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姓氏]

養[姓氏]
養[姓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朝曾有養國(今河南省沈丘縣東南),後為楚所滅,但當時的養國國民仍有部分以養為姓。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名由基,被封在養,叫作養由基,他的後代就以封邑為姓氏,稱為養氏。而養由基是著名神箭手,成語“百步穿楊”就是形容他的。鄧大夫養甥之後以養為姓,後人隨之為養氏。養姓望族居于山陽郡,即現在的山東省金鄉縣西北。

基本介紹

養[養,讀音作yǎng(ㄧㄤˇ)]

姓氏源流

養(Yǎng )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給吳國公子掩佘、燭庸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子泰伯入吳,其後建立了吳國。吳國傳至吳王僚(姬諸樊),有三個兒子,分別為公子掩佘、公子燭庸、公子光。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因諸公子皆想爭得王位繼承權,時為公子光幕僚的伍子胥推薦刺客專諸來行刺當時的吳王僚。公子光以慶賀吳王僚伐楚班師的名義設宴招待父親吳王僚。當時楚平王熊棄疾病逝,吳王僚乘機舉大軍伐楚,公子掩佘、公子燭庸領大軍出伐楚國,不在吳國境內。公子掩佘、公子燭庸逃至楚國,楚昭王熊壬自然萬分歡迎這兩位昔日強大敵手的歸降,將他們封在養邑(今河南沈丘)暫住。接著,楚昭王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戍重修養城,並把養邑東北邊的城父(今安徽亳州譙城區)、東南邊的胡田(今浙江台州)兩塊地方封給二位公子,併到處宣揚。後來在孫武子偕同伍子胥、姬伯嚭再次發兵伐楚之時,公子掩佘、公子燭庸被楚昭王利用來代楚守舒(今安徽舒城),結果公子掩佘被伍子胥一舉斬殺,公子燭庸則在突圍時被姬伯嚭所射殺,最終皆沒能脫逃斃命之災。

公子掩佘、公子燭庸的家人後來在養邑定居,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養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沈丘養氏。

源流二

源於嬴姓,是神射手養由基的後代。周代有養國,後來被楚國滅掉,春秋時為楚大夫神射手養由基的後代子孫有養氏和養由氏。養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並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晉楚鄢陵之戰中,楚共王左眼被晉將魏錡射中,共王叫來養由基,給他兩支利箭,命他復仇,養由基一箭射死魏錡,拿著剩下的一支箭向共王復命。因此,時人稱他為“養一箭”。據推測,春秋晚期桐柏地區之養國,或許是楚國在春秋中期滅了沈丘地區之養國後,由其國人所遷或楚國重建的養國,按桐柏地區在春秋晚期已然是楚國重鎮來看,該養國明顯是楚國的一個附庸小國。另外,在養由基的後裔子孫中,除了養氏之外,還有養由氏,後養由氏亦省文簡改為單姓養氏。

該支養氏族人大多尊奉養由基為得姓始祖,是為南陽養氏。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養國,屬於以國名為氏。西周時期有個養國,為嬴姓小國,伯爵,國君稱養伯,故址在今河南省沈丘縣一帶。有關養國的詳細情況,歷史文獻基本失載,僅記養國“與淮域上游的江、黃、樊等國同族,皆東夷少昊族的後裔”。據傳世西周養史尊銘上的銘文記載:“養史作旅彝。”養史,即諸侯史官,說明在西周前期已立有養國並擁有自己的史官。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地區的一座春秋中期墓中曾出土一件“養伯簋”,說明此時周王室所封之養伯國尚存。此簋是養伯為其元妹外嫁所作的媵器,出自楚墓,是楚、養兩國通婚之證。

在養國的王族後裔子孫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養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養氏正宗。

源流四

源於子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鄧國大夫養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商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曼城(今河南鄧州),侯爵,史稱曼侯,稱曼氏;後來又改封於鄧國(今河南孟縣一帶),世人改稱其為鄧侯。兩周時期,鄧國是周王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歷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有六百多年,在此期間,鄧國逐漸向南發展,國都遷於鄧城(今湖北襄樊),史稱“南陽郡鄧”。自曼季之後,鄧國曆鄧晁侯→鄧徽侯→鄧慶侯→鄧恆侯→鄧昆侯→鄧忠侯→鄧輝侯→鄧浩侯→鄧煦侯→鄧杞侯→鄧熹侯→鄧怡侯→鄧沛侯→鄧壁侯→鄧淳侯→鄧衡侯→鄧略侯→鄧宣侯→鄧尚侯→鄧粹侯→鄧明侯,計二十二代,經六百餘年,連續世襲侯爵,這是鄧氏先世的鼎盛時期。

鄧國傳至鄧明侯子吾離執政時期,曾在周桓王十六年(公元前704年)拜訪魯桓公。到了楚文王定都於郢後,為承繼楚武王“欲觀中國之政”的意願,立即全力北進。當時漢東道路已被打通,楚文王的主攻方向是在漢北,以直接叩開北通中原的大門。在楚文王開始北上稱霸的歷史進程中,楚文王在周釐王三年(公元前679年)親率大軍假道鄧國去討伐申國(今河南南陽)。對於楚文王的政治企圖,鄧國人是有相當警覺的,當時鄧國的上大夫養甥、騅甥、聃甥這三人就力主乘機殺掉楚文王,養甥曾對鄧明侯子吾離(明淵)說:“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齊,其及圖之乎?”然而,鄧明侯自恃自己是楚文王的親娘舅(楚武王夫人鄧曼是鄧明侯的妹妹),不以為然,根本就不聽群臣的勸阻,不但借道給楚文王,還熱情款待他,並主動出兵協助這位外甥。結果,在周釐王四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在擊滅申國之後的回軍途中,順手就滅了毫無防備、準備熱烈歡迎自己凱旋歸來的娘舅鄧國,並將鄧國之地設為鄧縣。楚文王這次雖未徹底滅掉申、鄧二國,但從此楚國勢力已無阻地伸入南陽盆地。

鄧國被滅之後,在鄧國大夫子養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養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襄陽養氏。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梁餘子養,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梁餘子養,已稱梁榆子養,複姓梁余(梁榆),春秋時期晉國的著名下軍御。

軍御,是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軍制官職稱謂,相當於王室派往軍隊的監軍官,後世稱其為監軍御史。在晉國的下軍中,有個軍御叫梁餘子養,本是衛國人,後在晉國出任上大夫,被晉獻公姬佹諸派至下軍為監軍官。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記載:“晉下軍御梁餘子養,本衛人。”據史籍《左傳》記載:周惠王姬閬十七年(晉獻公十七年,公元前660年),晉獻公因過於寵愛驪姬,欲廢黜太子申生,遂命申生率軍出伐位於東山的赤狄皋落氏部落,意圖借強敵之手除掉太子申生。是役,晉國上下二軍皆隨太子申生出征,梁餘子養即為當時的下軍御。他看透了晉獻公和驪姬的險惡用心,便嚴肅勸告申生說:“國君已經有別的心念了,死而不孝,不如逃走。”但由於太子申生遲疑不決,未能及時採納梁餘子養的建議,最終還是被迫自盡。從這段唯一有關梁餘子養的歷史記載中,人們可以了解到梁餘子養是一個足智多謀、具有遠見和正直品格的人。梁餘子養當年的封邑被後世稱為梁榆城,亦稱梁余城、榆城,故址就在今雲南省騰衝市和順縣的西北部,也有的學者認為應在今和順縣城北關古城,流經城邊的一條河流因梁餘子養而自古即名為梁榆河,亦稱梁余河。

在梁餘子養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複姓省文簡化為單姓梁氏、余氏者,也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養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雲南養氏。

得姓始祖

子養甥、養伯、養由基、公子吳(姬掩佘)、公子吳(姬燭庸)。養,本來是春秋時代楚國的一個地名,始祖是當時楚國的公子吳,養姓是一個以地為姓的姓氏。根據《姓氏考略》上記載,養是楚國一個邑的名稱,後來有人食采於此,就以養為姓,稱為養氏,望族出於山陽。這個地名曾在《左傳》有記載。根據考證它的所在地是在今天的河南省沈丘縣的東方,養氏家族就是發源於此,得姓至今已有2400年以上的歷史。根據《左傳》上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公子吳,由於忤逆,被安置在養邑,他的後代子孫就“以邑為氏”,世稱養氏。故養氏後人奉公子吳為養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養氏或是一個典型的漢族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八十九位門閥。

歷史名人

養奮

東漢鬱林人,字叔高,博通古籍,為一時名儒,以布衣舉方正。和帝時,因天氣不正常,或澇或旱,策問他時,他則說:“天有陰陽,陰陽有四時,四時有政令。春夏則予惠布施寬仁,秋冬則剛猛盛威行刑。賞罰殺生各應其時,則陰陽和,四時調,風雨時,五穀升。今則不然,長吏多不奉行時令,為政舉事乾逆天氣,上不恤下,下不忠上,百姓睏乏而不恤哀,眾怨鬱積,故陰陽不和,風雨不時,災害緣類。水者陰盛,小人居位,依公營私,讒言誦上。雨漫溢者,五穀有不升而賦稅不為減,百姓虛竭,家有愁心也。”所說多直率,切中時弊,一時稱為“名儒”。

養由基

春秋時楚國名將,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神射手。當時,還有一個善射箭的人,名叫潘黨,能每箭射中箭靶的紅心。養由基對他說:“這還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楊柳葉子,才算差不多了。”潘黨不服,當即選定柳樹上的三片葉子,並標明號數,叫養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順序射去。養由基連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號葉,第二箭中二號葉,第三箭中三號葉,箭鏃全都正中葉心。這就是古代“百步穿楊”或“百發百中”成語典故的由來。

郡望堂號

郡望

山陽郡:歷史上的山陽郡有二:①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將梁國分置為山陰國,不久以後,於建元年間(公元前140~135年)漢武帝將其改為山陽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獨山湖周圍金鄉縣一帶地區。②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將廣陵郡分置山陽郡,治理山陽附近的地區,其時轄地在今在今江蘇省清江、淮安一帶。至隋朝初年,又移治到今江蘇省的淮安市一帶。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定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堂號

山陽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方正堂:方正是指漢代不須考試而是被選舉的功名,要選品行端方,行為正直,學問又好的人。後漢養奮,博古通籍,全郡的人都很尊重他。本來是布衣,選他為“方正”。漢和帝時不是旱就是淹,養奮向皇帝說:“這是因為國家的政治有毛病,乾逆了天氣,陰陽不和而造成的。你要除掉一切不好的政令。”言多切宜,一時稱為“名儒”。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一時稽古;

百步穿楊。

——佚名撰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鬱林人養奮,字叔高,博通古籍,為一時名儒,以布衣舉方正。和帝時,因天氣不正常,或澇或旱,策問他時,他則說:“因時政不清,上千於天,使氣候不順。”所說多直率,切中時弊。下聯典指春秋時楚國大夫養由基,字叔,善射,能在百步以外射穿楊柳樹葉,百發百中。楚共王時與晉軍有鄢陵之戰,戰前他和潘黨試時,一箭射穿七層盔甲。戰鬥中,晉將魏鑄射中了共王的眼睛,共正命他回射,他一箭射死魏錆,後又連射連中,這才阻止了晉軍的追擊。共王死後,吳軍乘機攻打楚國,他設計了埋伏,大敗吳軍。

布衣召對;

蹲甲射穿。

——佚名撰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養奮以布衣舉方正,為一時名儒。下聯典指春秋楚·養由基嘗蹲甲而射,穿透七札。

十一言通用聯

楚國名卿,百步穿楊之神技;

漢廷秦對,一時稽古之大儒。

——佚名撰養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楚·養由基,善射,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下聯典指東漢·養奮,和帝時策問陰陽不和,或水或旱,奮以時政乾逆天氣對,所言多切直,為一時名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