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慶縣人民政府2007年工作報告

全力培植農副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能源支柱產業,積極發展建材業、陶瓷業。 加強公務員素質教育,堅持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建設廉潔、勤政、務實、創新的法治政府。 加快旅遊項目庫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境內外和社會各種資金投入我縣開發建設。

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11月25日在餘慶縣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代理縣長 宋曉路
各位代表:
過去工作回顧
餘慶縣第十四屆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全力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出和諧發展的良好勢頭。
——力爭上遊,續攀新高,綜合實力明顯增強。預計:200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8850萬元,比2002年增長64.1%,年均增長13.2%;財政總收入達11700萬元,比2002年增長88.8%,年均增長17.7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8900萬元,較2002年增加4241萬元,年均增長17.6%;工業總產值達39000萬元,較2002年增長72.8%,年均增長15.8%;第三產業總產值93628萬元,比2002年增長85.6%,年均增長16.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673000萬元,年均增長26.8%,較2002年淨增587000萬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8000萬元,較2002年增長82.1%,年均增長16.2%;各金融機構存、貸餘額分別為134493萬元和68360萬元,較2002年分別增長125.2%和68.7%;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0.7∶25∶34.3。縣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連續四年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年度考核中名列前茅,被列為全市“建強縣”。
——著眼三農,夯實基礎,農村經濟快速發展。連續8年獲全省農業“三增”一等獎。2006年,預計糧食總產量19.09萬噸,比2002年增產2.16萬噸;油菜籽產量2.1萬噸,較2002年增長13.4%;出欄生豬36.5萬頭、大牲畜2萬頭,較2002年分別增長42.6%和84.3%。烤菸產業在巨觀政策調控下量質並舉,幾年來計畫指標調增3.5萬擔,直接增加農民收入2000萬元。特色後續產業快速發展,紅金桔突破1萬畝,餘慶苦丁茶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我縣被授予“中國小葉苦丁茶之鄉”稱號,“大涼山”牌香米連續兩年榮獲中國優質稻米博覽交易會金獎。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5.2萬人,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預計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60元,在2002年的基礎上增長32%。
——加大投入,完善設施,發展條件持續改善。新建、修復了一批重點水利工程,治理水土流失21平方公里,新增、改善、恢復灌溉面積1.95萬畝,完成退耕還林5.33萬畝;實施“渴望”、“解困”工程解決39822人、34932頭人畜飲水困難;易地扶貧搬遷448戶1581人;農業綜合開發有序推進,完成坡改梯工程1.2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37萬畝,新建和改建沼氣池7253口,完成煙水配套工程17000餘畝,修建防洪堤16.8公里、機耕道35.7公里。投入資金22000萬元,相繼建成縣鄉公路237.6公里,修建、拓寬改造村級公路400餘公里,實現了村到鎮(鄉)不超過30分鐘,鎮(鄉)到縣不超過90分鐘,率先在全省山區農業縣實現鄉鄉通油砼路和村村通公路的目標。市政、教育、衛生等社會公共設施明顯改善,郵政網、電話網、廣電網覆蓋10個鄉鎮和95%以上的自然村寨。
——精繪藍圖,傾力實施,城鄉建設成效顯著。紮實推進城鎮化進程,完成縣城第二輪及敖溪、構皮灘兩鎮總規修編,縣城河東新區開發、舊城改造逐步推進,白土坎片區、敖溪移民通道、構皮灘環北路等新區開發建設如火如荼,城鎮建成區面積從16.89平方公里增加到20.89平方公里,城鎮人口增加到11.5萬人,城鎮化率達40.6%。加強縣城管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投放40輛出租汽車替代客運三輪車,城市品位不斷提升,連續兩年獲得全省“黃果樹杯”競賽二等獎。以“四在農家”為載體的新農村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維修、改造村級辦公樓27個,建成示範點275個,覆蓋全縣69個村(居、社區),惠及民眾66700餘人。
——立足自身,放眼全國,開放水平明顯提升。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引進瑞安水泥廠、中水公司、華閩電冶廠等縣外企業落戶餘慶。編制完成《餘慶縣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餘慶縣旅遊發展規劃》等一系列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紅軍強渡烏江遺址被列為全國100個紅色旅遊景點之一。“四在農家”活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得到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國家主流傳媒高度關注,並在全國推廣。成功舉辦“中央電視台《鄉村大世界》走進中國小葉苦丁茶之鄉”大型演唱會和全國首屆“四在農家”理論研討會。接待外來考察參觀和旅遊團隊327批(次)13000餘人(次)。
——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國科普示範縣創建有序推進;“以縣為主”的農村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日趨完善;“兩基”鞏固提高取得突破性成效,國小、國中淨入學率分別達99.9%和98.7%,鞏固率為100%;余中進入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行列,職中獲得省級重點職高稱號;高考連年創造佳績,四年來共向大專以上院校輸送新生3200餘人。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組建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監督所,三級防控網路進一步完善,經受住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的考驗;順利通過第一、二輪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達標驗收,成功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受益民眾近20萬人;愛國衛生運動廣泛深入開展,免檢通過省級衛生縣城複查。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森林覆蓋率從49%上升到54.6%,榮獲“全國綠化模範縣”稱號,“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創建通過省級驗收;建立了人口計生工作“九大新機制”,在全國首創農村計生“兩戶”養老保障制度,獲得“全國農村部分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試點工作先進單位”稱號,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首批獲得“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稱號,獲“貴州省人口和計畫生育創新獎”,被評為“貴州省人口和計畫生育先進集體”,連續13年取得全市綜合考核第一名。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制度逐步健全,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績突出。全面推行村(居)委會換屆“海選”,兩次獲“全省村民自治模範縣”稱號,被評為“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認真抓好構皮灘電站餘慶施工區庫區移民搬遷,確保了電站建設如期開工、按期截流、順利推進。文化藝術、廣播電視、體育事業有新發展。民兵預備役、國防教育、民族宗教、氣象服務、外事僑務、對台事務、縣誌續修等工作均取得新成績。檔案、救災救濟、優撫安置、人民防空、統計、工會、青年、婦女兒童、老齡、關心下一代、殘疾人等事業健康發展。全縣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6944元,比2002年增長27.4%。
——轉變職能,強化效能,政府建設不斷加強。基本完成供銷系統、食品系統、糧食系統等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全面完成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實行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強化“收支兩條線”管理,實施政府採購累計節約資金524.3萬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全面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清理取消行政審批項目38項。深入開展民主評議行風活動和機關效能建設,制定機關效能建設“九項制度”。加強廉政建設,強化審計監督,認真執行工程建設“六制”管理規定,對重點領域、重點部門和專項資金加大了審計力度。堅持民主決策和重大事項公示制度,“誠信政府、透明政府”基本構建。出台了重大事項決策專家諮詢制度和聽證制度,依法行政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得到提高。
各位代表,發展令人振奮,成績來之不易。成績的取得,是縣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和縣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中央、省、市駐余單位和社會各界關心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團結奮鬥、開拓進取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為此作出努力的廣大幹部民眾、駐餘部隊、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幹警,向關心和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人民團體、工商聯和無黨派愛國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餘慶經濟社會建設的海內外朋友致以親切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對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全縣廣大民眾給予政府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顧過去的發展歷程,我們在充分肯定成績、增強發展信心的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經濟結構不合理。一產比重過高,二產比重偏低,三產發展不足,產業結構失衡;二是農業產業化建設步子不快,缺乏集約型和龍頭帶動型企業及大項目支撐,嚴重製約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三是共謀發展開拓財源意識不強,部分單位增收節支意識淡化,財政收支平衡難;四是招商引資環境不寬鬆,爭搶項目意識不強;五是一些單位和部門滿足現狀,對縣情認識不透,對成績沾沾自喜,對困難和問題估價不夠,少數幹部抓工作的方法不新、按市場機制運作的辦法不多;六是由於提前換屆、國家巨觀政策調整、資金等原因,本屆政府計畫實施的部分工程項目進展緩慢,有的尚未啟動。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切實重視並認真解決。
新一屆政府工作的奮鬥目標
新一屆政府的任期是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的五年。按照縣第十次黨代會的要求,新一屆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突出加快發展主題,貫穿結構調整主線,深入實施開放帶動、可持續發展、科教興縣、城鄉聯動“四大戰略”,不斷增強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進以小康餘慶、文明餘慶、生態餘慶、平安餘慶、開放餘慶、廉潔餘慶“六大目標”為中心內容的和諧餘慶建設,確保全縣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新一屆政府的總體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5%,達到300000萬元;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達到52000萬元;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達到8800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達到122000萬元;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4.8%,達到2000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9%,達到17800萬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突破94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3%,達到4180元;累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50000萬元。力爭擠進全省經濟強縣行列。
新一屆政府的主要任務是:
一、以“三農”為根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我縣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成煙水配套工程16萬畝,完成全縣80%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建成主要壩區機耕道,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高度重視農業產業化建設,依託龍頭帶動、產業拉動、市場推動,穩定現有基地,拓展後續基地,做大做強優質稻米、烤菸、茶葉、紅金桔等一批具有品牌效應的特色支柱產業,實現農業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加快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充分利用農業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農業,發展特色農業、訂單農業、綠色農業。穩步擴大特色產業的種植規模,全力引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形成以松煙經濟區、白泥經濟區和大烏江經濟帶為構架的“兩區一帶”產業區域發展格局。積極探索以城帶鄉、反哺農業的新路子,統籌城鄉發展,將龍家光明村建設成為全省、全國現代農業示範村。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信息支持和實用技術培訓,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進一步提高農民非農收入比例。堅持以“四在農家”為載體,致力農村和諧發展,新建25個高規格示範村,力爭95%以上的自然村寨達到示範點標準,80%以上的農民受益。認真落實教育、衛生、交通、水電等惠民政策,逐步解決農村讀書難、看病難、飲水難等問題。更加關注農村貧困、殘疾等弱勢群體,確保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家庭財產普遍增加,基本消除貧困,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產業最佳化升級
按照“鞏固一產,壯大二產,加快發展三產”的方針,做大做強工業支柱產業。全力培植農副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能源支柱產業,積極發展建材業、陶瓷業。建成以農副產品加工、化工、藥材加工為主的龍溪工業小區。確保構皮灘電站建設如期完成,繼續推進“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力爭建成構皮灘釩礦冶煉廠。制定更加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支持企業資產重組與合作,扶持民營企業做強做大,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強企業自主創新力和市場競爭力。把服務業發展作為結構調整的重心,大力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商貿流通等基礎性服務業,加快發展金融保險、信息、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著力加快旅遊資源開發,把餘慶建成集休閒度假、生態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為一體的旅遊勝地,使之成為餘慶經濟新的增長點和重要支柱產業。力爭五年後,旅遊人數達20萬人次以上,旅遊總收入突破1億元,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9.4%。
三、以交通為重點,實現基礎設施建設新突破
高質量建設二級公路118公里、三級公路63公里、通村油路268公里,加快推進“撤區並村”前的村級公路改造,全面提升“一縱三橫六聯線三循環”公路網路等級。完成湄潭—餘慶、甕安—餘慶、餘慶—石阡、餘慶—黃平、餘慶—施秉二級公路建設,全面改造縣城至石阡、湄潭石蓮經縣境至鳳岡天橋等縣際公路,實現省道二級路、縣鄉道三級路、村村通油砼路的目標。加快發展航運業,重建大烏江碼頭、新建構皮灘貨運及客運碼頭。堅持高起點規劃城鎮、高標準建設城鎮、高效能經營城鎮,提升城鎮功能和品位。加快縣城舊城改造和河東片區、烏江北路開發;加速重點城鎮建設,逐步形成以縣城為中心,構皮灘鎮和省道沿線鄉鎮為骨架的城鎮體系。五年後,力爭全縣城鎮化率突破46.5%。切實加強城鎮管理,實現省級文明縣城、全國衛生縣城創建目標。有序推進“數字餘慶”建設,打造信息高速公路新平台,促進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中的廣泛運用,提升餘慶經濟競爭力。
四、以最佳化環境為支撐,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堅持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最佳化生態環境,嚴格項目環境評價,凡是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繼續實施好天保、退耕還林及森林植被恢復工程,永保青山綠水的生態家園,創建“全國生態縣”;最佳化城鄉環境,建立城鄉環境監督管理機制,堅持不懈地開展整髒治亂,營造整潔、清爽、有序的人居空間;最佳化市場環境,切實開展市場經濟秩序整治,嚴打“假冒偽劣”,加強道德和法制教育,建設誠信餘慶;最佳化社會環境,以“平安餘慶”創建為主題,推進“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嚴打刑事犯罪,建立健全信訪工作和安全生產、公共安全應急處理機制,構建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的人文景觀;最佳化政務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規範政府行為,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高經濟監管水平,建設有限政府。全面深入推行政務公開,讓民眾擁有廣泛的知情權、參與權,建設透明政府。加強公務員素質教育,堅持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建設廉潔、勤政、務實、創新的法治政府。
五、以人為本,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加大對社會公共服務的投入,確保公共支出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確保“全國科普示範縣”創建達標。深化教育改革,最佳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健全教育激勵機制,支持和鼓勵教育成果創新,打造一批省市級示範中學、示範國小、示範幼稚園等教育品牌。整合文體資源,加大公益性文體設施投入力度。建立文藝發展基金,支持民間文體組織開展民眾性活動。堅持舉辦兩年一屆的全縣運動會,力爭創建1—2個省級以上文體項目之鄉。加大投入,推進公共衛生建設,強化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完善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顯著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穩定低生育水平,繼續推進人口與計畫生育管理服務機制創新,形成“依法治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新格局。建立社會救助投入增長機制,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民生之本。
2007年政府工作的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7年是新一屆政府的第一年,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的關鍵一年,抓好2007年的政府工作,對於鞏固歷屆政府成果,為新一屆政府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07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縣域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堅定不移地抓產業、上項目、促招商,瞄準大目標,確立高標準,採取新舉措,推進大發展。
2007年政府工作的奮鬥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90000萬元,同比增長13.5%;財政總收入達到13195萬元,同比增長12.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0060萬元,同比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60元,同比增加200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7500元,同比增加556元;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13200萬元,增長10%;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0000萬元;城鎮化率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
2007年擬辦十個方面的實事:①招商開發白土坎新區,全面啟動河東新區建設;啟動縣城環城綠化,開工建設城郊公園、餘慶河二級翻板壩。②完成李家寨水庫節水灌溉工程;建設5000口沼氣池,實施4萬畝煙水配套工程。③抓好湄餘二級公路建設,繼續實施好通村油路工程,積極扶持通組公路新建改造,完成6個鄉鎮客運站建設。④新建1萬畝優質茶園、1萬畝紅高粱基地;引資建設果蔬批發市場、牲畜市場。⑤開工建設污水處理廠、垃圾無害化處理場。⑥完成龍溪鎮、構皮灘鎮黨政辦公樓建設;新建、改造12個村級辦公樓。⑦抓好鄉鎮城鎮規劃修編,建成他山文化廣場,開工建設松煙育才路;建設6個新農村建設高規格綜合示範點;完成新場、銀壩、瓮腳、哨溪和平桃5個村級場鎮街道硬化。⑧新建職業中學新校區進校公路,完成新校區建設一期工程;招商改造餘慶中學新大門進校通道,完成通道兩側開發。⑨啟動紅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抓好紅軍強渡烏江遺址恢復工程。⑩建設一批城鎮低收入家庭經濟適用性住房;解決8000人飲水困難;完成100戶殘疾人和100戶農村特困戶危房改造。
圍繞上述目標,著力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三化一業”,增強綜合經濟實力
全力推進產業化。圍繞市場化帶動,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完成農作物訂單10萬畝;加快養殖業內部結構調整,新建兩個特色生態養殖場;培育和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發展各種專業協會及中介組織,促進農產品流通;新建縣城果蔬批發市場,加速牲畜市場建設,加快生產基地和市場的有效對接,努力提高農產品商品率。圍繞基地化建設,新建1萬畝優質茶園、1萬畝高粱、1萬畝反季節蔬菜基地;抓好產業提質增效,鞏固提升現有農畜產品品質。圍繞專業化引導,大力培育專業戶、專業組和專業村,減少投入,增加產出。圍繞標準化生產,把好農特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打響餘慶“生態、綠色、有機”特色品牌。加快病險水庫治理和湄鳳余灌區續配建工程,啟動八大水庫、深溝水庫、爛溝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整治小<二>型以下山塘水庫10口。繼續實施好煙水配套工程和農村能源建設。啟動有機糧油高效綜合推廣示範工程,建設5000畝示範基地。加快推廣農業機械化,加大農機具補貼,新修機耕道60公里。紮實抓好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工作,繼續抓好“陽光工程”培訓,建立健全農民工維權機制,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
強力主攻工業化。依託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大力發展以農副產品加工、能源、建築建材為主的地方工業。積極支持縣內企業申報省市級龍頭企業,扶持壯大餘慶縣糧食購銷有限責任公司和黔龍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等農產品加工企業。繼續落實獎勵補助及各項優惠政策,積極扶持瑞安水泥、華閩電冶擴大產能、促進銷售、提高效益,確保實現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6800萬元,增長18%。搞好規劃和基礎配套,積極對接國家巨觀調控政策,編制龍溪工業小區用地規劃,力爭通過招商引進1—2個規模以上工業項目。進一步抓好改制工業企業的後續工作。
著力提升城鎮化。按照政府主導、統一規劃、法人開發、市場運作的路子,招商開發余中新大門進校通道,融資推進白土坎新區開發,繼續抓好建設局片區改造。以提高縣城和重點鄉鎮綜合服務能力為目標,繼續抓好城區小巷道硬化,拉通文化路,硬化水鑫大酒店經畜牧局至外環西路段。積極拓展縣城發展空間,加速新區開發,完成行政辦公區通道建設,建設河濱廣場至下里鐵橋段河道防洪堤,新建二級翻板壩,啟動縣城兒童遊樂場建設。努力加強城市形象建設,啟動縣城環城綠化,開工建設城郊公園,建成縣城老年公寓;改造體育場周邊環境,引資開發原石油公司、交警隊家屬樓。樹立“建管並重、重在管理”的思想,結合“整髒治亂”行動,加大城鎮綜合治理,力爭獲得“黃果樹杯”縣城組一等獎,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申報國家衛生縣城。加快構皮灘、龍溪等鄉鎮綜合辦公樓建設,新建和改造12個村級辦公樓,建設大烏江南岸民俗風情街。圍繞新農村建設,著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搶抓農業部新農村建設百村試點機遇,深化“四在農家”活動,捆綁使用各種項目資金,建設6個新農村建設高規格綜合示範點,全面完成村級場鎮街道硬化。
傾力打造旅遊業。按照“兩年打基礎,三年上台階,五年大突破”的發展思路,積極開發,有效保護,塑造餘慶“綠色”、“紅色”、“人文”三大旅遊品牌。堅持政府主導、各方配合、市場運作的發展原則,將旅遊業發展列入財政專項預算。不斷完善旅遊發展相關配套政策,努力營造“全民興旅”的良好氛圍。啟動構皮灘電站庫區及重點景區控制性規劃和修建性詳規。加大旅遊資源宣傳力度,做好餘慶旅遊形象策劃,製作精美畫冊和形象專題片向外推介餘慶。加快旅遊項目庫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導境內外和社會各種資金投入我縣開發建設。以“四在農家”創建點為依託,開發融田園風光、民族風情、農家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遊。加快建設特色旅遊景區景點,精心規劃1—2條旅遊線路。積極融入遵義紅色旅遊和黔東南少數民族旅遊圈,建立資源互享、優勢互補、客源互流、市場互興的大旅遊網路。加強旅遊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積極開發本土特色旅遊商品。
二、突出項目建設,強化投資拉動作用
強化三種意識。一是強化在巨觀調控中搶抓機遇的意識。牢牢把握本世紀頭20年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結合“十一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主動對接國家投資政策,搶抓機遇,藉助外力,加快發展。二是強化在解放思想中創新舉措的意識。在項目爭取上變等為爭,變分為搶,變給為要,謀求新項目、爭取多投入。三是強化在破解難題中加快發展的意識。立足縣情找準癥結,探索發展路子,發揮資源優勢,破解發展難題。
抓好四項工作。一是抓項目儲備。從深度和廣度入手,研究提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占有率高,效益明顯、帶動性強的項目。縣財政每年預算一定的項目前期運作經費,用於項目前期的申報和編制,實行滾動使用。二是抓項目推介。依據國家產業發展導向和投資政策,找準縣內優勢項目與國家產業政策的切入點,拉下面子、放下架子,向上爭取項目,力爭國家投資項目最大化。三是抓項目招商。建立健全招商引資激勵機制,發揮比較優勢、營造後發優勢、形成競爭優勢,全社會形成合力共同招商。四是抓項目跟蹤服務。健全項目工作責任制、縣級幹部聯繫項目工作制,搞好項目追蹤,狠抓項目落實。
落實五大項目。圍繞十個方面的實事,通過全力招商和積極向上爭取,實現重大項目有新突破。一是爭取餘慶縣白泥大壩土地整理復墾綜合項目立項,完善餘慶河防洪工程;二是抓好餘慶至石阡、餘慶至甕安、餘慶至黃平、餘慶至施秉二級公路申報;三是積極爭取大烏江風景名勝區基礎設施二期工程項目,啟動紅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四是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建設污水處理廠、垃圾無害化處理場;五是積極爭取與“三農”有關的各類項目,力爭將白土坎至馬路河段兩側百米原劃定的基本農田通過規劃修編進行調整,為土地開發利用創造條件。
三、改善發展環境,加快改革開放步伐
加強硬體建設。抓好湄餘二級公路建設,加快鄉鎮客運站建設步伐,繼續實施通村油路工程,加速烏江航道整治和碼頭建設前期工作。建立扶持補助機制,維修、改造“撤區並村”前原村級公路100公里。加快能源建設,繼續抓好農網改造,引資修建白馬山、小烏江電站。加強城鎮及農業用地規劃,對重點產業及其他鼓勵投資的工業項目用地,實行土地一級開發。建立健全價格聽證、價格監測和價格監審制度,降低能源、交通、城鎮供水等基礎產業的生產成本,努力降低外來資本進入成本。
改善服務環境。堅持“一個視窗對外”、“一廳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堅持收費項目及標準公開,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積極向上爭取優惠政策,切實解決影響企業發展和招商引資的突出問題,支持優勢產業尤其是重大工業項目發展。加強對行政審批行為的監管,杜絕以權代法、以權欺人行為。堅決禁止擅自設卡、檢查、收費、罰款和吃、拿、卡、要,搞彈性收費等違規行為。
深化各項改革。努力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鄉財縣管”改革。抓好農村稅費改革配套政策的落實,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和土地徵用新機制,採取租賃、入股、轉包、託管、抵押等形式,搞活土地經營,切實維護農民長久的土地收益權。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積極推進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擴面工作,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基金的監管模式,管好人民民眾的養老錢和保命錢。完成小<二>型以上水管單位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制度改革和畜牧獸醫體制改革。
擴大對外開放。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擴大對外開放。牢固樹立大開放、大發展意識,加強對外交流合作,積極融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經濟圈”,定期外派重點領域和行業人員到發達地區掛職學習,在更高程度、更大範圍內參與區域競爭和合作。樹立積極招商,主動服務的意識,切實降低準入門檻,縣境內的資源、產業、市場,除國家有特殊規定外,一律對外開放;凡來我縣實施多層次、多形式、多要素的經濟技術合作,興辦各類企業,都在註冊登記、審批立項、創造外部條件等方面提供便捷、良好的服務;凡縣內外企事業單位、個人引進外來資金用於支持我縣經濟建設和社會公用事業發展,取得一定經濟效益的,嚴格兌現獎勵。
四、加強財稅工作,促進銀政銀企合作
抓好財源建設。採取財政貼息、獎勵、盤活資產、盤活資金、轉貸等引導式投入形式扶持生產發展。建立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財源體系,實現財源多元化。鼓勵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使更多資金為我所用。縣財政每年安排50萬元資金,專項用於獎勵有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
強化收支管理。貫徹“加強征管、堵塞漏洞、懲治腐敗、清繳欠稅”的方針,強化稅收征管,不斷挖掘稅源,做到應收盡收,努力增加財政收入。按照保重點、壓一般的原則,調整支出結構,保證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社會保障支出及教育、科技、農業等支出的增長,增加環境保護和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支出,努力節約財政支出,實現財政收支平衡。健全非稅收入徵收、管理及使用制度,探索建立財政資金使用評價體系,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加強銀地合作。建立健全金融“服務地方、強化合作、壯大自我、實現雙贏”的良性循環機制,鼓勵金融部門樹立發展的眼光、增強放貸的魄力、降低放貸的門檻、用足中央的政策,加大對地方結構調整、工業重點項目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對有市場、有效益、有後勁的成長型行業進行重點支持。積極支持金融部門化解金融風險,不斷探索新形勢下金融貸款的新途徑。切實加強信用鄉、信用村和信用戶建設,共同營造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誠信環境。
五、構建和諧餘慶,發展社會各項事業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啟動“雙高普九”工作,積極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啟動職業中學新校區建設及中國小“三新一亮”工程,完成實驗國小綜合樓、大烏江國小教學樓,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項目。廣泛開展“鄉土教育”、“五心教育”和全民尊師重教活動。出台相關激勵政策措施,更加關注和解決邊遠山區教師緊缺和待遇問題。完善教育獎勵機制,激發教育內在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加大科技投入,設立科技創新基金和科學技術貢獻獎。加快科技創新,實施農作物“種子工程”和畜禽良種工程。加速科技套用體系建設,啟動“農業科技入戶示範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力爭通過國家“科普示範縣”達標驗收。
加強人口計生工作。鞏固提升“村為主”工作水平,全面推進村民自治,提高優質服務能力。大力實施人口出生缺陷干預工程,嚴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問題。加強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不斷完善計生利益導向機制。健全人口計生工作“九大新機制”,打造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新品牌。
切實保障社會安全。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事故責任追究制,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嚴防各類事故特別是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急體系建設,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能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加大信訪積案、要案辦理力度,依法規範信訪秩序,堅持縣級領導信訪接待日制度,引導民眾以理性合法方式表達利益訴求。
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嚴格控制環境污染,抓好城鎮污水處理及垃圾無害化處理,積極申報國家級生態縣。加大食品、藥品、餐飲監管力度,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的生存權、健康權。抓好衛生事業,加大對各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力度,啟動“120”急救工程建設;抓好鄉鎮衛生院上等達標和村衛生室建設,創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深入推進村民自治,申報創建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加快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切實抓好殘疾人危房改造及農村特困戶危房改造。認真抓好殯葬改革,加快經營性、公益性公墓建設,按規劃推行火化。認真做好構皮灘電站和思林電站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結合“四在農家”、“四民社區”創建,紮實推進“文化餘慶”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舉辦餘慶縣首屆“農民科技體育文化活動周”。加快發展廣播電視電訊事業,建成自然村寨“村村通”工程150座。穩步推進民族宗教、優撫、雙擁、老齡、檔案與地方志、民兵預備役、氣象等工作。
六、強化自身建設,努力提高行政效能
認真貫徹落實溫家寶總理在全國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推進政府管理創新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努力實現管理創新、制度創新、體制創新,著力創建“五型政府”。
轉變政府職能,建立服務型政府。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事項。堅持科學執政,推行政府領導及組成部門負責人工作承諾制,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把工作重心逐步轉移到更好地調整農業結構、推動勞務輸出、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服務和搞好社會管理上來,創新公共服務體制,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
推進依法行政,建立法治型政府。主動接受同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認真落實人大常委會的意見和建議;自覺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虛心聽取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強化社會監督,依法保障人民民眾的監督權,高度重視輿論監督,對新聞媒體反映的問題認真調查、核實,及時作出處理。嚴格落實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追究制,提高執法水平。健全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和聽證、決策責任制度,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努力建設民眾擁護、人民滿意的法治型政府。
提高行政效率,建立效能型政府。推進電子政務,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建成鄉鎮視頻會議系統。繼續加強機關效能建設,改進政務大廳管理服務,凡具有行政審批許可權的部門原則上必須進駐,實現“一次申請,兩次辦結”。嚴格控制會議,精簡檔案,減少不必要的應酬,克治繁文縟節、消除形式主義、強化督查職能,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努力建設效能型政府。
履行政府職能,建立責任型政府。切實加強對涉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領域的監管,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著力解決就業、就學、就醫、社會保障、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人民民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最佳化公共資源配置,加強公共設施建設,完善社會管理制度,提高社會管理水平,為全縣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按照權責統一、依法有序、民主公開、客觀公正的原則,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長為重點的行政問責制度,並把行政問責與行政監察、審計監督結合起來,有責必問,有錯必究,努力建設責任型政府。
強化權力監督,建立廉潔型政府。加強公務員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堅定廉潔從政理念,增強宗旨意識,做勤政為民的表率。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監督,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防止權力濫用。積極探索,逐步試行廉政保證金制度,構建完善、管用、有效的廉政監督機制,做到用制度管權、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努力建設廉潔型政府。
各位代表,在這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新一屆政府將接過歷史的接力棒,肩負起富民興縣的歷史使命。讓我們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和支持下,胸懷光榮與夢想,以餘慶1600平方公里土地為最大責任,以餘慶28萬各族人民的福祉為最大利益,沿承歷屆政府的經驗成就,勇於創新,銳意進取,為建設一個富裕、文明、和諧的新餘慶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