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首鋼大搬遷》是一部由由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首鋼總公司、北京賀朗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大型紀錄片,《首鋼大搬遷》正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黃金檔播出,觀眾關注熱度持續走高,好評不斷。 《首鋼大搬遷》講述的是新世紀之初,首鋼人因北京市環保要求和城市發展空間布局的影響,從而走出北京在曹妃甸建功立業,實現“鋼鐵強國夢”的感人歷程。
劇情介紹
據導演肖童介紹:《首鋼大搬遷》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創新鋼鐵強國之夢”為主旨,貫穿於全片。 在談到《首鋼大搬遷》創作初衷時導演肖童回味道:“08年,廣東一位朋友找到我,問我能否以工業為主題拍攝一部紀錄片,當時我沒敢答應。原因是工業題材難拍,你總不能把紀錄片拍成宣傳片吧!” 肖童敢於接手《首鋼大搬遷》正是因為這次談話。從2008年開始,肖童無時無刻都在思忖著工業題材,當《首鋼大搬遷》製片人將歷年的素材交給他過目時,肖童欣然接受了這次挑戰。 “經過這幾年的思考,我覺得有些想法趨向於成熟。當我接觸“首鋼大搬遷”之後,故事架構很快便在腦海中構建起來。”
肖童在內容架構上沒有再去挖掘“首鋼搬遷”深層次原因,而是把重點放在了塑造新時期“鋼鐵英雄”層面上。按照肖童的說法:首鋼搬遷的原因早已度過了社會輿情階段,況且新世紀初圍繞“首鋼是否搬遷”的媒體輿論大戰世人皆知,再去陳述已毫無意義,倒不如把鏡頭對準大搬遷歷程中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跡上。” 肖童的敘事手法往往習慣於將故事架構在一個宏大的主題上,然後再在宏大中見細節,《首鋼大搬遷》亦是如此。在肖童眼中,這裡所說的“細節”絕不是鏡頭意義上的特寫,而是大事件進程中的個體命運,哪怕個體單元中一個微小片段,都可能構成整個主題的關鍵故事。
拍攝花絮
“工業題材難,就難在敘事上。除人物生活工作場景之外,很可能大部分鏡頭都是工廠里的設備。比如說首鋼的煉鐵高爐,要採取什麼樣的視線和角度來講述它們的故事?工友們與高爐朝夕相處,很多人把它們當成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夥伴,那么我在第一集《英雄無淚》中就採用了擬人的手法。”
為了使《首鋼大搬遷》畫面語言,不再是生硬的“概念解釋”,肖童在撰稿時採用最平實的語言來陳述,並對煉鐵高爐等靜態景物以“人性化”手法來拉近鏡頭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影片更具親和力。正因此,《首鋼大搬遷》得到了觀眾的追捧。
“這個‘人性化’要把握一個度,太過則文學化,太少則無法渲染氛圍,解說就會變成名詞堆積。之所以使用最質樸的語言來解說,就是因為詞藻華麗會失去這部片子的紀錄風格,就會使畫面與解說之間增加隔離感。”肖童如是說。
《首鋼大搬遷》共分6集,每集40分鐘。在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連續播出。
分集劇情
第1集 英雄無淚2014年9月13日,矗立在長安街上的首鋼東大門將被整體搬移,馬立昆和許多首鋼攝影愛好者舉起手中的相機,在首鋼大搬遷的十幾年間,他們曾無數次把具有重要意義的時刻定格在了鏡頭裡。坐落於北京石景山的首鋼,誕生於1919年,是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鋼鐵企業。新中國成立後,作為提升首都工業產能最重要的支撐,它用自己史詩般的勞動與創造,見證了北京從古老走向現代的輝煌歷程,從而成為當之無愧的共和國工業嬌子。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特別是隨著2001年夏天北京申奧成功,首都的環保問題被推到風頭浪尖,在此起彼伏的“要首都還是要首鋼”的輿論指向中,已在北京落地生根近百年,擁有十幾萬職工隊伍的首鋼,不得不面臨離開北京、遷往外地的巨大壓力。儘管首鋼人一直對環境進行著積極治理,並連續20年被評為北京市和全國綠化先進單位,但一個由國家環保總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北京市政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10個部門共同召開的“首都涉鋼系統搬遷論證會”,把首鋼逼進了“絕境”。經過深思熟慮,首鋼集團董事長朱繼民代表首鋼鄭重表態:如果國家決定我們首鋼搬遷,我們接受!2005年6月30日,歷經了47年風雨的功勳高爐五號爐停產,拉開了這個全球特大鋼鐵企業大搬遷的序幕。已重病臥床的退休工人程德貴在去世的前幾天,特意讓兒子程國慶用輪椅把自己推到廠區,與高爐作最後的告別。2010年12月21日,首鋼3號高爐也熄滅了火焰,首鋼由此結束了它在首都的工業時代。在萬人攢動的告別儀式上,程國慶帶著父親的照片來到現場,這是程德貴老人臨終前的最後遺願……從2005年到2010年的5年時間裡,首鋼人共經歷了9次停產儀式,他們以鐵人特有的氣魄,一步步兌現著還首都一片藍天的承諾。不過,對他們而言,真正意義上的大搬遷才剛剛開始……
第2集 突出重圍上世紀80年代,被稱作“北京母親河”的永定河乾枯見底,臨河而建的首鋼無水可用,被迫靠開採地下水來維持生產。但首鋼每年要消耗掉相當於24個昆明湖儲量的6000萬噸地下水。面對首都日益枯竭的水資源,首鋼要想發展只有另闢蹊徑,強行突圍。首鋼為籌劃建設新廠開始在全國尋找基地,對全國所有沿海深水港址進行了拉網式調查,最終將港址定在一個叫曹妃甸的地方。曾被孫中山寫進《建國方略》中的曹妃甸,位於河北唐山的唐海縣,是個條件獨特的深水良港,無需開挖港池航道即可建設30萬噸級以上的深水碼頭。2003年3月25日,從北京空間發展戰略出發,首鋼與河北省協商後,終於在擁有亞洲獨立礦點最大露天鐵礦的遷安開始興建首鋼遷安鋼鐵公司。在這關係到整個首鋼未來的關鍵一役中,被任命為首鋼遷安鋼鐵基地的建設總指揮的蘇顯華與首批新廠區的建設者們,告別了北京的家人,克服了種種困難,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將一座現代鋼城奇蹟般地矗立在亂石灘上。與此同時,首鋼在秦皇島建設的首鋼首秦金屬材料公司也順利投產,這兩座京城之外的鋼鐵基地的順利運行,使首鋼完成了第一次產能大轉移,也正是這一準備,讓首鋼的決策者在2004年新大都會議上,毅然做出搬出北京的承諾。新建設的遷鋼,煉鋼工藝從加料到出鋼全部由計算機模型控制,實現了全部自動化的“一鍵式煉鋼”。在這裡,首鋼人還將30多年的夢想變成了的現實。2006年12月23日,首鋼第一卷熱軋鋼捲成功下線,終於結束了首鋼沒有熱軋薄板的歷史。 此時,更多的首鋼人也離開了北京,踏上遠行的征程。他們的目的地是距遷鋼不遠的荒島曹妃甸……
第3集 滄海桑田曹妃甸港從2005年12月開始建設,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便開始運營,被航運部門稱作“建設奇蹟”,成為全國成長速度最快的港口。2003年,港口建設副總指揮王忠敏初到這裡時,只有足球場大小的曹妃甸四周還是一望無際的大海。同時出現在曹妃甸的,還有一支築路工人組成的開路先鋒。他們在無房、無電、無淡水的條件下,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開始了穿越18公里海灘的通島公路建設。隨著通島公路的貫通,2005年3月,由首鋼總公司和河北省政府合作組建的曹妃甸鋼鐵圍海造地公司,最終決定用海里的沙子吹沙填海。這個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吹沙填海項目,讓全國半數以上的絞吸船匯集到這裡。但這場填海大會戰,卻是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的。用來圍堰重達500噸沙袋在狂濤巨浪面前,弱不禁風,被一衝而散。在一次次失而復得的奮戰中,建設者們演繹著當代精衛填海的神話,最終將蒼茫海灘變成了21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新首鋼建設的總指揮王毅,足跡遍布了島上每一處施工現場。為了不在腳手架林立的茫茫沙地中迷失方向,他在辦公的板房前豎起一面國旗。負責熱軋項目監理任務的裴洪占夫婦也是最早住進曹妃甸工地小板房的一批人。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夫妻兩人不僅要忍受對孩子的掛念,更要忍受隨處可見的風沙和淡水稀缺的難熬。為了讓鬆軟的海沙能夠承載起5500立方米的高爐和每平方公里50萬噸的重負,工程人員調來了幾十台被稱為“陸地之王”的強夯機同時作業,每一次強夯產生的震感相當於5級地震。同時,他們還將直徑1.2米的4萬多根水泥灌注樁打到了地下20——40米的吃力層中,以此承接來自地面的重量。首鋼5500立方米1號高爐的基座部分,是當時亞洲地區混凝土澆築量最大的工程,首鋼建設集團的孟令閣和他的夥伴們連續84個小時不間斷施工作業,出色完成了任務,並改寫了中國冶金工程建設史上的新的紀錄。此時,正在從地圖之上變為現實的工業園區雛形早已擁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首鋼京唐。
第4集 巨人之夢首鋼大搬遷並非是通常意義的“大搬家”,而是要在曹妃甸重新建設一座鋼鐵新城,原廠區90%的裝備都將淘汰,進行一次最徹底的脫胎換骨。大搬遷伊始,41歲的王濤便和一批有經驗、膽識的“60後”同事,開始萌發了建設國際上容積最大的5500立方米高爐的夢想。此時,全世界只有14座容積超過5000立方米的特大型高爐,有11座在日本。2005年,當何巍、王濤他們前往日本參觀時,由於日方防備甚嚴,他們收穫甚微。從未建造過大型高爐的首鋼人決心走自主創新之路。然而,建設特大型高爐並非是整體放大,其中隱含著很多難以攻克的技術難關,並充滿許多未知風險。回溯首鋼百年歷史,其實是一部以高爐技術創新為代表的中國鋼鐵工業技術發展史。當年以曾紀奮為代表的老一代工程技術人員在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情況下,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引發了世界鋼鐵界的震動。 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特別是日本方面提出的苛刻合作條件,何巍、張福明、張建等首鋼設計院的年輕一代決意背水一戰。他們首先在高爐關鍵組件無料鍾爐頂布料設計中,進行大膽創新,經過反覆論證計算和在1:1實物模型模擬試驗,最終完成了設計,並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07年3月12日,5500立方米一號高爐在首鋼京唐公司破土動工,為了實現100%的設計構思,高級工程師錢世崇住進現場,日夜監看著高爐的每一步施工進展,在十五個月里,他拍下了數萬張照片。在對這座128米高度的鋼鐵巨人進行吊裝時,吊裝總指揮馮國忠親自上陣,憑藉細如刺繡般的精準技術,在每次誤差不超過1毫米的前提下,將上百噸的龐然大物吊起,並將數百個螺栓孔同時對齊。2009年5月21日,首鋼京唐公司1號高爐點火成功。一年後,新建的2號高爐也投入使用,並取得數十個國際和全國技術獎項,成為世界冶金行業光彩奪目的事件。兩座高爐的順利運行,昭示著中國鋼鐵業自主創新時代的來臨,從此中國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開了步伐……
第5集 十年洗禮《首鋼日報》編輯朱文鑫,是最早離開首都的首鋼職工,十年間他先後在首鋼遷鋼、首鋼京唐兩地輾轉, 離開北京這天,他為已經寫了10年的親子日記,寫下最後的話:“一生歉疚孩子最多的,就從今天開始了。” 回顧十年搬遷歷程最難忘的事件時,時任首鋼董事長的朱繼民只說了四個字:職工安置。首鋼大搬遷後,首鋼京唐公司能承接再分配的人員不到5000個崗位,還有6萬多職工需要重新安置,如果算上非鋼產業和家屬在內,將有近20萬人的生活發生變化,穩定已是各方關注的頭等大事。2010年11月,首鋼職代會通過了《首鋼北京鋼鐵主流程停產職工分流安置方案》。按照計畫,首鋼分成鋼鐵業本身;自身的非鋼產業,以及在原址上發展創意產業和服務產業等幾條渠道對職工進行安置。此外,職工還可以自主就業。 曾擔任首鋼4號和1號高爐作業長的蔣輝和留守職工,在老廠區3號高爐前,用91根鑽桿焊接了一個名為“騰飛”的雕塑,既有對老首鋼91年歷史的懷念,也有對首鋼未來的祝福。 現在,最終選擇留下來的蔣輝,每有參觀者來訪時,都會以親歷者的身份講述這些高爐曾經的故事。曾在煉鐵廠食堂工作的王秀琴選擇了自主創業,接手一家養老院後做起了院長,從最初的內心掙扎,到在新環境下重新上崗,王秀芹和許多人一樣,開始了新的人生。 到2011年,首鋼已有1.4萬人選擇了自謀職業,1.61萬人轉崗到了新單位,6.47萬職工全部分流完畢,這是首鋼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奇觀。對另一些首鋼人來說,從2004年起便開始了聚少離多的生活,遷鋼、首秦和京唐公司,成為首鋼人的三個新家。年過五十的煉鋼作業長張新國,面對全新的現代化煉鋼設備開始接受知識結構更新的挑戰,在不到一年時間裡,熟練掌握了“一鍵式煉鋼全程電腦控制”新技術,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放棄去北京工作機會的研究生陳鐸,則成了海上鋼城裡電氣自動化改良實驗項目的帶頭人;還有像朱志宏和郝文靜這樣的大學畢業生,一同來到曹妃甸新首鋼艱辛創業,收穫愛情…… 首鋼大搬遷十年之後,曹妃甸從一座不足4平方公里的帶狀沙島已擴張為210平方公里的新興工業城市。除了來自北京的4500名職工外,首鋼京唐公司還迎進了5000名高校畢業生,作為一支擁有現代化高端技能的生力軍,他們是新一代的首鋼人。
第6集 飛越未來2014年8月,首都媒體發布了一條訊息:首鋼遷至曹妃甸建廠後首次盈利,成功疏解了首都功能。這是首鋼大搬遷10年後,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風生水起之際,首鋼與河北的協作模式再次引起了世界的矚目。10年前,首鋼大搬遷初始就調整了布局方案,將日本、韓國鋼鐵企業的近海臨港模式變為臨海臨港布局。雖然僅僅是這一字之差,但因為企業直接臨海臨港,25萬噸以上的大船可以直接靠岸,礦石可以直接通過傳送帶送進廠里,大幅度降低了運營成本。在工藝流程中,首鋼京唐公司採用了用鐵水包將高爐鐵水直接運送到轉爐煉鋼的“一包到底”的方法,使煉鐵與煉鋼之間的工序更加緊湊高效,減少再次倒罐所損失的熱能。在高爐將鐵水運輸到煉鋼車間進行精煉時,新首鋼採用了世界領先的KR脫硫工藝,並通過兩步法煉鋼工藝,將鋼水中的有害元素含量降到了45個PPM以下。在田志紅等技術骨幹的努力下,RH工藝中增加氮這一難題被攻克,使鋼水進一步得到精純提煉。為了徹底解決污染問題,首鋼京唐建起了國內冶金行業最大的能源循環中心,通過先進效的循環利用系統,在鋼鐵冶煉的整個過程中,實現了零排放和能源100%循環利用。首鋼東大門整體西移後,成為長安街旁一道嶄新的園林景觀。此時,這個曾經創造了輝煌文明、占地9平方公里的工業基地,也正在與時代同步,將被改造成既有歷史印記又有時代特點的網際網路·金融產業園、世界矚目的工業場地復興發展區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綜合功能區,老首鋼將再次成為北京新興產業的巨擘地標。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首鋼董事長靳偉做了主題發言。從他的講話中人們發現,無論是當年首鋼遷出北京的壯舉,還是在河北與相關產業的聯袂發展,十年磨一劍的首鋼人,無疑已成為了這場變革中的先行者。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