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樹服飾

馬樹服飾

馬樹服飾:一部鄉村文化史。雲南巧家縣馬樹鎮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了跟村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民間藝術樣式,從祭祀供奉、婚喪嫁娶到衣食起居、遊戲娛樂,其功能幾乎涵蓋了生活的各個領域。服飾圖案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類。

歷史沿革

這裡的先民當屬彝族。早在漢代,以堂琅洗為代表的青銅文化曾引領過這裡的潮流,銅洗上的圖案飾物古雅大氣,朴茂凝重。歷史的煙塵過於濃烈,易朽壞的服飾迄今已無跡可考,但我們還能從晉代的霍氏墓壁畫中看到些許蛛絲馬跡。霍氏墓壁畫,原墓位於距昭通市約10公里的後海子中寨,室內四壁繪滿題材豐富的壁畫,其中有不少留著“天菩薩”髻,披氈衫、赤足的少數民族,與今天大、小涼山彝族的服飾一樣。我們不難看出當時氈藝已到相當高度。

明清以後,隨著大量平亂、戍邊、農墾的中原移民的到來,一個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也就開始了。一方面,漢民族帶來內蘊深厚的中原文化,以其強勁的勢頭同化著本土文化;另一方面,當地土著神秘、樸拙的本土文化也在接納並濡染著中原文化:兩種文化一拍即合,在漫長的歲月里終於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形式。

主要習俗

在馬樹,幾乎家家戶戶都供奉著家神,用大紅紙書寫懸於正廳高牆,兩旁襯以對聯。吃飯用方桌,上席專為年長者或貴賓設,有客人時,婦女兒童一般不上正席。一切習俗均尊崇傳統。宋陸游有句雲,“衣冠簡樸古風存”,大概說的就是這樣的村莊。他們的服飾很有特色,男性一般頭包套頭——現罕見,穿對襟衣服,外套馬褂——系用羊毛線織就,著剪子口布鞋;女性綰鬏鬏,插銀錫髮簪,包青色帕子,罩花圍巾——現罕見,穿女式對襟衣服,腰腹系繡花圍腰,著繡花布鞋。有意思的是,跟男性服飾的簡潔大方相比,歷代村民為女性的服飾賦予了更多的象徵內涵和美學追求,他們對女性的飾物達到了不厭其煩求繁求工的地步。

服飾特徵

馬樹女性所系圍腰大體呈三角形。前正上方為圍腰口,也呈三角形,白底,上飾彩色絲繡圖案。兩條飄帶繫於後腰,飄帶白底,刺繡上圖案。圍腰頂部兩端分別釘上手工打制的銀錫“桃子”,穿過“桃子”用絲帶繞後頸將圍腰懸於胸前。圍腰口上的圖案,系女性用各色絲線繡成。為便於刺繡,先把精心選擇的白布固定在一比碗口大的竹篾環上繃緊,然後按照“拷貝”的形狀一步步繡成。圖案色彩明艷,對比強烈而和諧。造型近美術畫,但圖案總體上左右對稱。內容以花草為主,輔以蟲魚鳥獸。花卉多為象徵忠貞富貴的梅花、牡丹,動物多為象徵喜慶、吉祥的喜鵲、鳳凰。而且,圖案造型渾然一體,幾乎難以把動、植物的形狀徹底分清,比如有的圖案,初看似兩朵鮮花,細看則是立於花枝相向歡鳴的兩隻喜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