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4年,馬寶山擔任氯庫班長,在一次檢修氯瓶的工作中,由於導管突然爆裂,刺鼻的氯氣頓時瀰漫了整個車 間,由於當時設備陳舊且沒有一個完備的操作規程,大家幹活憑的是經驗和“感覺”,雖經處理泄漏得到了控制,但其影響和損失卻是無法挽回的。通過這一教訓使他深深的體會到,落後的管理是無法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甚至還有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事故。唯有加強管理,完善制度,健全規範的操作程式,才能從根本上杜絕事故的發生。於是,他和職工們一起努力,完成了從氯氨鋼瓶的裝卸運輸、倉儲碼放、檢修保養、使用操作等40餘項操作工序的重新修訂和規範工作,為確保全全供水、優質服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自那以後,他基本上把所有空餘時間都放在了圖書館,並先後多次走訪化工廠請教,到鋼瓶生產廠家取經,對鋼瓶的生產工藝、特性、作用等進行了深入的了解。經過多年的蒐集、整理、修改,終於編寫了一本比較完整的《氯瓶維修保養及使用方法》內部參考學習書,成為全行業液氯使用及保管的培訓教材。同時他經過摸索,建立並完善了“氯瓶跟蹤管理信息系統”。這套系統改變了傳統的手工檔案方式,從鋼瓶購入開始建立檔案,做到時時監控,不2001年,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馬寶山和職工們成立了技術攻關小組,開始自己動手研製專用搶修工具,制定了半噸瓶、一噸瓶瓶閥損壞的維修、搶修解決方案。為了使方案能夠順利實施,馬寶山探索著設計草圖,搬書求典,焊接組裝,進行了大膽的構想和創新性的研究開發。當第一台專用工具成型之後,開始大膽試用,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每一道工序。為了解決密封帽上下左右以及前後都能自由移動的難題,使鋼瓶封堵與密封帽嚴密地結合,馬寶山先後修改過12次設計方案,每修改一次方案都需要重新設計,繪圖、製作和組裝。在科技攻關的緊張日子裡,馬寶山帶領全班齊心努力,一道道難關終於闖了過來,最後終於研製成功一種氯瓶氣嘴專用工具和搶修工作檯,困擾同行多年的氯瓶閥桿彎曲、閥桿折斷等原因造成跑氯或維修不便的老大難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在此基礎上,馬寶山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帶領職工不斷改革,大膽創新,潛心研製發明40公斤小型瓶“帶氯摘閥門”、“跑氯堵漏”工具、500公斤大型氯瓶維修專用設備、1000公斤大型氯瓶維修專用設備多種規格的氯瓶專用工具。2001年,北京市有關化工專家、北京市公安局對專用搶修工具經過鑑定,得出“實用有效、安全可靠的專用工具”的結論;2003年這些專用搶修工具被國家專利局批准為實用新型專利產品,取得了專利證書,並開始向全國供水行業推廣,為國家和集體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999年7月,當時白天溫度高達39度多,天氣又悶又熱。馬寶山和班組的幾位同志從白天開始,用液鹼吸收殘氯,製作次氯酸鈉,製作的過程,遠非想像中的那么簡單。加藥量該是多少,溫度控制該是多高,沒有現成的答案,一切都是從頭開始,只能靠馬寶山他們一點一點的摸索。為了獲得實驗的第一手數據,馬寶山和職工們輪流值班,時刻監視生產罐中的水溫和加藥量,在高溫車間裡,身上的衣服已經不知道被汗浸濕了多少回了。也不知道身上被蚊子叮咬了多少次,所有的關注點都是生產罐中的水溫和加藥量。第一罐失敗了,馬寶山來不及擦乾臉上的汗水,馬上進又開始了新一罐的加藥和加溫。第二罐又失敗了,接著是第三罐、第四罐、第五罐……馬寶山已經記不清楚自己到底試了多少次,他只知道,不行就再試。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地試驗,他終於得到了準確的加藥量和溫度控制指標。此後,他們又根據季節溫度變化,得到了更為完整的各項數據。到了年底,終於研製生產出了次氯酸鈉消毒液,並取得了國家認證標準。實驗成功後,很快在小範圍得到推廣,並形成小規模生產。產品被廣泛用於清水池洗刷,供水管線的沖洗,游泳館、水上樂園娛樂場所、公車輛消毒及為“84”消毒液廠家供貨等論鋼瓶在哪裡都可全過程跟蹤管理,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程式。
2001年7月,市公安局治安總隊請馬寶山幫忙,在路上警官道出實情:為了確保大運會絕對安全,在全市範圍內對用氯單位進行大檢查中,發現在大興一個廢棄的化工廠內,有一個20年前購入的500公斤大氯罐,歷經風雨侵蝕,現瓶體己嚴重破損面目全非,其兩處閥門也早已銹死,此前已請了兩家化工廠進行修理,都沒有辦法,現已被市局列入重大危險事故隱患之一,要求必須十萬火急地請專家迅速排險。當馬寶山趕到排險現場時,當地公安部門早已布好了警戒線,一大群警察像看犯人一樣團團圍住廢棄的氯罐,那罐瓶表面銹得一碰就會掉下鏽蝕的鐵皮。面對從未遇見過的險情,馬寶山的心一下子就提到嗓子眼上來了,因為他知道,如果一旦不小心造成氯罐泄漏,那么方圓兩到三公里範圍內人的生命將受到嚴重威脅,花草樹木將會死亡。馬寶山和職工們小心翼翼地將該瓶輕吊慢放並裝上車,在警車的護送下來到自來水集團氯庫後,馬寶山利用自己研製的搶修工作平台,成功地排除了作為市重大安全隱患的“毒氣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