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牙子

馬牙子

剛出生的新生兒或出生後1~2個月的嬰兒,有的口內牙床上長出像小米或大米樣大小的白色球狀顆粒,數目不一,看上去很像小牙。 其實這不是牙齒,而是牙齒在發育過程中,口腔黏膜上皮細胞增生增厚,形成板狀,並按照頜骨牙床的形式彎曲成馬蹄形,這就是牙板。牙板形成後深部細胞加速增生,在一定的位置上形成20個乳牙胚,這就是乳牙發育的開始。

基本信息

概況

馬牙子馬牙子
剛出生的新生兒或出生後1~2個月的嬰兒,有的口內牙床上長出像小米或大米樣大小的白色球狀顆粒,數目不一,看上去很像小牙。
其實這不是牙齒,而是牙齒在發育過程中,口腔黏膜上皮細胞增生增厚,形成板狀,並按照頜骨牙床的形式彎曲成馬蹄形,這就是牙板。牙板形成後深部細胞加速增生,在一定的位置上形成20個乳牙胚,這就是乳牙發育的開始。
在我國民間,有給剛剛出生後不久的嬰兒扎“馬牙子”的習俗,這種習俗在農村尤為普遍。其實“馬牙子”是無害的,而扎“馬牙子”不僅有害,甚至會引起可怕的後患。

形成原因

所謂“馬牙子”,醫學上稱為角化上皮珠。在人的胚胎髮育的5~6周時,在相當於上下頜部位,各有一組細胞向下增殖,形成一條上皮帶,稱為“牙板”。以後每個牙板上逐漸出現十幾個球狀的“牙蕾”。在胎兒4~5個月時,“牙蕾”發展為乳牙雛形,此時牙板就自行破碎分解於組織中,破碎了的牙板,一部分被吸收而消失,另一部分角化為上皮珠,這種上皮珠很快自行脫落、排出。營養不良或先天不足的嬰兒,上皮珠就不易脫落。在口腔上皮局部增厚形成牙板,這是牙胚的始基。有時牙板剩餘以角化上皮珠的形式殘存在頜骨或牙齦內,嬰兒出生後不久,角化上皮珠便會出現在牙齦上,形成數個大頭針帽大小的白色角化突起,這便是俗稱的“馬牙子”。

症狀影響

1、“馬牙子”是正常生理現象,一般不需要作特殊處理。

2、“馬牙子”是不會影響嬰兒吃奶的,也不會影響牙齒的正常發育,本是無害的,且經過進食和吃奶的摩擦,會自然脫落,本不需要任何治療。

3、一般無任何症狀,對口腔頜面部的發育和健康沒有任何影響,不需做任何處理,切不可用針挑或用毛巾擦,否則容易損傷黏膜,造成感染。如果長期不脫落,應請醫生診治。

危害

扎“馬牙子”

在我國民間,有給剛剛出生後不久的嬰兒扎“馬牙子”的習俗,這種習俗在農村尤為普遍。有的母親見此狀便驚慌失措起來,以為寶寶得了病,急忙請來“老娘婆”或村中有經驗的老太婆乃至巫婆,煞有介事地為寶寶治起“病”來。她們用粗糙的白布(家織布)或黑布,蘸香油,摩擦嬰兒的牙床子,直至冒出血筋兒為止。有的甚至還將縫紉用的鋼針燒紅後,扎戳嬰兒的牙床子。

嬰兒的口腔黏膜是十分嬌嫩的,唾液分泌量也少,因此,其自淨作用和抗感染能力都很弱,一旦牙齦黏膜被擦(扎)破,很容易感染,甚至引起敗血症、膿毒敗血症,危及生命。而有些偏僻落後農村的父母,竟不知道寶寶的夭折是因為擦(扎)“馬牙子”所致。

其實“馬牙子”是無害的,而扎“馬牙子”不僅有害,甚至會引起可怕的後患。

與鵝口瘡

鵝口瘡圖片鵝口瘡圖片

馬牙子是新生兒齒齦上的白色小珠,對身體沒有什麼影響,也不需要處理,在幾天后會自行消失。而鵝口瘡是孩子口腔黏膜受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需要主意孩子的口腔衛生和食具的衛生,及時治療,口腔有病菌的感染,會引起孩子流口水,建議您及時給孩子檢查明確原因,做相應是治療。

臨床研究

患兒完全張不開嘴小圖片患兒完全張不開嘴小圖片

在臨床上,曾遇到因顳下頜關節強直而引起牙關緊閉的患兒。患兒完全張不

開嘴,進食困難,小下頦,側貌呈“鳥嘴”狀。向其父母詢問病史,方知患兒生後不久,因長“馬牙子”被擦(扎)後而發高燒,繼而全身多處出現膿腫,經多方治療雖然保住了生命,但後來發現孩子逐漸出現開口困難,2~3歲後便發展到牙關緊閉。檢查其全身,發現其後頭、腰、背及前胸等處,都有當時膿腫愈後遺留的瘢痕。這些患兒的病史和治療經過極其相似,並經做顳下頜關節成形術,恢復了開口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