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因素
現在南海主要的漁船,無論是香港還是廣東的沿海地區的漁船,大多是香港造的,這裡面有幾個重要原因;
一、資金投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早期 ,內地剛開放,還沒有大批香港的資金投入內地建廠,當時,香港的經濟得益於內地的開放政策,普遍市民都有餘款,而那時候漁船有利可圖,大批資金投入南海生產漁船的建造。
二、天時、地利、人和;香港地區地處南海的海上交通要道,香港的漁民多數屬廣府民系,不少人家鄉就在廣東沿海地區,對南海近海各漁場、各種魚類品種習性、沿海各地港口、民系風俗、避風塘、漁網技術等等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三、優質漁船;沿海各地都有建造漁船,但最好的是香港造的漁船,包括台灣漁船。香港漁船隻要是從事拖網生產,是用上等木材建造的,船體大,船身沉重,這樣漁船在浪濤翻滾的大海之中,能起到船身穩定的作用,從事拖網作業時更具拖拉力。再配備先進西方國家的機器、雷達儀器、探魚儀、衛星定位儀、海圖機、自動導航儀等先進儀器,優勢很明顯。稍為舊點的漁船還可以轉讓到廣東各沿海地區,這樣可以造更多的新漁船。
發展歷程
早期的香港漁船是由風帆船發展起來,風帆漁船,顧名思義就是利用風力作為動力;在船體中心位置樹立桅桿,再用竹和帆布做的風帆掛在桅上,風吹到帆上,產生動力,使船隻可以前進,也就是我們在畫上看到的“一帆風順”圖。但現實的風帆船並不是那么好玩,而且還挺危險的。
風帆漁船不只是要船體前進就可以的,還要拉動漁網具從事生產,後來便發展機、帆船。機帆船是機器與風帆並用的漁船,當時的民用機器馬力不大,但總比單靠風力來得好。
到了七十年代晚期,香港的漁業,造漁船業迅速崛起,國家改革開放之後,廣東各地為香港提供了大量的外勞漁工,更使香港的漁業和漁船製造業發展一日千里,並將稍舊的漁船引入廣東沿海各地,而香港又大量的製造漁船,這樣,也同時帶動了整個廣東的漁業和經濟發展。
香港漁船包括有 雙拖漁船、 單拖漁船、 蝦艇漁船、刺釣漁船、圍網漁船、照燈漁船等。
雙拖漁船
雙拖漁船是兩艘漁船合拖一張網的較大型漁船,多數是遠洋生產漁船,也是香港漁船的“主力部隊”,停泊香港時主要聚集在港島南區的“香港仔”避風塘魚類市場附近、港島東區的“筲箕灣”避風塘魚類市場,九龍尖沙咀西北方向的“長沙灣”魚類市場。生產漁場範圍東到浙江海域,西到接近越南的南海海域。這種漁船機械馬力大,儀器先進,造價、生產成本高,一次出海往往就是二、三個月的時間才回一次香港,捕撈的是高價值魚類,而且生產漁場是有季節性的,春、夏季較多在海南島附近捕撈帶魚、黃花魚等,每年的晚夏、秋季會到台灣和福建附近的海域捕撈魷魚、這個季節是香港雙拖漁船的黃金季節,也是雙拖漁船獲利的最佳時機。
以前,香港的漁船是不能太靠近台灣的港口和島嶼的,特別是有軍事設施的地方,但也有特別的情況;比如是船上有人得了重病,或者是颱風來臨,這種情況可以獲準在台灣停泊,但病人脫離危險或者是颱風過後就要馬上離開台灣。
改革開放早期,這類香港的雙拖漁船,冬季時經常到浙江、四廂一帶的海域捕撈黃花魚。
廣東沿海地區也有類似的雙拖漁船,但都是使用粵語的廣府民系漁民才具備這種技術和能力,而且漁場和漁獲與香港的雙拖漁船不同。只要有汕尾地區使用粵語的市區原紅衛大隊和馬宮街道的原深漁大隊,珠海香洲的原漁業大隊,海陵島的陽江和閘坡原漁業大隊等。
漁船網具;
香港漁民對雙拖漁網具的發揮,可謂是“天才”。理論上來講,底拖的雙拖作業,只能在“海底平原”進行生產,拖撈過程不能碰上如沉沒在海底的舊貨輪船、海底礁石等障礙物,大範圍的海底爛泥、沼澤地帶,以及海底珊瑚林、珊瑚石、大面積海藻、海帶地帶,不然的話輕則漁網具受破壞而影響生產,嚴重的而再加上風浪大的時候還可能導致危險。
但香港漁船在漁獲淡季時,在網具沉重的底綱上裝上木質或者是膠質滾輪,使漁網具可以在較為平坦的礁石林、珊瑚林、爛泥地帶作業,而這些地方又是魚類喜歡淒身的地方。
在沙質海底的漁場,價格較高的魚類喜歡藏身在沙底,香港的雙拖漁船便在海底的漁網前面再加上一條沉重的鐵鏈,刮著沙地面,先把魚類從沙底趕出來之後,後面的漁網剛好就把魚拉進網裡了。
當然,雙拖漁船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漁場和需要,利用對網具、拖魚繩纜、浮球等的調整進行浮水拖網、半浮沉拖網,不過,這兩種技術在汕尾地區的紅衛管區和馬宮深漁管區較常用。
下網方式;
雙拖漁船分“網公”和“網母”,“網母”負責下網和起網,處理漁獲,“網公”則配合“網母”作業。下網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採用“墜爪網”方式下網的,方法是先把漁網“打理好”放在船尾,落網時先把網爪固定在船兩邊,然後把網下到海里,慢慢的前進著,提防漁網卷進船尾底下的螺鏇槳推進器。一邊的網爪接上本船的拖漁纜,另一邊網爪則鎖上“網公”送過來的拖漁纜,然後平均的把漁網放下水底,保持一定平線的距離進行拖拉,漁網拖動時就會就把魚獲拖進網裡了。
另一種是採用“飛爪網”的下網方式,方法是先把漁網“打理好”放在船的中段右則船邊,下網時也是先把一邊的網爪接上本船的拖漁纜,另一邊的網爪接上“網公”送過來的拖漁纜之後,讓“網公”拖動船上的漁網,漁網就會有序的被拖到海里,從事作業了,兩種下網方法是因船隻的造型不同而設計的,但無論是那一種的下網方法,都是有危險性的,在下網的時候,操作人員必須注意安全,最重要的是在下網時不要給網眼套住。
單拖漁船
單拖漁船是單獨一艘船拖一張魚網的生產漁船;七十年代後期到八十年代早期的廣東海洋漁業公司,廣州、汕頭、堪江、海南島白馬井四個南海漁業生產基地都是這種漁船,不過,海洋漁業公司是鐵質漁輪,而香港的單拖漁船是木質漁船。
單拖漁船大馬力的不多,活動範圍也沒有雙拖漁船那么廣闊,只要是南海的沙尾底、泥口頭附近等漁場,單拖漁船的網具特點是,船尾人字架下邊的兩邊,平時吊著兩塊鐵制邊板,兩塊邊板的作用是在海里把漁網口張開,因為單拖漁船是單獨一艘船作業的,船尾窄,漁網放在海里需要很長的拖魚纜,到了海底網口就很少了,而這兩塊鐵制邊板的作用就是把網口張開,網底綱用沉重的鉛墜下,而網的上綱則用又大又圓的浮球使網口升高,漁船拖動時,整張網就象一個活動的包圍圈,把海里的魚都裝進網裡。
大單拖船的好處是可以減少生產人員,一般來就有六到七個人就可以了,而且還節省雙拖漁船另一艘昂貴造船資金。但單拖船的漁獲明顯的比不上雙拖漁船,所以大的單拖船數量不多,而且後來這種大的單拖漁船都改成雙拖漁船了。
中小型的單拖漁船,在香港是家庭式的作業漁船,馬力是二部動力機械和一部發電機,大約是二百到四百匹馬力不等,配備雷達等儀器,一般有四到五個人就可以了,只要是兩公婆帶著二三個人,不夠人的話就在內地請工人,活動範圍主要是在香港附近的擔桿頭一帶水域,魚獲有墨魚、藍槍魚等等,下午出海,到第二天的天亮回到香港賣魚。
蝦艇漁船
蝦艇漁船是一種底拖的生產漁船,作業時一艘船拖著多個小網生產,主要漁獲是生存在水底地面的九節蝦、大白蝦、紅蝦、厚殼蝦、龍蝦、賴尿蝦、大紅蟹、大花蟹、青蟹、三點蟹、硬殼魚等等底下層的各種魚類。
一般的蝦艇是在駕駛樓後面有一支桅,這支桅的作用是在生產時桅頂可以吊著蝦艇兩支張開的蝦臂,而這兩條張開的蝦臂,每隔二米左、右就可以栓上一條繩,一條繩就可以拉一張網了,圖中是內地造的小蝦艇,只能拉十張小網以下,而最大的蝦艇無論在船體和馬力都要比它大上十倍以上,可以拉上三十多張網。
香港有不少家庭式的生產蝦艇,分布在全港各個避風塘、漁港、漁村,生產漁場只要香港附近水域,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曾多次播放過著名歌星、影星 阿Sa蔡卓妍跟隨蝦艇漁船出海作業的精彩採訪片段。
影視片段中, 阿Sa蔡卓妍身穿連衣帶褲包水靴的“一件頭”全副武裝,一會兒操作起網機,一會兒還親手操作套網尾繩,看得我直冒汗,真的替她的安全擔心,那可不是開玩笑的工作。
刺釣漁船
刺釣漁船就是釣魚船,但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種釣魚方法,刺釣漁船主要是香港的釣艇和汕尾市區的疍人漁民比較有名,方法是用一條綱繩繫上眾多有魚釣的漁繩,搭下魚誘餌,墜下海底等魚上鉤。
香港的刺釣漁船是一艘大船裝上眾多的膠質麾打小艇,一般的生產漁場是在雙拖漁船、單拖漁船都不能生產的沙尾底、泥口頭漁場,由小艇排放釣綱,也是由小艇收穫漁獲,主要是紅杉魚等價值夠高的魚類,大船是大本營。
香港的刺釣漁船常常會去到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的珊瑚礁林上布釣,這些海域的漁獲是最為昂貴的大石斑魚、珊瑚魚類。
香港有許多的釣魚船會去到東南亞海域和非洲海域從事刺釣生產。
汕尾市區的疍人漁民有著別人沒有的獨門秘技,漁場不明,漁獲是價錢很高的巨型海鰻魚,他們用的魚綱、魚繩都是不鏽鋼做的,而魚鉤更是質量上好的魚鉤了。
圍網漁船
網艇分為好幾種,這裡說的是“圍網漁船”,它的生產是有季節性的,主要是在夏季;生產活動區域主要是在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不出水、和半出水的珊瑚礁林上作業,它跟釣魚漁船一樣,航行時船上堆滿膠質麾打機動小艇,生產時放下這些膠質麾打機動小艇,讓這些小艇在珊瑚礁林的海面圍下漁網,並在附近發出燥音,驚動珊瑚礁林里的魚類,讓這些魚跑進網裡。
照燈漁船
照燈漁船是專門在夜間作業的漁船,香港這類漁船不多,這種漁船作業也不是香港船民的專長。它的漁獲主要是魷魚、卷尖魚等等,和喜歡浮上水面游近燈光的魚類,方法是靠夜裡船上高強度的燈光,吸引海里浮在水面的魚類,然後一網打盡。
這類漁船比較有專長和設備的是日本漁船和台灣漁船,這是因為日本和台灣的海域和漁場適合這類漁船。
船用儀器
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之中,現代的香港漁船是靠儀器輔助,來進行生產、航行的,特別是遠洋漁船,不要說是黑夜、下大霧、下大雨的時候,就算是晴空萬里,在四邊無際的大海里,沒有儀器,也只能是瞎子一個。雖然,過去的老漁民白天可以靠太陽、季節風向、夜裡的北斗星什麼星的來判斷方向,用繩子繫上鉛墜來測量水深,結合漁船的航行、生產時間、方向等加以運算,以此來辨別漁船的大概位置,以及生產漁場等。
就算是在靠近海岸線航行時,也必須要熟悉怎樣去確定航向,比如是要從東島駛向肉眼看不到的西島,那就必須要有經驗,掌握應該從東島的大概位置開始確定方向,還要根據風向、流向流速,來計算航速、距離的。
這樣子;不但是準確性不大,而且,技術人員還需要長期的實際經驗去套用和靈活的運用。所以說,船上儀器是漁船操作人員的眼睛和靈魂。
雷達儀
香港漁船用的雷達只要是套用在夜裡、下大霧、下大雨時分辨漁船在沿岸線的航向、生產等,也套用在夜裡航行時及早發現迎面駛來的船隻、漁船附近的島嶼、較大的海礁等,避免相碰或碰撞,從而提供航行安全。
香港漁船用的雷達只能接收到海平面上的信號,如超出海平面線的船隻、島嶼、海礁石、建築物等,不能接收到海底、空中,如飛機、潛艇、海底障礙物等物體,現在廣東、香港、澳門的漁船主要是用OKI、藍帶、等多種牌子的漁船用雷達,一般來說是在駕駛窒頂上裝上雷達天線,而雷達天線只要是長條型和圓型兩種,長型的雷達天線在運作時會不停的鏇轉,而圓型天線則把這些東西都包裝上了,看不見怎么動。
海圖機
香港漁船用的海圖機一般都是多功能的,主要包括有測深功能、海圖功能和探察大魚群的功能,而小或者是零散的魚群是探測不到的。
測深功能必須在船底的位置裝上一個探頭,向海底發出電波,電波到達海底地面時向上回傳,被船底的探頭所接收,信息就送到船上的測深儀了。
海圖功能其實就是衛星接收系統,一般也是在駕駛室頂上裝上專用天線,用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要向儀器發出指令,儀器就會依照指令顯示不同的內容,比如;用戶的漁船在香港水域。要駛向台灣,用戶只要向儀器輸入台灣的東徑、北緯度、分,和正確的操作,海圖機就會自動的顯示航向度數、航速、目標距離。另外,用戶還可以向儀器輸入海底障礙物的記憶位置等等。
探魚功能其實本身就是測深功能,用戶可以從儀器顯示的顏色,根據經驗來判斷,魚群的顏色是螢藍色、螢青色、螢黃色的,而礁石的顏色是碣紅色的,而海草、海藻的顏色也是不同的。只是,現在已經沒什麼大魚群在漁場區域讓探魚儀測出來了,探魚儀的作用還是用來測深度為主。
導航儀
導航儀的主要功能是操控船舵,它是連結衛星定位系統一起用的,簡單的來說就是好像多媒體功能一樣,用戶只要把它連結上有自動導航功能的衛星自動系統的定位儀、海圖機等儀器上,向儀器發出正確的指令,儀器就會根據指令自動導航。也就是說不用人來操作船舵了。
衛星自動導航的好處是漁船航向正確,可以縮短時間,減少人的疲勞操作。但在茫茫的大海之中,會有不少各種各類的船在航行的,香港的遠洋漁船不少都配備衛星自動導航儀,但卻沒聽說過配有自動避碰系統的,這在大海航行是有危險性的,特別是對生手的操作人員來說是更危險的。
漁船動力
香港漁船的動力機器一般來說是二到三部,大部分都是三部動力機器,發電的是另外的。香港的漁船動力機器全部是使用英、美等西方國家的發動機,每一部動力機器都必須配套一台推進器,推進器連線用料上乘“尾軸”,穿過船尾底部的“木軸承”伸出海里,在“尾軸”的後端鎖上金屬制的螺鏇槳,通過對機器的操作使螺鏇槳不斷的轉動從而使船體前進或者是後退。
鼎盛時期
香港漁船的鼎盛時期是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至上世紀末,這段時期,香港的漁船和香港造的漁船,遍布整個南海,生產漁場東至東海、浙江、福建、台灣附近海域。西到廣西、北海、南海的越南附近海域,釣艇漁船還去到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東南亞海域、非洲海域。
逐漸衰落
由於近年南海漁船的不斷增加,過度的捕撈和人為的破壞(漁船用電捕魚),加上海水和環境受到嚴重污染,海洋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保護,國際油價的不斷上升,以上種種問題,不但是給香港的漁業、漁船造成衝擊,同樣也是給整個國家海洋漁業帶來很多問題,踏入2000年以後,南海漁獲大幅減產,雖然國家也出台了種種包刮實施南海休漁等利民政策,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首要的是解決環境污染、過度捕撈和消除漁船用電捕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