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卡兒一生

《香卡兒一生》是由阿葛葉寫的一部現代小說。小說的上部主要寫香卡兒的童年和少年主活,下部主要寫香卡兒的青年生活。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香卡兒一生
創作年代:現代
作者:阿葛葉
作品體裁:小說

內容概要

小說的上部主要寫香卡兒的童年和少年主活,下部主要寫香卡兒的青年生活。
外國殖民政府將香卡兒推入死牢,死神來臨前,他回憶著自己生活,許多不連貫的生活片斷如潮水般涌在眼前。香卡兒從小就對什麼都有一種叛逆心理,不服家教出逃,不習慣學校約束而逃學,不進廟拜神而遭打,看不慣種姓隔離,不滿貧富不均。一具死屍橫著,腿斷了,肚子開膛,還有一張充滿痛苦微笑的臉,這就是戰士扳逆的最後憤慨。就在死屍旁一對戀人擁抱著,他們正褻瀆著神聖的墓地,香卡兒的心靈不由震顫,人為什麼變得如此低卑。在上中學時,他跟別人走上街頭,高呼甘地的不合作萬歲,穿上粗布服,回家燒了洋貨,學習印地語,寫了民族主義的劇本。上大學時,他參加志願服務者的活動,一次衝突中,他被誣告,送進監牢,坐了十個月的牢。在監牢里,香卡兒結識了一些人,他們使香卡兒相信暴力,爭取祖國的解放。出獄後,他一面學習,一面從事寫作,並參加一個革命恐怖組織,造槍枝,發傳單,組織遊行,等等。
在香卡兒個人性格的發展里,有幾位不同生活經歷的女性起著重要作用。每當他叛逆受挫,灰心喪氣,他姐姐薩羅斯瓦蒂的撫愛就使他恢復生活勇氣,但當姐姐遠嫁,他又陷入孤獨之中。隨著年齡增大,香卡兒的身體也發生了變化,一種不安經常使他產生一種渴求,一種對愛欲的渴求。正在這時,少女夏拉達闖進了他的生活。夏拉達用歌喉扣琴聲迷住了香卡兒,她的美麗和甜蜜時時搏擊香卡兒的心。雙方萌發了愛情,但他始終有些恐懼,沒有採取主動表示。命運的捉弄,使他們分手。為了進學院,他進拉含爾,投宿在姨媽家,表妹什茜料理他的生活。他十分想念夏拉達,假期回家找她,但人去樓空,誰也不知道她去了何方。夏拉達的鄰居中有一位少女名叫香蒂,患重病,臥床不起。香卡兒經常去安慰她,讀詩給她聽。香卡兒往往給她以溫暖而無聲的撫觸,以示報答。這個美妙而柔和的撫觸,使香卡兒內心不時產生一種顫動。後來少女死去,他感到自己生活里又一次失去了愛。
在馬德拉斯上學時,他遇見了夏拉達,她已結婚,不美滿。他責怪她,他已多次暗示愛,問她為什麼不接受。陰錯陽差,他喪失了生活中最珍貴的愛情果實。由於參加社會改良活動,他被學校開除,又回到拉合爾上學,與什茜朝夕相處。他一面上學,一面參加政治活動,被殖民當局逮捕。什茜一直來探監,給他以鼓勵。由於失去生活依託,什茜被迫出嫁。他聽到此訊息,痛不欲生。出獄後,他從事文學事業,受到什茜精神和經濟上的支持。由於創作不順,發表困難,經濟每況愈下,又產生自殺的念頭。什茜來到他身旁加以安慰,這一舉動招來夫家的毒打,並被逐出家門。什茜就決心與他生活在一起,而他總感到一種犯罪感。倆人為了躲開輿論非難,遷到德里。他謀取了一份職員的工作,並繼續從事文學創作。這期間,他參加了一個革命恐怖組織。什茜不僅支持而且自己也參加了一些活動,還鼓勵他不要中斷創作,什茜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他,而自己卻臥病不起,彌留之際再次向他表示了愛和祝福。

作品賞析

《香卡兒一生》是阿葛葉在監牢里構思動筆寫的,原計畫寫三部,阿葛葉說,在第三部里小說主角將作為一個超越一切派別、一切思想的“獨立自由和完美無缺的人而死去”,但直到臨終,阿葛葉也未發表第三部。
整部小說主要寫了兩個人物,一是香卡兒,一是什茜。香卡兒是叛逆情感的化身,而什茜是理性的化身。小說並不是刻畫一個以革命者面目出現的香卡兒,而是描繪中產階級的一個個人主義的叛逆形象,他反叛宗教、家規、社會陋俗、經濟剝削、政治壓迫一直到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印度評論家說,阿葛葉寫這部小說是受《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影響,但兩個主人公有著本質的不同,克利斯朵夫是一位具有強烈事業心、並有向社會惡勢力作不倦鬥爭的人物,是具有性格發展史的形象,而香卡兒只具有反叛情緒的人,所有客觀景物都是為這個具有反叛情感或叛逆心理的角色服務的,這個人物形象沒有性格發展史,因此寫法上也不盡相同,前者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後者採用心理描寫手法。此外,香卡兒既是個具有反叛情感的人,又是個軟弱性格的人。他在社會、政治、宗教、婚姻和愛情等問題上既表現一種不滿和反抗情緒,又顯示行動上的怯懦和搖擺。他參加政治鬥爭不是自覺的,依靠什茜的鼓勵才堅持下來,他因民族事業走上斷頭台,但並不因此自豪,反而作著懺悔性的回顧。在愛情上,他也是弱者,愛過不少女性,都由於自己的軟弱而沒有獲得愛情的正果,比如他第一次真正愛上一個姑娘,便是夏拉達,但他始終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心跡;而對什茜的愛,已蒙上一層理性的色彩,已經沒有初戀那樣震顫,而保留“犯罪感”,如影相隨。這種軟弱性搖擺性正是中產階級的典型性格和典型心態。什茜儘管衝破婚姻牢籠,傾心於香卡兒,但卻有道學家的味道。她用自己的生命塑造香卡兒,用犧牲和服務溫貼著香卡兒的心,而這種犧牲和服務正是印度傳統文化的道德積澱,所以什茜這個人物形象不夠豐滿,有臉譜化之嫌。
總的說來,小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印度時代的風貌和中小資產階級的思想與心理特徵。因而,印度文學史家認為,這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從藝術來講,這是第一部意識流小說,沒有時間連貫,沒有故事情節,沒有作者加入,只有香卡兒的自述,或內心獨白,或自由聯想。但小說的第二部放棄了這種描寫手段,較多地採用陳述鋪敘,故事情節連貫,環繞香卡兒與什茜的愛情糾葛而展開。小說上半部用第一人稱為小說的視角,下半部用第三人稱,這種跳躍,增加了敘述的變化,但小說始終沒有回到監牢這個地方或絞刑前夕這個時間上,也就是說,描寫不是輻射形的,而是線條形的。不過,它十分細膩地描摹了人物的心理活動,開創了印度心理小說的創作傳統。

作者簡介

阿葛葉,本名薩吉達南德·希拉南德·瓦茨雅因(1911—1987),是印度用印地語寫作的詩人、小說家和文藝評論家。他於1911年3月7日生在一個婆羅門家庭,父親是政府高級官員。從國小習了梵語、印地語、英語、孟加拉語、泰米爾語,閱讀了大量印度和歐洲的文學名著。1925年他進入馬德拉斯的一個學院,攻讀理工科,同時潛心於文學,與人合作建立泰戈爾文學研究會。1927年進拉合爾的一個學院,接觸政治,同年發表第一篇詩作。從1929年至1936年,一直積極參加民族獨立活動,主要從事軍火生產。1930年被殖民當局逮捕,1934年釋放。在監禁期間,一方面潛心研讀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一方面從事文學創作。詩集有《悲哀的使者》(1933)帶有幻影主義的影響,小說創作有《香卡兒一生》(1941年發表第一部,1944年發表第二部)開了現代印地語心理小說創作的先河。1942年建立印地文學研究會,編著《現代印地文學》;1943年編選《七星》詩集,使現代印地詩歌發生了一個新的轉折,形成“新詩派”。他的詩集有《思考》(1942)、《道路》(1946)、《青草上的瞬間》(1949)、《瘋狂的獵人》(1954)、《蹂躪的彩虹》1957、《光輝的憐憫》(1959)、《庭院的門檻》(1961年作,1964年獲印度文學院獎);短篇小說集有《流亡者》(1948)、《勝利的搖籃》(1951)、《你的偶像》(1961)、《常青的蔓藤》(1954)、《鏈環》(1957)、《不可接觸的花》(1960)等;長篇小說有《河上島嶼》(1952)、《各自陌生者》(1961);評論集有《行跡》(1960)等。1987年4月4日,阿葛葉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他被印度文壇稱為“二十世紀印度尊嚴和歷史的締造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