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改建
“37”、“39”……在門頭溝區齋堂鎮馬欄村,有一條特殊的道路,路面上用碎石子拼成了一個個數字,講述著村莊抗日戰爭期間的故事。沿石子路走不遠就是一座標準的兩進四合院,這正是當年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所在地。1977年,馬欄村村民把這所四合院加以修繕,建成了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免費開放。這是北京第一家農民集資建立的陳列館,也是中國第一家村級抗戰紀念館。
37’代表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39”代表1939年挺進軍進駐馬欄村……”村主任李秀民的一番話,把時間引到了70多年前。
歷史背景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冀熱察挺進軍和中共冀熱察區委,擔負繼續開闢平西、平北、冀東抗日根據地的任務。1939年2月,由八路軍第四縱隊和冀東抗日武裝正式組成冀熱察挺進軍,蕭克任司令員。自此,年輕的紅軍猛將蕭克,躍馬揚鞭,旌指平西,一股紅色的旋風席捲了永定河谷的村村寨寨。
挺進軍成立後,以齋堂為中心,轉戰平西、平北和冀東廣大地區,積極進行抗日武裝鬥爭,粉碎了日軍對根據地的多次侵犯圍剿,打擊了日軍和偽軍的氣焰。
據北京平西抗日戰爭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韓春鳴介紹,在一次戰鬥中,挺進軍把一支日本輜重大隊打得落花流水,當場斃敵數十人,除了槍枝彈藥,還繳獲了一百多頭騾子和當時根據地最需要的大米、罐頭等食品。
挺進軍在齋堂的這段歲月,在平西、平北、冀東與日軍展開殊死的抗爭,粉碎了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瘋狂的掃蕩進攻,終於把平西建成巍然屹立於敵後的抗日根據地,正規部隊達到1萬餘人,游擊隊1萬餘人,並建立了廣大的民兵組織,實現了“鞏固平西,堅持冀東,開闢平北”的戰略意圖。
1940年,日軍發現挺進軍司令部駐地後,多次派飛機轟炸,後來挺進軍司令部搬離馬欄村。1942年,挺進軍離開齋堂,轉移到外線作戰,平西根據地只有民兵、游擊隊與敵人周旋。英雄的齋堂川人民,在殘酷的環境裡,一邊抗日一邊堅持生產,敵人來了就打,敵人走了就繼續生產,一手拿槍一手拿鋤,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走進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蕭克將軍題寫的一首詩便映入眼帘:“北渡拒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進軍,深入敵心臟。放眼冀熱察,前程不可量。軍民同協力,勝過諸葛亮。抗戰雖持久,笑我力正壯。”
陳列館展室面積達240平方米,分6個展室,陳列有村民捐獻和從外地徵集的數百件實物、圖片等,展現了當年挺進軍的戰鬥歷程以及馬欄村人民配合挺進軍的游擊戰等。院內角落處還有當年留下的一座約2米寬、2米高、10米長的防空洞。
“修建這所陳列館的目的是,把抗戰遺蹟保護下來,讓後人知道這段抗戰歷史。”李秀民說。坐落於山腰上的馬欄村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村子保留著許多古樸的建築。
作為抗戰時期平西根據地的英雄村,馬欄村有40名民兵加入了挺進軍。如今,村里參加過抗戰的老人絕大多數已去世,知道這段歷史的年輕人也在變少。
李秀民說,修建陳列館也是為了讓村里年輕人不忘馬欄村那段英勇的抗戰歷史,傳承先輩們的抗戰精神。
陳列館建立以來,吸引了大批人員前來參觀,平均每天接待訪客一兩百人,一年接待量達5萬人。
除了司令部舊址,馬欄村還保存了挺進軍司令部政治處、機要科、醫院、槍械所和彈藥庫等遺蹟。村里在研究加強對這些遺蹟的保護,以便讓人們更加完整地了解挺進軍和馬欄村的抗戰故事。
開放時間
溫馨提示:陳列館周一到周日每天8:00到12:00,13:30到17:00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