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馬貴榮是相聲界為數不多的著名女藝人之一,她在相聲創作上尤為突出,馬季、姜昆、李金斗、王謙祥等相聲名家都用過她創作的段子。郭德綱在北京最早的搭檔王玥波,便是馬先生的大弟子。此次馬貴榮一下收徒9位,在相聲界實屬少見,足見馬先生栽培後人的膽識。2009年1月10號,舉行了收徒儀式。將郭磊、趙健、楊健、丁舟、吳嵩、趙臣、賈正偉、邵冉、李林收至門下。回婉華、常寶華、李國盛、陳湧泉、郝愛民、孟凡貴、徐德亮等相聲名家捧場。
個人經歷
年過半百的馬貴榮,在北京的胡同里長大,打小就特喜歡聽相聲。但當年父母反對她聽相聲,老絮叨:“姑娘家家的,離相聲遠點兒。”為跟父母鬥氣,她一遍遍地模仿收音機里聽來的相聲,八九歲便試著寫相聲段子。 上世紀70年代末,她從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回到北京,被分配到澡堂子給人收拖鞋、發肥皂,一乾就是10年。這期間,她一直沒中斷寫相聲。她寫的相聲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極易引起聽眾共鳴。
“不管是什麼影片,都是鬼子掃蕩就陰天,國民黨軍官愛叼煙,特務狗腿子歪戴帽,戴眼鏡兒是翻譯官,站崗放哨準打盹兒,一摟脖子就玩完。”這是馬貴榮創作的相聲《電影漫談》中的一段,諷刺的是電影程式化。
因為聽說不會說相聲的人,寫的相聲還得讓人進行二次創作,馬貴榮於是試著上台說起了相聲,沒想到還在首屆業餘相聲大獎賽上得了優秀獎。
1987年,馬貴榮乾脆辭職當了個體相聲撰稿戶,專給相聲演員、文工團或電視台寫相聲。雖說很少有人知道她給馮鞏、牛群寫過相聲本子,但她挺自豪:“隨便去哪個音像公司,甭管唱片、磁帶還是VCD,凡是相聲的,都有我的作品。”她和梁左等人幫姜昆創作的相聲劇《明春曲》,首次把相聲藝術同戲劇、電影結合起來。她的代表作《換包裝》,還曾獲文化部頒發的“文華獎”。
馬貴榮在圈內小有名氣,一次被請到北大給外國留學生講課。課間,她問一位留學生:“你怎么想起學相聲的?是不是中國相聲的魅力出乎你意料之外?”
“不瞞你說,我學中國相聲是為了實惠。”留學生直言不諱,“我學會兩三段中國相聲,寫篇論文就能把碩士、博士學位拿下來,您信不信?”
“我不信。”馬貴榮不客氣地說,“你也忒狂點兒了。中國相聲將近300年,你寫篇論文說兩段相聲,就想拿碩士、博士學位?不可能!”
不過後來馬貴榮讀了《中國相聲史》,才知道相聲雖是中國的藝術,但第一個相聲博士是瑞典人,第一個相聲碩士是日本人,叫騰田香織,還曾跟她學過相聲。
“我心裡特彆扭,中國相聲的碩士、博士學位都讓外國人拿了,咱中國人怎么不著急呢?再不抓的話,這老祖宗留下的玩藝就沒了。”馬貴榮當即決定教小孩說相聲,決心培養出一批孩子,讓他們懂得中國相聲藝術。
她到各學校去找學生,誰愛學相聲,她就免費教。開始還挺不順利的,但是不久,馬貴榮就在北京西城區少年宮成立了胖哈哈幽默藝術團,正式把相聲教學搬進了課堂。
馬貴榮跟相聲“玩命”了幾十年,寫過上百個相聲段子,教過上千個學生,這輩子拿相聲當精神支柱。
主要作品
《換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