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西部非洲古代國家]

馬里帝國(Mali Empire),又名曼丁戈帝國(Manding Empire)或曼迪聯邦(Manden Kurufa),是西非中世紀時的一個強大伊斯蘭教帝國,是北部非洲以南的廣闊內陸中幅員最為遼闊的國家,古代最重要的伊斯蘭文化與財富中心之一。

馬里帝國興起於13世紀上半葉,17世紀初滅亡,據阿拉伯文獻記載,其全盛時期的版圖,南起熱帶雨林,北至撒哈拉大沙漠,西抵大西洋岸,東達豪薩人居住地區。首都為尼亞尼。

崛起

馬里帝國疆域 馬里帝國疆域

由於天氣炎熱,西非人需要一種防止食物變質的方法。鹽可在高溫環境下幫助儲藏食物,但西非人自己不會製鹽,於是穆斯林從北部帶來鹽並與他們交換黃金。

馬里控制了穿過非洲的貿易路線,因此而獲取了權力。

松迪亞塔是馬里的第一位統治者。他使鹽和黃金的貿易比以前更加成功。他還建立了尼亞尼城——古馬里的首都。尼亞尼位於尼日河的主要交通路線附近。廷巴克圖是尼亞尼的文化中心。這座城市又是商隊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最後一站。農民到廷巴克圖的市場上出售他們的穀物。商人在那兒進行交易。

松迪亞塔為他的帝國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即皈(guī)依伊斯蘭教。人們稱他為“曼薩·松迪亞塔”。曼薩的意思是國王。所有的馬里統治者都是穆斯林。其中最著名的是曼薩·穆薩。

歷史

馬里國王曼薩·穆薩 馬里國王曼薩·穆薩

馬里本是尼日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區的一個小酋長國,由說曼丁戈語的凱塔氏族所組成,一向臣屬於加納王國,以黃金貿易著稱,到11世紀中葉逐漸強大。

據傳說:約1235年松迪亞塔在反抗蘇蘇人入侵過程中,團結曼丁戈人,打敗了蘇蘇國王蘇曼古魯的軍隊,繼加納王國之後成為西蘇丹大帝國。松迪亞塔的統治奠定了馬里帝國的基礎,其子繼位後繼續征戰,擴大了王國的版圖。第 9位國王曼薩·穆薩在位時其版圖空前遼闊,進入帝國的黃金時代。

曼薩·穆薩1324~1325年去麥加朝聖,途中大肆揮霍黃金,在伊斯蘭世界中留下深刻印象,馬里的聲名自此遠揚西歐。

14世紀30年代後,一些西方世界繪製的地圖上出現了馬里和曼薩·穆薩的圖像。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圖塔大約在1352~1353年曾到過馬里。據他的記述,當時馬里境內秩序井然,商隊安全得到充分保證,但內部已開始出現權力之爭的跡象。

馬里帝國採取神化國王的措施,鞏固國王權力,如國王不在人前進食,不同人直接交談等,但對王位繼承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常因爭奪王位而影響帝國穩定。

1360年後馬里發生內亂,此後王位之爭層出不窮,國勢日趨衰落。

14世紀後,馬里帝國先後遭到莫西人和圖阿雷格人的襲擊和騷擾。其中1433年,廷巴克圖被圖阿雷格人攻陷。

15世紀上半葉一些原來被馬里兼併的地區紛紛獨立。

15世紀中葉,馬里屬國加奧發展成為強大的桑海帝國。

16世紀上半葉,在桑海的襲擊和摩洛哥的侵略下,馬里的東部疆域不斷縮小。此時西方殖民主義者已逐漸由沿海順塞內加爾河、甘比亞河入侵。西方的貿易,特別是非洲奴隸貿易,引起了馬里社會內部矛盾,最終使馬里土崩瓦解。

1599年,皇帝曼薩·穆罕默德三世試圖收復被摩洛哥占據的迭內,勝利在望之際被部將出賣而失敗。

1611年,馬里末代皇帝馬馬杜三世在尼日河和巴尼河之間被班巴拉人打敗,出走到康加巴,帝國告終(據[前西德]博伊歇爾特《馬里》)。

經濟文化

馬里帝國的居民多數從事農業,種植玉蜀黍、高粱、水稻、棉花,並發展起漁業和養牛業。手工業已成為獨立的行業,有鐵木製造業、皮革製造業等,一些城市還發展起紡織業和裁縫作坊。

馬里帝國盛產黃金,並控制著西蘇丹廣大的貿易網,特別是南方產金地區通往北非的貿易,國王壟斷著重要物資如馬匹和金屬等的進口,並從中積累了巨額財富。國內外貿易已從以物易物,發展到以瑪瑙、貝為貨幣的階段。

經濟繁榮帶來了城市和文化的發展,伊斯蘭教自11世紀傳入馬里,曼薩·穆薩時期又有很大發展。尼日河上的廷巴克圖不僅是經濟中心,而且是著名的伊斯蘭教文化中心,建有巨大的清真寺。

世系

(1230-1433。此後缺資料)

松迪亞塔1230-1255

瓦利1255-1285

薩庫拉1285-1300

曼薩·穆薩1312-1337

馬格漢一世1237-1341

蘇萊曼1341-1360

卡薩1360-?

馬利.賈塔二世?-1374

穆薩二世1374-1390

馬格漢三世1390-143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