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屯村皇姑嶺古墓

馬屯村皇姑嶺古墓,1999年8月,山東省蒼山縣文管所搶救發掘了一座漢墓。該墓位於蒼山縣蘭陵鎮馬屯村後約300米處,周圍是丘陵地勢,東有九嶝鳳凰山,西有石龍嶺,中有皇姑嶺。該墓坐落在皇姑嶺嶺脊之上,相傳有皇姑下葬於此,故又稱“皇姑墳”。

百科名片

1999年8月,山東省蒼山縣文管所搶救發掘了一座漢墓。該墓位於蒼山縣蘭陵鎮馬屯村後約300米處,周圍是丘陵地勢,東有九嶝鳳凰山,西有石龍嶺,中有皇姑嶺。該墓坐落在皇姑嶺嶺脊之上,相傳有皇姑下葬於此,故又稱“皇姑墳”。

概述

姑墳原有高大封土,因水土流失和當地村民用土逐漸減少,但至今仍高於周圍2米多。墓葬形制屬土坑豎穴木槨墓,墓坑長8米,寬6米,深9米,自上而下有三層封石覆蓋。石板厚12―35厘米不等,長1.2―1.5米,寬在0.8―0.7米之間,從保存封土至有第一層封石深度為2.6米,一、二層間隔2.85米,二、三層間隔2.5米,三層下即為墓室。墓內填土同附近土質有明顯區別。填土有拌和物,土色較雜,一層到二層填土為灰、黃、褐、白色沙質黏土,十分堅硬。三層填土中灰色和黃紅色膏泥增多,因此土質較松,黏性較大。夯層15―25厘米之間,夯窩4×4厘米。夯面上覆蓋穀物皮殼,故出現麻坑現象。由於時間長,穀殼碳化,現狀溝呈黑色小麻坑。
該墓有新舊兩處盜洞。新盜洞自墓東部掘進,斜穿三層鋪石進入墓室。盜口寬75厘米,長1.7米,舊盜洞從墓南部穿石進入,上開口直徑約3米,自上而下逐漸縮小約1米多,從東南部進入墓室。由於該墓兩次被盜,特別是早期盜掘嚴重,墓室不見完整棺槨和屍骨,僅在墓室靠北部殘存一條東西向木質隔梁,長4.2米,寬27厘米,厚15厘米。在被盜擾的青灰膏泥內夾雜大量棺木和木箱漆器、陶器及鎏金銅飾等器物殘體,完整器較少,現擇其部分作介紹。
一、木器
木俑:完整器9件,分立式、跪式兩種。立式木俑8件全部髹漆飾彩,面部多呈倒三角形,少數扎髮髻,鼻、嘴雕刻成形,眉眼無刻劃痕跡,應彩繪而成,著長衫,從背後看多數束腰,高件俑長衫落地,小件俑足露在外,長俑手部又分有兩手腹前拱挽和雙手上托胸前式。俑高46厘米至24厘米之間。跪式俑一件,腰部呈柱狀聯結身體上下部位。面部畫細線成鬍鬚,飄灑胸前,雙手上托,掌部成一平面,托一物遺失。
憑几:1件,殘存板面,髹黑漆殘長41厘米,厚1.5厘米。
梳篦:3件,約高8.6厘米,寬6厘米,厚1.5厘米,梳齒16組,篦齒約50組,把均呈半月形,齒長略長把首。
二、漆器
基本無完整器,經過梳理主要有樽、盒、碗、盤、耳杯等器物,其中可敘述的僅有耳杯、碗各一件。
耳杯:木胎內外髹褐漆,外部素麵,內底中間彩繪一組成五個套三層的圓形,一條十字線從底中間分開,對稱飾四組紅、綠套彩圖紋,耳杯飾紅彩三角形間套與內底相同的圓形。外底呈橢圓形,平底,長10厘米,寬7厘米。
碗:木胎,髹紅漆,外髹褐漆,外飾二層圖紋,上層為圓滔紋,下層為粗細式線紋,平底,鼓腹,高4.6厘米。
三、銅器
主要為器物的飾件,有鋪首、環、柿花、角飾等,均鎏金、五銖錢一枚,鎏金脫落。
馬屯古墓地處今山東蒼山境內,該地戰國時為古蘭陵邑,著名思想家荀況做蘭陵令前後近二十年,期間儒學興盛,至西漢中期,出現了一批包括儒相蕭望之、疏廣、疏受等傳經大儒,形成了蕭氏、疏氏、匡氏等名門望族,影響帶動了地方的經濟、文化發展,近年來這一區境內的考古發現足以證明,僅從該墓分析,就其地形來講,占住勢角,頭枕鳳凰山,腳蹬石龍嶺,位於嶺脊之上,可謂十分考究。墓坑規模較大,下挖較深,且上下有三層石板封護,這在該地還是首次發現,反映了漢時蘭陵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
雖然該墓多次被盜,出土遺物較少,但通過整理可見有各式髹漆彩繪木俑至少二十件之多。漆器種類也比較齊全,且造型優美,紋飾華麗,各種小件銅飾均鎏金,陶器均殘碎。該墓雖然沒有發現可以從文字斷代的器物,但從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和一枚廣穿鎏金五銖分析,該墓下葬時代應在西漢中晚期,墓主應是當時該地一位極有身份的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