖掘赤烏井時,得到了一塊璀燦奪目的五色石,驚喜萬分,視若珍寶,便命工匠琢磨成一隻香爐,供奉於寺內,作為鎮山之寶,採石也因此得名。
人文歷史
採石之名
“采石磯”之名,始見於南朝宋人劉叔敬的《異苑》一書。《異苑》云:“晉朝江州刺史溫嶠去江東平叛返回武昌,途經采石磯,忽聞江底有音樂之聲,水深不可測,世傳磯下多怪物,乃燃犀照之。”這裡所說的“采石磯”,即牛渚磯或牛渚岩。後人又將采石磯稱為“燃犀渚”,將臨江處稱為“燃犀浦”。唐以後始稱牛渚為“採石”,以“昔人采五色石於此”而得名。唐乾元年間,曾設“採石軍”於此,此後“牛渚”即被“採石”所代替。牛渚山亦稱作採石山。明清之季,因採石山森林茂密,遠望“似螺浮於水面”,故又稱之為翠螺山。
歷史沿革
采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長江東岸,采石磯的得名據說是因三國東吳時.此處曾產五彩石,又因其形狀如蝸牛,又有“金牛出渚”的傳說,故又名牛渚磯。采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衝,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秦始皇東巡會稽,道丹陽,至錢塘,即通過此渡。
東漢興平二年(195),孫策渡橫江,攻劉繇牛渚營,盡得邸閣糧谷戰具。其後孫權使孫瑜自溧陽移兵屯牛渚。從此,采石磯成為歷代軍事重鎮。黃武中,孫權使全琮屯牛渚。東吳建衡二年(270),孫皓謀伐晉,大舉兵從牛渚西上,旋引還。又以何植為牛渚督,作橫江塢。
西晉鹹寧五年(280),晉伐吳,遣王渾向牛渚。永嘉元年(307),陳敏據建業,揚州刺史劉機等出歷陽討敏。陳敏使其弟陳宏據牛渚拒之。
東晉鹹和三年(328),蘇峻據歷陽以叛,濟自橫江,登牛渚,望鐘山。鹹康元年(335),石虎南遊,游騎至歷陽,詔戍牛渚及慈湖、蕪湖以備之。永和中,謝尚鎮於此,亦曰採石戍。隆安二年(398),豫州刺史庾楷以歷陽叛,譙王司馬尚之大破楷於牛渚。
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魏主拓跋燾入寇,軍瓜埠。宋分軍戍採石,又陳艦列營,周亘江畔,自採石至暨陽六七百里。孝建初,劉義宣作亂,柳元景軍於採石。
齊永元初,陳顯達自尋陽東下,敗台軍於採石,建康震恐。二年,崔慧景逼台城,豫州刺史蕭懿方討壽陽,屯小峴,聞警,即帥數千人自採石濟江,頓越城。
梁普通六年(525),置南津校尉於此。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這裡曾發生“宋金采石之戰”。
采石之戰
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反侵略戰爭,侵略的一方為金國統帥海陵王完顏亮,南宋主將為虞允文。虞允文仁壽(今四川仁壽)人,紹興三十年奉派出使金國,見該國大事戰備,回國後就奏請朝廷加強防禦。次年,完顏亮率60萬軍隊分四路甫侵,他自己帶領的一路約數十萬兵馬於同年11月抵達采石磯對面江岸,跟宋軍隔長江對峙。據《宋史》記載;當時形勢危急,江北完顏亮高踞在剛剛綻起的高台“黃居”下,殺白馬祭天,準備次日渡江。而江南的宋軍卻因正“易將”而無人負責,“我師三五星散,解鞍京甲坐遭旁”。虞允文蒿目時艱,毅然負起守衛重任,剛部署完水陸軍隊,完顏亮“大呼,操小紅旗序數百艘絕江而來,瞬間,抵南岸者艘,直薄宋軍”。虞允文勉勵身旁的勇將時佐應戰,時俊立即揮舞雙刀沖向金軍,大隊宋軍跟著向金軍衝殺。金軍後退,宋軍用“神臂弩”射擊敵船,致大批金兵死於江中。逃回去的也被完顏亮“悉敲殺之”。次日,完顏亮又來侵犯,被宋軍焚毀戰船300,大敗而去。金軍在淮北的主力基本被殲,完顏亮又向宋軍施用反間計,也被虞允文識破。完顏亮惱羞成怒,率領部隊去江蘇揚州時的瓜洲渡,想從這裡渡江奪取京口(今鎮江)。虞允文率萬餘軍隊赴京口增強防禦,並將馬船改造成戰艦。完顏亮在瓜洲渡發布軍今,實行連坐法;軍士逃亡則殺部將,部將逃亡則殺主將。以致人心浮動.導致11月2日黎明他在帳中為部將所殺.不久,全部金軍都鎩羽而歸。
美食特產
洪濱絲畫
手工絲棉畫藝術品。產品的種類從品種上分為動物、風景、花卉、人物肖像、靜物等;從表現手法上涉及國畫、油畫、剪紙、攝影、卡通等領域,被費孝通先生譽為“東方一絕”,2005年獲得“尤里卡世界發明特別金獎”,現被定為黨政代表團和外交部駐外機構的使用禮品之一。
采石磯茶乾
當地名產,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後為清廷貢品之一。產品曾遠銷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獲省、部優和中國首屆食品博覽會及92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中國優質保健品三項銀獎,並榮獲安徽省著名商標稱號。
金菜地食品
馬鞍山市黃池食品(集團)有限公司集種養植(殖)、加工、銷售為一體,旗下有茶乾(全國豆製品20強)、麵條、糕點、醬品、醬菜、糧油等多個品種。以產品的品質和美譽度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和好評。
采石磯酒
江東自古多美酒。江東所產美酒為會稽郡貢品進貢秦始皇。詩仙李太白對采石磯情有獨鍾,戀景慕酒,留下了“醉酒捉月、騎鯨升天”的經典傳奇。及至元、明、清,采石磯酒一直為太平府進貢皇上的貢品。大文豪郭沫若游采石磯,登太白樓,品飲采石磯酒後,揮筆留下“贈君三百斗,成詩三萬首”的豪邁詩篇。
當塗河蟹
當塗河蟹個大肉厚,營養豐富,是水產珍品。金秋時節的河蟹蟹黃豐滿、肉質鮮美,是品嘗的最好時機。
鰣魚
鰣魚體扁鱗白、極其嬌貴,出水即死;做法以清蒸為最佳,魚鱗軟脆滑溜、肉質肥嫩鮮美。清康熙皇帝也曾因鰣魚味道鮮美而令人千里策馬進貢。每年的春夏之交是鰣魚的上市季節,也是品嘗鰣魚的最佳時機。
交通情況
馬鞍山距上海340公里,距南京50公里,距蕪湖40公里,經寧馬高速、合常高速、205國道、長江客運港口與周邊城市相連,交通便捷。
馬鞍山市—長江路—恆興路—天門大道中段—天門大道南段—唐賢街
採石風景區距馬鞍山市5公里,4路公交旅遊專線車往返市高鐵東站與風景區,26路公車往返旅遊汽車站與采石磯風景區,118路公車往返萬達廣場與采石磯風景區。
遊船服務:遊船碼頭在三元洞下,可乘長江遊船觀賞采石磯。
注意事項
1、注意安全,注意不要加入非法的黑旅行團聘請黑導遊。其次要注意景區內的危險地帶、場景和危險動物,觀察景區提示,不要入夜仍滯留景區,受不法之徒侵害。
2、預先了解景區氣候,帶好合適的衣物和簡易急救用品。
3、謹慎購物,防備欺詐。
4、注意防火勿隨意吸菸,當心溺水,隨時注意孩童戲水玩火走失。
5、還要亂丟垃圾,胡亂投食給動物。
6、遵守景區規定,不擁擠防踩踏。排隊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