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32.7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20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農作物。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886畝(其中:地886畝),人均耕地1.54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47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2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73畝,主要種植核桃、柑橘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20畝,其中養殖面積820畝;草地320畝;荒山荒地570畝,有礦產資源。人口衛生
有資料顯示,該村現有農戶153戶,共鄉村人口590人,其中男性304人,女性286人。其中農業人口576人,勞動力376人。該村以納西族為主(是納西族、傈僳族混居地),其中傈僳族244人,納西族290人,其他民族40人。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74人,參合率97%;享受低保75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該村距離鄉衛生院5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沒有建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和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1戶,占農戶總數1%。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0萬元,占總收入的60%;畜牧業收入10萬元,占總收入的2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0頭,肉牛41頭,肉羊200頭);沒有漁業收入;林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10%;工資性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10%。農民人均純收入420元,農民收入以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8人(占勞動力的15%),在省內務工46人,到省外務工12人。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視、通電,無路燈。全村沒有通自來水,無農戶飲用井水,有4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6%)。有88戶通電,沒有農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52%、 0%和5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0戶(分別占總數的11%和39%)。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3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4輛,拖拉機13輛,機車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85畝,有效灌溉率為3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9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9戶。全村沒有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個自然村已通路;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沒有自然村已通路燈。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全村153戶都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文化教育
有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2所,學校共擁有教師9人,在校學生 55人,距離鄉中學5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2人,其中小學生55人,中學生27人。全村準備建設文化活動室、圖書室、業餘文娛宣傳隊,以便極大的豐富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有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5個黨小組,共有黨員37人,少數民族黨員37人,其中男黨員32人、女黨員5人。村委會由書記兼主任、副書記、副主任組成,下設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30人。
發展重點
有資料顯示,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不便,完全沒有水利設施,經濟落後。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努力發展種植業,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 420元增加到4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