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浪潮電影

香港新浪潮電影

三、新浪潮完成本土化的工作 一、電影市場與新浪潮 第五章新浪潮的貢獻與影響

圖書信息

作 者:卓伯棠 著

出 版 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1-1
I S B N:9787309076929

內容簡介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香港電影界湧現一批新銳導演,有許鞍華、徐克、嚴浩、譚家明、方育平等。他們當時的年齡平均不過三十歲,都先在電視台實戰磨鍊兩三年後,繼而不約而同地投身電影工業。短短數年間,這批新導演及其作品,以銳不可當的氣勢,在電影圈掀起一股巨浪,為正處於低潮的香港電影業注射了強心劑,開拓了前所未見的新局面。當時的媒體稱之為“新浪潮”。
“新浪潮”的出現,不僅完成丁香港電影本土化的過程。更在整體上提升丁香港電影的品質,在香港以至整個華人地區的電影發展史上均為關鍵的一頁。
本書是當前所見最全面探究香港新浪潮電影的著作。作者兼備電影人及學者雙重身份,以豐富的史料及客觀的態度,以香港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為切入點,剖析新浪潮電影的崛起、發展和歷史,並討論電視發展與電影的血緣關係,新浪潮諸君電視與電影作品的思想內容、風格特徵與美學成就,以及對整體香港電影的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卓伯棠博士 現任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總監、教授。 曾就讀台灣政治大學新聞系獲學士學位,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製作》碩士,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影哲學博士。近年從事電影與電視方面研究,在完成《香港新浪潮電影》 書後,正投入香港電視與全球化的相關研究。多年來在海內外有關的學報、專刊與專著,如Post Script、《香港國際電影節回顧專刊》、《電影藝術》、《聯合文學》與《北京電影學院學報》等發表論文。70年代初於大學念書期間,在台灣與友人創辦《影響》電影雜誌,對80年代初的台灣新電影影響匪淺。從事電影評論多年,多發表於《影響》、《大特寫》、《電影雙周刊》、Cosmopolitan、《亞洲周刊》、《聯合報》、《廣播電視周刊》與《星島日報》等。著作包括《香港類型電影》《與羅卡、吳吳合著》、《分解主流電影》與《中國早期商品海報》《又名《都會摩登》》,合編《邵氏影視帝國 文化中國的想像》《麥田,2003》等。 曾任香港廣播電視公司《簡稱無線電視台》編導,執導過《國際刑警》、《的士司機》、《第 次》、《四眼神探》、《女人三十》、《霓虹姊妹花》系列,以及影片《煲車》與《賓妹》等。

目錄

聲明
摘要
Abstract
謝辭
第一章 新浪潮出現的緣由
第一節 “新浪潮”的由來
第二節本土化的道路
一、與母體的密切關係
二、本土化踏出第一步:濃厚的西化內容
三、新浪潮完成本土化的工作
第三節 不是革命者,而是改良者
一、新浪潮“決裂”的爭論
二、以攝影機表達自己,視野寬廣
第四節 新浪潮出現時期電影市場與電影文化環境
一、電影市場與新浪潮
……
第二章 香港電影與電視工業的互動關係
第三章 新浪潮核心導演研究
第四章 新浪潮其他導演研究
第五章 新浪潮的貢獻與影響
附錄一 新浪潮導演訪問材料
附錄二 新浪潮影片片目
附錄三 中文參考文獻
附錄四 英文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