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營村[陝西周至縣侯家村鄉轄村]

馬營村[陝西周至縣侯家村鄉轄村]

馬營村隸屬於西安市周至縣侯家村鄉,位於縣城西3公里,距離侯家村鄉政府1公里。馬營村又名東風村,東風村這個稱謂是49年之後改的。

行政區劃

馬營村由七個村落組成,分別為:東村、西村、郭家堡、任家堡、陳家巷子、馬營、新村。

建制沿革

馬營村是一個比較古老的村子,新石器時代,今馬營村一帶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村子起源於戰國末期,當時為秦國的戰馬飼養基地,故稱馬營。目前存有“馬營遺址”,屬新石器時代和漢代。遺址東西475米,南北510米。東至張西亭宅西山牆,西至馬營水庫東壩,南至馬營水庫二檔北段,北至村漁塘北邊東西小路。

蜀漢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諸葛亮兵出駱峪伐魏,騎兵部隊在此紮營。元朝末年,蒙古軍潰逃於周至,放馬渭河南岸。圈馬於此地。七個相連自然村原皆有高 大堅固的城堡。此地因戰亂二次牧馬宿營,得名:馬營堡村,簡稱馬營村。明、清兩朝馬營屬南旺里,民國至解放初屬永和鄉。後屬城關社二曲管區轄。1984 年屬候家村鄉至今。村人口頭流傳,最初在此居住的七家。分別是郭、任、陳、李、舒、袁七姓。因沿嶺鑿窯而居,故稱“七窯莊”。解放前還稱過“南旺”,讀轉音成“囊府”。合作化時稱“風火村”,文革期間改稱“東風村”。目前郭姓主要集中於郭家堡和東村,任姓集中於任家堡,陳姓集中於陳家巷,李姓集中於西村,舒、袁兩姓集中於馬營堡。以往村民蓋房取土,均能挖出古陶製品,具有一定的地質和歷史考古價值。

馬營村西側的烽火台水庫1957年11月城關公社組織勞力修建,1959年3月竣工。烽火台水庫的所在地據傳為西周時期京畿地外延的第一座烽火台所在地。烽火台總庫容32.6萬立方米,有效庫容32萬立方米,樞紐工程有土壩、溢洪道和滾筒閘門。均質土壩高16米,頂長204米。涵洞出流0.4立方米/秒。該庫位於黑惠渠灌區,水源主要靠黑惠渠西乾渠14斗注水,也是該斗的蓄水工程,灌溉4000餘畝農田。2000年以前水庫均有蓄水,之後由於管理不善,水庫枯水。枯水導致水壩下方的國營養魚場荒廢。

東風村西村西頭有一眼泉,自古就湧現清涼透澈的泉水,以此泉水為主支行程清水河經過十餘公里匯入渭河,該水道灌溉了周邊多個村莊,因為湧出的泉水清涼透澈,名曰清水泉。但90年代末泉眼萎縮乾枯,兩千後該河道全部廢棄,多數被垃圾填埋了河道。

農業資源

馬營村自古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為主,由於水資源不足,水稻已於80年代初開始不再種植。現在該村主要以獼猴桃、樹苗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