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林[歷史人物]

馬桂林(1863~1927),人稱馬大石匠,回族,生於清同治二年(1863年),卒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終年64歲,祖籍湖北孝感縣,清初移民來川,定居於武勝縣沿口鎮葉家山,世代務農為生。

石雕技藝

馬桂林自幼拜廣安縣石工穆斯文為師,學習石工技藝。因聰明勤奮,二十歲時已技藝純熟,尤其擅長設計施工。後又向馬立堂學習石雕技藝十多年。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沿口馬家清真寺維修,馬桂林雕刻了雙龍抱柱,初顯其高超的技藝才能。尤以浮雕、鏤刻技藝見長。雙龍造型優美,自成一格,自龍頭到龍尾全部鏤空,整條石龍轉動自如,婉若游龍活靈活現。“文革”期間,雙龍被毀壞。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馬桂林在鳴鐘鄉雙石壩為豪紳周恆堂之母趙氏修建了節孝石牌坊。牌坊高9米、寬約8米,造型雄偉,石雕工藝更為精湛,運用鏤空、浮雕、平刻等技藝手法刻成的龍鳳圖案,構思精細,宮裝人物形態衣著、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兩側門冠配刻的石算盤珠子可任意撥動,石海螺風過能鳴,堪稱傳世之作。後因好事者妄說石海螺鳴叫會使當地不吉利,便暗中將吹口損壞,石海螺就不能鳴叫了。之後,馬桂林在沿口鎮“壽福殿”(現城關國小)門前雕刻了一對石獅子,高約兩米,徑圍五米,屹然兀坐於殿門兩側,虎視嘉陵江滔滔流水,造型和雕刻技藝稱絕一方,令人嘆為觀止,曾引來無數遊客、畫師觀賞描摹,雖在“文革”期間被毀,可至今人們仍念念不忘。民國四年(1915年),修建從義和(今猛山鄉)至遂寧長250華里的石板大道,在施工中,馬桂林不以名師自居,長年累月與石工共同修路。為提前修好道路,馬桂林常從採石場肩挑兩塊石板到工地,至路成為止,由此被世人譽為“馬大石匠”。

世人稱頌

馬桂林一生設計施工建造了不少著名的石橋、石坊、寺廟,都以其精湛的工藝為世人稱頌,成為飲譽武勝、岳池、廣安、合川、遂寧等地的名師。馬桂林對技藝毫不保留,授徒課子一絲不苟,誨人不倦,七個兒子大多精通石工手藝和雕刻,三十多個門徒亦相繼成名。據已故縣政協委員黃顯鑒回憶,1984年隨縣政協到巴中縣(現巴中市)參觀訪問時,發現當地南龕公園內雕刻的石龍抱柱,與沿口馬家清真寺已毀的石龍抱柱一模一樣,雕刻者是當地一姓馬的雕刻名師,與馬師傅交談得知,馬師傅青年時曾在沿口習藝,是馬桂林的第二代弟子,他雕刻的石龍正是仿“馬大石匠”的石龍而作。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修建重慶市中山公園工程中,不幸發生塌方事故,死亡石工多人,馬桂林憂傷過度,又身染痢疾,不久去逝。

社會評價

馬桂林為人誠實敦厚,德行高尚,潔身儉樸。輕錢財,重情義,課子授徒,必先教立身做人之道。凡初拜門弟子,必探明家中難事給予資助,令其妥善安排後,再悉心學藝,平常弟子、鄰里有難或路遇貧困,無不解囊相助。故雖為名師收入殷實,卻無半點積蓄,逝後遺物除多年積存的兩箱圖紙外,別無他物,遺孀黃氏為撫養未成年子女還到重慶當傭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