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會昌年間廢。北宋大中祥符興,清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廷念法師重修,現存殿宇為清鹹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建。據載唐鑒真大師四次東渡日本時曾率弟子三十多人逗留此寺,講經說法十多天。
該寺,「文革」期間被毀。三中全會後了淨法師重建。一九八六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開放寺院。
現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殿、寮房等五十餘間。
現任住持達慧法師。
歷史
香嚴寺始建於唐開元元年(713),當時賜額禪林寺,距今1200多年。禪林寺初建不久,天寶四年(745),唐高僧鑒真和尚開始第四次東渡,率弟子20多人逗留寺內,講經說法10餘天,給香嚴寺添上光輝一筆。
唐代開元二十年(732),日本僧人榮睿邀請我國揚州大明寺高僧鑒真赴日,鑒真欣然接受。但海上風濤險阻,前三次東渡均失敗。唐天寶四年(745)鑒真準備第四次東渡,這一次先在天台國清寺住了3天,然後經臨海入黃岩住在縣南40里的禪林寺(即今香嚴寺)。後因江北各寺僧眾與官廳阻攔,江東採訪使下令追尋,此行未成,鑒真等被迫返回揚州。鑒真東渡失敗了五次,為時12年,到第六次才到達日本奈良,受到以聖武天皇為首的統治者的尊崇和支持,對日本文化和宗教頗有影響。至今日本保存有《鑒真和上(尚)渡日經路圖》,上面繪明州(寧波)育王山、天台山和禪林寺,並用日文注釋:第四次失敗。這是圖上唯一的寺院。
第四次東渡時,距禪林寺建寺僅30多年。據思托撰的《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和大和上鑒真傳》,鑒真一行共有20多人,在禪林寺住10多天。有人說,鑒真他們準備從禪林寺取道溫州再從福州東渡,因為唐朝時的白楓岙是一個海港(內有埠頭堂),可以通向日本。白楓岙周圍諸嶼林立,有蒼嶼、西嶼、瓦嶼、梅嶼、亭嶼,是古代的海域遺址,與路橋小人尖(出土了大量西周文物)港口遙相呼應。到唐代,唐太宗發江南十二州工人造大船數百艘,其中有台州。而日本的《支那港小史》並載:唐代晚期日本有商船停泊我國楚州、蘇州、松江口、明州、台州、溫州、福州、廣州等十餘個港口。從而可以認為,鑒真等一行可能準備在此東渡日本。須知鑒真原居揚州,距現成港口甚近。他們之所以不遠千里到禪林寺繞道,就要避開眾人的勸阻。相傳白峰岙古時曾有過松木場、街路山、賣雞巷等遺址。而禪林寺即後來的香嚴寺,曾有上堂、下堂,有僧眾數百人。此外東側還有一口棉絲古井(據說一卷棉絲放不到底),可以作眾僧飲用。
禪林寺歷經滄桑,有過興盛和衰落的歷史。唐會昌五年(845),武宗滅佛,禪林寺被毀,直到唐宣宗大中年間重建。至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賜額香嚴寺。寺中並載有北宋名相富文忠公(弼)所遺論道貼。興盛時的香嚴寺,寺院寬敞,僧侶眾多,寺產豐厚,香火不絕。據南宋《嘉定赤城志》記載:該寺有田202畝,地52畝,山90畝。明清時期,為天台宗寺院。清康熙六年僧岳勤重興,乾隆年間又進行重修,現為鹹豐十一年建築。然而“文革”期間又遭浩劫。1984年10月,省政府辦公廳發文批准對外開放。1987年夏,修繕了殿宇,台胞魏宏先生饋贈一座緬甸產的漢白玉釋迦牟尼坐像,高3.3米,重6.8噸。該寺四周砌有圍牆,進寺便見我國著名詩人、佛協領導人趙朴初所書的“天王殿”三字,中院為“大雄寶殿”,後院為“三聖殿”。香嚴寺坐北朝南,寺院內外果樹茂盛,竹林蒼翠,溪水橫流,景色清幽。
“文化大革命”期間又遭浩劫,1986年10月,省政府辦公廳發文批准對外開放。1987年夏,經居士王蓮祥與僧了淨修繕殿宇,又新建起大雄寶殿、天王殿等,使古老的寺院更加生機盎然。
景觀
香嚴寺坐北朝南,寺院內外果樹茂盛,竹林蒼翠,溪水橫流,景色清幽。該寺四周砌有圍牆,進寺門便是天王殿,匾額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書。中院為大雄寶殿,後院為三聖殿。寺院附近點綴著許多名勝古蹟,其東側有一口井,相傳放一卷棉絲不能到底,故稱棉絲井。其北側有一個水庫,庫水碧藍,水波蕩漾,被稱為天然浴場。東北角,有一山洞,傳說在很早時,東海女妖在海里興風作浪,後到此洞修道,改惡從善,為民造福,故被後人稱作水仙花洞。香嚴寺附近還有東觀寺、淨峰寺、悟空亭、觀音閣和九曲橋等10多處風景點,正如清朝中期高僧一彬法師詩云:
雷塘春色滿, 花壓曉雲低。
為惜王孫醉, 山鵑隔岸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