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修·巴尼

馬修·巴尼

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美國先鋒藝術家/導演,1967年生於美國舊金山,是美國九十年代後期走紅的新一代藝術家,現在紐約居住。 馬修·巴尼是一位幻想與捏造大師,這在他的混合裝置、行為藝術的照片和風格特立的錄像作品中都得到了體現。藝術化的化妝、著裝華麗的模特、難以確定形狀的合成物質、由凡士林做成的油膩膩的物體、呼嘯而來的賽車更有那頭 上長著角的色情狂。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經歷

馬修·巴尼生於196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1991年畢業於耶魯大學醫學專業,他的藝術生涯開始於紐約的Barbara Gladstone 畫廊,並很快獲得成功。自1990年至今幾乎參加了全世界所有重要的國際藝術展,1996年獲美國古根海姆博物館當代藝術大獎。1994年到2002年,巴尼創作了一部五段式藝術電影《懸絲 / 玄思性與死》。

馬修·巴尼 馬修·巴尼

獲獎

他最近的實驗電影《DrawingRestraint9》曾在去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亮相,主演是他的妻子比約克。其實在九十年代里他就已經在世界各大展覽上露面了,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92年的卡塞爾文獻展,第十屆悉尼雙年展等等。1996年獲得了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頒發的雨果大獎。

評價

馬修·巴尼是美國九十年代最有創作活力的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混合了表演、攝影、錄像、裝置和電影等語言形式,他的作品一般以極其漂亮、時髦的視覺構圖和色調為風格,是繼安迪·沃霍爾、傑夫·昆斯之後又一位使用新潮視覺的天才。但和前輩相比,馬修·巴尼的視覺多了一層神話色彩。在他眾多的作品中,他廣泛使用了各種藝術媒介手段,但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從九四年開始拍攝的電影短片系列《懸絲》。其中最出色的三部是《懸絲4》(1994)、《懸絲1》(1995/96)、《懸絲5》(1997)。這個電影短片系列每集半小時左右,沒有完整的故事和對話,只有一些怪誕的情節片斷、意象、聲音和臆想的化妝、道具、場景和人物的造型。

個人作品

作品廣泛

馬修·巴尼 馬修·巴尼

2002年底的時候在巴黎的展覽,The Cremaster 系列 1-5,在巴黎市立現代藝術館,那是一次馬修·巴尼近十年作品的回顧,他從1994年開始進入到利用人類身體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藝術家行列里,直到2002年他才結束了這5部電影的創作 (到現在不知應該怎么稱呼這類藝術,國內沒有一個準確的譯法,姑且字面翻譯,叫身體藝術body art)。5部電影只是展覽的一部分,展覽在當時的歐洲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時我的感覺就是,他的作品涉及到很多領域,電影,雕塑,video,繪畫,攝影,舞蹈,行為,化裝,表演乃至醫學裡的,假肢,精神病理等領域,一句話,幾乎現代藝術所存在的所有表現手段,他都有所涉及到,而且做了很好結合和運用。你會覺得高科技對藝術影響力是很大的,另外就是如果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是完成不了象這樣的作品的。馬修·巴尼一舉成為世界現代藝術的寵兒。

懸絲系列

一個曾經是醫學院的學生在幾年間給美術界帶來如此奇特且變化多樣的視覺衝擊,其意義是重大的。以“懸絲(Cremaster)”為標題的系 列作品(包括電影、劇照、裝置)到目前為止仍然是他的代表作。《懸絲》系列的場景總是具有象徵性。《懸絲1》的場景在一個有兩個空氣飛船大的足球場;《懸絲5》則把人們帶到布達佩斯過去的鎖鏈橋、巴羅克歌劇院和“新藝術”運動的浴缸;《懸絲3》、《懸絲2》的場景分別在加拿大的北極圈和紐約的克萊斯勒(Chrysler)大樓;《懸絲4》的場景借用了一個叫Isle of Man的歐洲島嶼,那個地方自六十年代起每年舉辦汽車越野賽的慶祝活動,正如批評家傑姆斯·林伍德所說:"作品中人類之島的神話和形象源自於他高度成熟的儀式、行為和象徵的語言,這構成了影片中那個虛幻的世界。《懸絲4》既是關於海島和在島上的這位藝術家的一個故事(或者說一幅圖畫),同時也是藝術家本人發現的一種敘述形式"。

《懸絲》從膠片的角度說是一部前衛電影,但從當代藝術概念說是一部用膠片作為手段的觀念藝術作品。事實上,這種前衛短片也是被當作作品收藏的。這部電影的拍攝由一個藝術基金會贊助,代表當今前衛藝術的最高水平,但卻很難流通。馬修.巴尼解決前衛藝術創作和流通之間矛盾的方法是這樣的:首先將數小時長的電影Video在公共電影院放映,然後把電影Video中的圖像製作成裝置、物體、攝影和素描在美術館和畫廊展出,同時,出版包括電影圖片的書籍。

賞析

馬修·巴尼在畫面上也刻意堆積和融會一些矛盾、分裂的視覺經驗:機器賽車和自然的原野;怪誕的妄想和現實的失重,等等。虛無和壓抑在一波一波漂亮、妄想、離奇和酷到極致的廣告電影畫面般的視覺衝擊下迎面撲來,讓你禁不住要為這酷得不能再酷的畫面流淚、傷情。

Cremaster 一詞來源於醫學界,是男性生殖器官上的一處肌肉組織的名稱,用於在睪丸受到外界刺激時,本能保護人類生殖,生命機體的分裂和維護其必要的平衡空間。馬修·巴尼通過對這種人類生命本質的,原始機能的思考,來隱喻人類潛在生命,能力,極限,束縛等問題。同時他也暗喻美國社會現存制度社會下潛在的危險和種種奇詭的現象。馬修·巴尼喜歡“無序”,他利用“無序”創造了他的個人幻境,只有完整的審視他的這套系列作品,仔細注意每一件雕塑,每一部電影,每一張繪畫作品後,我們才能夠體會“無序”是怎樣通過各種形式出現在我們現實生活里的?

馬修·巴尼描繪了一種虛構的痛苦,這種痛苦不像在資本主義早期有具體的敵對對象:資本家、商品、機器和金錢。現在,這些象徵在倫理上已經很難去明確批判了。一切會使人痛苦,但一切又找不到痛苦的根源。而且,在當代全球化時代,這種痛苦是與美麗的視覺消費文化和身體的感官舒適相伴的。

馬修·巴尼的作品反映了九十年代後期國際當代藝術的一個代表傾向:時髦漂亮的色調、虛構的視覺形象和精神分裂的表現內容。體現了個人在全球化資本主義時代深受消費文化、國際資本主義體制和虛擬信息社會的影響。

馬修·巴尼簡歷

1967年 生於美國舊金山

1989年 獲耶魯大學學士學位

目前在紐約生活和工作

個展

1988年 “痂的行動——紐約錄像展”,美國紐約

1991年 美國紐約、舊金山

1994年 “懸絲肖像展”,美國洛杉磯

1997年 “懸絲5”,德國法蘭克福

1998年 “懸絲5”,西班牙巴塞隆納

1999年 “懸絲2”,美國明尼阿波利斯

群展

1990年 素描展,美國紐約

1992年 第九屆卡塞爾文獻展,德國卡塞爾

1993年 第四十五屆威尼斯雙年展,義大利威尼斯

1995年 “’95水面漣漪”,日本東京

1996年 第十屆悉尼雙年展,澳大利亞悉尼

1998年 “傷痕——在當代藝術民主與拯救之間”,瑞典斯德哥爾摩

1999年 卡內基國際藝術展,美國匹茲堡

2000年 新近攝影作品展,美國紐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