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第一代郵政總局(1841年-1846年):位於聖約翰座堂對上(現時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一間小屋內。
第二代郵政總局(1846年-1911年):位於畢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界。
第三代郵政總局(1911年-1976年):位於畢打街與德輔道中交界,屬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建築。70年代末為興建地下鐵路而拆卸,現址為環球大廈。
第四代郵政總局(1976年- ):位於怡和大廈北面,面向維多利亞港。
書信館是香港郵政總局的舊稱。
鄰近建築
皇后像廣場
(Statue Square)是香港的一個廣場,位於香港島中環,為早年維多利亞城的地標性廣場建築。
現時的皇后像廣場
隨著香港淪陷及戰後的城市發展,皇后像廣場現時已經沒有任何英國皇室成員的銅像,僅保留了一座紀念銀行家昃臣的銅像。政府於1960年代將廣場重建成現貌,供市民休憩之用。
交易廣場
香港的一組辦公室大樓,位於香港島中環康樂廣場8號,鄰接港鐵香港站。交易廣場共有3座辦公大樓,底層設有商場,地下設有巴士總站。並有多條行人天橋連線國際金融中心,怡和大廈及環球大廈。在第二座正門噴水池擺放有台灣雕塑大師朱銘鑄造的太極雕塑,及一對水牛雕塑。 在第一座的正門水池中央,裝放有一個8字形的雕塑。
交易廣場由香港中環著名大業主置地公司興建。第一及第二座於1985年落成,樓高52層(188米)。第三座則於1988年落成。
交易廣場地位十分重要,香港交易所的交易大堂設於交易廣場,其名字得名於此。交易廣場亦是日本、加拿大等外國駐港領事館的所在地。
交易廣場第一及第二座均為幻彩詠香江參與匯演的建築物。
交易廣場第一座大堂設有展覽廳,時常有藝術作品展覽。覽廳旁並放有一柱古炮,名牌說明是建築地基時發現,背景不詳。
中區行人天橋系統
又稱中環行人天橋網路,它是位於香港港島北部,近維多利亞港,中西區的一套行人天橋大型網路設施。
系統由香港政府及中環各大地產發展商分期互聯建成。發展商包括香港置地、怡和、信德集團等,在部分地方設有樓梯及電動扶梯方便行人,而部分連線兩座大廈的天橋則設有空氣調節。在金鐘一帶有另一個行人天橋系統,暫時與中環的行人天橋系統並不連線。
怡和大廈
(Jardine House),亦稱康樂大廈,位於香港中環康樂廣場1號,樓高52層(178.5米),由中環大業主置地公司興建,於1973年落成,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樓,在1970年代曾經是香港及東南亞最高的建築物。
香港郵政概況
香港郵政(Post Office,1841年—),通稱香港郵政,Hongkong Post(“Hongkong”連寫),是香港的郵政部門,成立於1841年,現為香港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部門,自1995年轉以以營運基金形式運作。部門的收入來自售賣特殊郵票、郵遞服務、特快專遞服務及繳交政府部門及公共事業費用服務如水費、電費、差餉等。郵政署亦為香港人提供電子證書。
現時,香港郵政共設有126間郵政局。香港的郵筒是綠色為主色,柱腳顏色為紫色,但香港主權移交前的是紅色的,部分附有英女皇的標誌。
現任郵政署署長為張雲正先生。
郵政署原隸屬經濟發展及勞工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重組後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