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簡介
到目前為止,它一直被認為是實現快速精確的語音識別系統的最成功的方法。複雜的語音識別問題通過隱含馬爾可夫模型能非常簡單地被表述、解決,讓人們由衷地感嘆數學模型之妙。
馬爾可夫(1856~1922),蘇聯數學家。切比雪夫的學生。在機率論、數論、函式逼近論和微分方程等方面卓有成就。
人物介紹
馬爾可夫是彼得堡數學學派的代表人物。以數論和機率論方面的工作著稱。他的主要著作有《機率演算》等。在數論方面,他研究了連分數和二次不定式理論 ,解決了許多難題 。在概
率論中,他發展了矩法,擴大了大數律和中心極限定理的套用範圍。馬爾可夫最重要的工作是在1906~1912年間,提出並研究了一種能用數學分析方法研究自然過程的一般圖式——馬爾可夫鏈。同時開創了對一種無後效性的隨機過程——馬爾可夫過程的研究。馬爾可夫經多次觀察試驗發現,一個系統的狀態轉換過程中第n次轉換獲得的狀態常決定於前一次(第n-1次)試驗的結果。馬爾可夫進行深入研究後指出:對於一個系統,由一個狀態轉至另一個狀態的轉換過程中,存在著轉移機率,並且這種轉移機率可以依據其緊接的前一種狀態推算出來,與該系統的原始狀態和此次轉移前的馬爾可夫過程無關。馬爾可夫鏈理論與方法已經被廣泛套用於自然科學、工程技術和公用事業中。
Markov鏈
因安德烈·馬爾可夫(Andrey Markov,1856-1922)得名,是數學中具有馬爾可夫性質的離散時間隨機過程。該過程中,在給定當前知識或信息的情況下,過去(即當期以前的歷史狀態)對於預測將來(即當期以後的未來狀態)是無關的。
時間和狀態都是離散的馬爾可夫過程稱為馬爾可夫鏈, 簡記為Xn=X(n),n=0,1,2…
馬爾可夫鏈是隨機變數X1,X2,X3…的一個數列。這些變數的範圍,即他們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被稱為“狀態空間”,而Xn的值則是在時間n的狀態。如果Xn + 1對於過去狀態的條件機率分布僅是Xn的一個函式,則
P(Xn+1=x∣X0,X1,X2,…,Xn)=P(Xn+1=x∣Xn)
這裡x為過程中的某個狀態。上面這個恆等式可以被看作是馬爾可夫性質。
馬爾可夫在1906年首先做出了這類過程 。而將此一般化到可數無限狀態空間是由柯爾莫果洛夫在1936年給出的。
套用
主要套用於語音識別、音字轉換、詞性標註。
自然語言是人類交流信息的工具。很多自然語言處理問題都可以等同於通信系統中的解碼問題--一個人根據接收到的信息,去猜測發話人要表達的意思。這其實就象通信中,人們根據接收端收到的信號去分析、理解、還原傳送端傳送過來的信息。比如一個典型的通信系統中:其中s1,s2,s3...表示信息源發出的信號。o1,o2,o3...是接受器接收到的信號。通信中的解碼就是根據接收到的信號o1,o2,o3...還原出傳送的信號s1,s2,s3...。
其實人們平時在說話時,腦子就是一個信息源。人們的喉嚨(聲帶),空氣,就是如電線和光纜般的信道。聽眾耳朵的就是接收端,而聽到的聲音就是傳送過來的信號。根據聲學信號來推測說話者的意思,就是語音識別。這樣說來,如果接收端是一台計算機而不是人的話,那么計算機要做的就是語音的自動識別。同樣,在計算機中,如果我們要根據接收到的英語信息,推測說話者的漢語意思,就是機器翻譯;如果我們要根據帶有拼寫錯誤的語句推測說話者想表達的正確意思,那就是自動糾錯。那么怎么根據接收到的信息來推測說話者想表達的意思呢?人們可以利用叫做"隱含馬爾可夫模型" (HiddenMarkovModel) 來解決這些問題。以語音識別為例,當我們觀測到語音信號o1,o2,o3時,要根據這組信號推測出傳送的句子s1,s2,s3。顯然,人們應該在所有可能的句子中找最有可能性的一個。用數學語言來描述,就是在已知o1,o2,o3,...的情況下,求使得條件機率
P(s1,s2,s3,...|o1,o2,o3....)達到最大值的那個句子s1,s2,s3,...
當然,上面的機率不容易直接求出,於是人們可以間接地計算它。利用貝葉斯公式並且省掉一個常數項,可以把上述公式等價變換成
P(o1,o2,o3,...|s1,s2,s3....)*P(s1,s2,s3,...)
其中
P(o1,o2,o3,...|s1,s2,s3....)表示某句話s1,s2,s3...被讀成o1,o2,o3,...的可能性,而
P(s1,s2,s3,...)表示字串s1,s2,s3,...本身能夠成為一個合乎情理的句子的可能性,所以這個公式的意義是用傳送信號為s1,s2,s3...這個數列的可能性乘以s1,s2,s3...本身可以一個句子的可能性,得出機率。
(讀者讀到這裡也許會問,你現在是不是把問題變得更複雜了,因為公式越寫越長了。別著急,就來簡化這個問題。)人們們在這裡做兩個假設:
第一,s1,s2,s3,...是一個馬爾可夫鏈,也就是說,si只由si-1決定(詳見系列一);
第二,第i時刻的接收信號oi只由傳送信號si決定(又稱為獨立輸出假設,即P(o1,o2,o3,...|s1,s2,s3....)=P(o1|s1)*P(o2|s2)*P(o3|s3)...。
那么人們就可以很容易利用算法Viterbi找出上面式子的最大值,進而找出要識別的句子s1,s2,s3,...。
滿足上述兩個假設的模型就叫隱含馬爾可夫模型。我們之所以用“隱含”這個詞,是因為狀態s1,s2,s3,...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
隱含馬爾可夫模型的套用遠不只在語音識別中。在上面的公式中,如果我們把s1,s2,s3,...當成中文,把o1,o2,o3,...當成對應的英文,那么人們就能利用這個模型解決機器翻譯問題;如果我們把o1,o2,o3,...當成掃描文字得到的圖像特徵,就能利用這個模型解決印刷體和手寫體的識別。
P(o1,o2,o3,...|s1,s2,s3....)根據套用的不同而又不同的名稱,在語音識別中它被稱為“聲學模型”(AcousticModel),在機器翻譯中是“翻譯模型”(TranslationModel)而在拼寫校正中是“糾錯模型”(CorrectionModel)。而P(s1,s2,s3,...)就是我們在系列一中提到的語言模型。
在利用隱含馬爾可夫模型解決語言處理問題前,先要進行模型的訓練。常用的訓練方法由伯姆(Baum)在60年代提出的,並以他的名字命名。隱含馬爾可夫模型在處理語言問題早期的成功套用是語音識別。七十年代,當時IBM的FredJelinek(賈里尼克)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JimandJanetBaker(貝克夫婦,李開復的師兄師姐)分別獨立地提出用隱含馬爾可夫模型來識別語音,語音識別的錯誤率相比人工智慧和模式匹配等方法降低了三倍(從30%到10%)。八十年代李開復博士堅持採用隱含馬爾可夫模型的框架,成功地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辭彙量連續語音識別系統Sphinx。
馬爾可夫模型的使用方法
它可以用來預測具有等時間隔(如一年)的時刻點上各類人員的分布狀況。
它是根據歷史數據,預測等時間間隔點上的各類人員分布狀況。此方法的基本思想上根據過去人員變動的規律,推測未來人員變動的趨勢。步驟如下:
①根據歷史數據推算各類人員的轉移率,遷出轉移率的轉移矩陣;
②統計作為初始時刻點的各類人員分布狀況;
③建立馬爾科夫模型,預測未來各類人員供給狀況;
使用馬爾科夫模型進行人力資源供給預測的關鍵是確定出人員轉移率矩陣表,而在實際預測時,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員轉移率是很難準確確定出來的,往往都是一種大致的估計,因此會影響到預測結果的準確性。
擴展
在人力資源管理概論中,馬爾科夫模型是用來預測等時間間隔點上(一般為一年)各類人員分布狀況的一種動態預測技術,是從統計學中借鑑過來的一種定量預測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找出過去人力資源流動的比例,以此來預測未來人力資源供給的情況。
假設
在給定時期內從低一層次向高一層次的轉移人數,或從某一類型向另一類型轉移的人數是起始時刻低層次總人數或某一類型總人數的一個比例,這個比例稱為人員轉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