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初從聶宗尹學《春秋》,後從羅濬攻《尚書》。正統九年(1444)舉人。景泰三年(1452)為肇慶府同知。境內有高山,地勢險要,民性粗獷,饒秉鑒深入百姓之中,了解民情,秉公執法,均徭賦、鋤豪強,維護社會治安,深得百姓好評。
成化元年(1465),被任為廉州(今廣西合浦)知府。任職期間,曾為當地人民做過一些有益的事。郡所門東有舊古井一口,歲久湮沒,饒秉鑒到任後,挖土清理,累石襯砌,因而井泉甘冽,終年不枯。當地人民懷念其政績,於井側構“廉泉”亭其上,喻其廉潔為官,心泉涸民。該地僻臨海隅,向以政令難行,吏治敗壞而聞名粵西,加之時值荒年,民不聊生,日漸逃亡,瑤壯各族紛紛起義。饒秉鑒為使百姓休養生息,採取按土地、丁口的多少,分攤差役賦稅,使“豪猾不得欺隱,而小民亦無虛糧”。同時,對屬員的政績、功過,嚴格考核,使稱職者升,不稱職者免。知縣劉恕、主簿曾玖、華琛貪贓枉法,予以黜罷;而對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的同知劉淵、訓導林錫等則悉心獎掖,後皆成為邊防名臣。他還將兩廣監軍等人虛張聲勢、謊報軍情等事上奏朝廷,因而得罪朝中權貴,遭誣陷去職。他雖與尚書李秉、大司馬馬昂、少宗伯馬文莊等人為至交,但秉性剛直,不願求托人情。刑部尚書何喬新評價說:“雯峰固人英也,仕官連蹇而不能一傍貴人之門”。
饒秉鑒罷官回鄉後,為實現其“雖不仕官,以言濟世而不朽”的抱負,於成化六年(1470)在甘竹鎮饒家堡建“雯峰書院”,占地5032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廳,有讀書號房56間,延請當時著名的教育家、狀元羅倫寓居於此,授課講學,並撰有《雯峰書院記》。慕名來學者不下百餘人,雯峰書院成為明代中葉江西影響較大的書院之一。
饒秉鑒熱心家鄉公益事業,捐資立建倉濟困扶貧,還挖水井、建水陂,使鵝龍塅1300畝耕地免除乾旱之憂。此陂至今猶存,仍然發揮效益。
著述收藏
《春秋會傳十六卷》明刻本(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