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藍,是個老牌的箜篌演奏家了,原來是上海民族樂團的。自幼隨上海音樂學院古箏教授孫文妍女士學習古箏。研究鳳首箜篌的演奏技巧,其間向豎琴演奏家毛信令女士學習多年豎琴。在鳳首箜篌上創立了自成一體,完整而又獨特的演奏指法和風格,尤其在掌握民族風格及高難度技巧上頗有造詣。
簡介
馬曉藍原是中國青年古箏,箜篌演奏家,出身於音樂世家,自幼隨上海音樂學院古箏教授孫文妍女士學習古箏。1979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民族樂團。在樂團期間,她全面系統地學習了各流派的古箏藝術,並得到了著名古箏演奏家郭鷹,王昌元,何寶泉,潘妙興等老師的親授。
1981年起開始研究鳳首箜篌的演奏技巧,其間向豎琴演奏家毛信令女士學習多年豎琴。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以古箏和豎琴的演奏技法為基礎,同時又吸收了古琴,琵琶等演奏指法,使之融匯貫通,由此在鳳首箜篌上創立了自成一體。
之後加入新加坡華樂團。
成就
1991年至1993年期間,先後灌錄多張箜篌獨奏專輯(CD),其中箜篌獨奏《蕉窗夜雨》榮獲中國唱片金唱片獎。
作品
《在那遙遠的地方》音樂會上,馬曉藍將以箜篌,客串獨奏《小河淌水》,並參與3首樂曲的大合奏演出,這3首樂曲是《在那遙遠的地方》、《趕牲靈》、《白毛女》。
箜篌簡介
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文獻中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
箜篌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音域寬廣、音色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古代除宮廷雅樂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現常用於獨奏、重奏和為歌舞伴奏,並在大型民族管弦樂隊中套用。
為了使這消失多年的樂器重現舞台,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中國音樂工作者和樂器製作師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們根據古書的記載和保存下來的古代壁畫的圖形,設計試製了幾種類型的箜篌,但是由於這些箜篌存在著許多不足,所以沒有推廣和流傳開來。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一種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製出來。它的結構比較完善、科學,音響具有民族特點,因而被推廣用於音樂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