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馬爾基爾作20多年前就在華爾街的一家主要投資公司充當股票市場專業人員。20年股市的風風雨雨使他成為一們成功操作者之一。至今已是美國一家投資額達到2000億美元的保險公司的財務委員,並成為美國數家最大的投資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作為一個投資學教授,他專門研究,審視而不見迄今為止有關股市投資的一切理論和技術,並成就了自己獨特的投資風格和見解。他是一個終生投資者,理論聯繫實際,在股市投資中獲取得過巨大的成功。到底贏得多大的利前邊?馬爾基爾說:學述界的奇怪論是教授賺不到錢,當人們面對學者普遍的低水平收入情況時,還辯解學者是知識的追求者,而不是報酬的追隨者。因此,我不能訴說我在華爾街的勝利。
投資理念
馬爾基爾認為,投資是當今的一種生活方式,面對社會的通貨膨脹,我們只有通過正確投資方式,才能保持自己的資產不受損失,不然我們的生活水平一定會不斷定下降。進行投資是一種樂趣,當你以自己的才智使得你的投資收益正以高於你工資的增長率遞增增長率時,你怎能不興奮?而在投資過程中學到的新世界知識,新見解將會覺悟得更充實。普通股票是一種不僅在過去已提供了可觀的長期利潤,並且在將來也將提供良好機遇的投資媒體。
但股票買賣卻是件風險性極大的活動,操作不當,滿盤皆輸。於是人們為了贏利,避免虧損,總寄希望於能通過某種理論或某種技術分析來預測股市漲跌的徵兆。馬爾基爾指出,股市歷史表明,無論是基本分析還是技術分析,要準確無誤碼率地預測股市的變化動態是幾乎不可能的。股市競爭是公眾的博弈行動,欲挖空心思地猜度變化無常駐的公眾反應是件最危險的遊戲。以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市場上總有那么多自稱掌握了預測大勢的法寶的技術分析專家、股評家,時時都在喋喋不休地向社會公眾發出買賣指令,但完全聽從他們的人當中,又有幾個在自始至終地賺錢?迄今為止的研究表明,尚沒有一種技術方法能能始終如一地經受住考驗。
策略準則
對那些想通過投資(不是投機)而獲取良好回報的個人投資者,馬爾基爾為他提出了一個投資策略,它能使投資者緩慢地致富,至少它能使他們在股市博弈時,使風險至最小。這個策略由四個準則構成:
準則一:將股票購買局限於看來能夠持續5年獲取得高於平均收益增長的那些公司。無論這項工作多么困難,挑選好收益在增長的股票最為重要的一環。
準則二:對一種股票決不支付高於穩固基礎價值的價格。購買市盈率低於市場水平,尚未被子公眾發現的成長股。一旦增長實現,你將會獲得成倍的收益;萬一增長未能實現,由於市盈率偏低,損失亦會較小。對於那些市盈率高的股票,市場已認同了它的成長性,過高的價格已完全反映了預期的增長,如果增長未能實現而下降,你就會陷於破產的境地。
準則三:尋求投資者可能寄予美妙想像的概念股。股市公眾的心理工科因素在決定股價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個人及機構投資者有感情的人類,能在他們腦海中激起美好衝動的股票,儘管其增長僅為平均水平,也能在長期內以高價出售。
準則四:儘可能少地進行股票買賣.頻繁地買賣只會使證券商賺錢.股票投資中大量風險(但不是全部),可能通過採用長期投資的方法來消除.你購買股票的環境是會改變的,當等到市場持續漲價時你持有的股票會變得定價更高.但是,這一準則並不建議在損失發生的情況下死抱著不放.
"生命周期投資"五原則
第一,歷史證明,風險與收益總是相伴而生。看似老生常談,但相當多去年參與股市的投資者會有切膚之痛,而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危機中存在著希望。馬爾基爾舉例,對1926年-2005年的美國基本資產類別年均收益率的研究表明,普通股具有高風險指數(收益率年波動率20.2-32.9%),但仍然以10.4-12.6%的年均收益率戰勝了低風險指數(3.1-9.2%)的債券類產品。因此,投資者不要因為短期股市的下跌就喪失希望,懼怕投資股票或者股票基金。 第二,投資股票和債券的風險取決於持有資產的期限長短。投資收益率的波動是風險的表現,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始終低買高賣,而延長投資持有期則大大降低風險。馬爾基爾談到的“長期”是基於至少20年的表現來判定的。而改革開放後,中國的股市還沒有20年。年輕人在投資理財上,千萬別覺得20年“太久”;而年齡大的(50歲以上)投資者,一定不要在資產組合中配置過多股票或者股票基金,在與時間賽跑的過程中,20年確有些“長”了。
第三,定期定額投資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已經有大量的文章對定投這種方式進行介紹,簡言之,用馬爾基爾的話來鼓勵一下定投的投資者,“最嚴重的市場恐慌與最病態的投機性暴漲一樣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無論過去前景看來如何黯淡,到頭來情況通常都會更好。”對定投這樣的論述,頗有些時下流行辭彙“淡定”的感覺。
第四,調整資產類別權重可以降低風險,還可能提高投資收益。舉例說明,選定適合自己年齡的權重比例後,例如40歲選擇了60%股票基金和40%債券基金,假定短期股市大漲使股票基金的權重增加到70%甚至更多,這個時候賣出股票基金,買入債券基金,使兩者權重比例重新回到合適自己的情況(60%-40%),被實踐證明是一種明智的投資策略,反之亦然。
第五,注意區分對風險所持有的態度和實際承擔風險的能力。每個人對風險的偏好是不同的,但一定不要把自己對風險態度和自己能承受多大風險的能力混淆。馬爾基爾認為,適合的投資品種(股票、債券、基金等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投資者在投資之外的掙錢能力,而這個能力是和年齡密切相關的。所以在投資上,馬爾基爾建議投資者,在自己不同的年齡段(即不同的掙錢能力)選擇合適的投資品種。
伯頓·馬爾基爾與宏皓
中國民間股王:宏皓,作為中國私募基金之父。在中國股市征戰了20年,回首這20年來,在中國資本市場叱吒風雲的人物還活在中國股市的已經不多了,他們是死的死,逃的逃,進監獄的進監,讓人痛心疾首。宏皓成為中國股市第一代人中倖存下來的幾個人之一,經過資本市場無數次的大風大浪而大難不死的宏皓,在心靈上經過千刀萬剮之後,仍然以一慣之地奮戰在中國證券市場。
在2001年至2005年的長達5年的熊市期間,交了幾個億的學費,經歷過股市大風大浪大難不死的宏皓,一定是個有信仰的人,只有有信仰的人才有如此執著的定力。可以說是天降大任於宏皓,宏皓經過多次鳳凰涅盤、脫胎換骨。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在理論和實踐中完善證券投資體系《股王兵法》,完全忘記了人間的煩惱;經過多次重大打擊和磨礪的宏皓,一定能大器晚成.而大器晚成的宏皓也一定能造福於更多人,無論是在越來越開放的中國證券市場,還在全球金融資本市場的征戰中,有了宏皓這位投資大師,中國的投資損失就會少得多;中國人打贏世界金融戰爭就更有把握。所以,未來的宏皓在世界金融投資領域的成就理論和實踐都會超過巴菲特;這才是中國人的福氣和驕傲。也希望中國人不要再崇洋媚外了,不要迷信國外的所謂投資大師了,用好我們中國人自已的投資大師,珍惜我們自已的一流專家,保護好我們自已的投資大師,這才是有志氣的中國人應走的正道。
指數化投資將成為重要的投資工具
紅周刊:能夠給投資者簡單介紹一下你所著的《漫步華爾街》一書的核心要義嗎?
馬爾基爾: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所著的《漫步華爾街》一書的主旨是介紹指數化的投資策略,如今30多年過去了,這本書也已經再版了8次,我比以前更相信指數化投資策略了。在當今美國的機構投資者,多數都是將自己80%的核心資產投資於指數基金上,而且我相信,隨著市場的不斷演變,指數化投資將會越來越有效率。而且指數化投資對個人也好,對機構投資人也好,都會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投資工具。
《紅周刊》:對於中國的投資者來說,指數化投資也適用於他們的操作嗎?
馬爾基爾:但在目前的中國進行指數化投資還有一些問題:因為中國市場上的指數有先天性的缺陷,對投資者來說進行指數化投資是很困難的。
缺陷主要表現在:1.目前上市的公司相對還是比較小的公司,無法代表整個市場;2.上市交易的數量也只有小部分的流通股,大部分股票都無法交易;3.當前的上市公司多是國有企業改制而來的,並不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因此,我對中國投資人的建議是,考慮增強指數化投資的品種,至少把整個資產配置一部分到增強型的指數基金上。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投資人仍然可以得到很多的好處,包括低成本、以及更低的股票周轉率。舉個例子,在增強指數投資的情況下,作為基金經理可以儘量躲避一些流動性不好的股票,避免股價被人為操縱。我的預測是,也許在12年以後,在中國,指數化投資將會變得更加普及和流行。
《紅周刊》:指數化投資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通過分散化投資化解市場風險。你能具體舉例說明分散化投資是如何幫助投資人化解風險的嗎?
馬爾基爾:在美國曾經發生過好多起這樣的事情,就是由於某一些投資品種非常流行,造成它的價值被高估了。比如已經為中國投資人所熟知的“漂亮50”,再比如被稱為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泡沫——網路泡沫。當時包括所有跟網路經濟相關的公司估值都很高,很多公司故意在名字上加上.COM或者.CN以此提升自己的估值水平。這也促成了很多人的投機行為。
對此,投資人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其實很簡單。作為投資人就是要分散投資,將這筆資金投資在不同類型的投資工具上。比如,在2000年和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的時候,實際上有一類價值型公司的價格在上升。同樣,當利率在下降的時候,投資於證券以及房地產投資信託上的回報率都會比較好。
我非常懷疑任何投資人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即能在類似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之前離開市場。但我相信,分散化投資能夠幫助投資人規避這樣一些風險,比如
願意為中國支付更高的市盈率
《紅周刊》:從全球視野看,當前全世界的市場可以分成兩類,即成熟市場和新興市場。如果讓你選擇,你更願意資於哪一類市場?
馬爾基爾:其實這個問題又回到我們剛剛談到的成長型公司投資策略上。我認為中國市場應該是全球最好的投資成長型公司的地方。
很多時候,我們都談到中國當前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GDP增長率可能從9%掉到6%。但反過來看,如果美國GDP能夠取得5%增速的話,我們會說整個美國市場實在是太好了。因此,作為全球化的投資,我們一定要把中國市場加進去,因為現在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快速的增長過程。同樣我想說一聲,如果要充分分散投資風險的話,還要有一部分投資在印度。
我想如果能夠投資在類似像中國快速增長的市場裡,我願意付出更多的市盈率倍數,因為我看好這些新興市場的前景。
《紅周刊》:能知道你願意對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支付多高的市盈率水平嗎?
馬爾基爾:給出一個具體市盈率的數字,這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因為一部分原因是很難比較各公司收益的質量。因為在給某個上市公司市盈率做估值的時候,關係到對很多上市公司的評價。我認為如果能夠等到國際會計準則在中國市場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運用,那時可能會做出比較好的評判。
《紅周刊》:不過對於當前的中國投資者來說,還受到很多不確定因素的困撓,如國際油價高企不下、人民幣升值壓力和通脹壓力等。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人應該如何做出他們的決策?
馬爾基爾:證券投資市場這么多年以來,一直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我認為在我的投資生涯裡面,最好進入市場的時期就是當瀰漫了很多不穩定性因素的時候。比如最近一次介入新興市場的最好機會,就是在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之後。
當一個市場有非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時候,正是一個比較好的介入時機。如果你跟我一樣,相信中國在未來同樣會有很多增長的時候,你就不要介意這些不確定性因素,而應該現在就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