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飽水帶岩石空隙全部為液態水所充滿,既有重力水,也有結合水。由於飽水帶中的地下水連續分布,能夠傳遞靜水壓力,在水頭差的作用下,可以發生連續運動。飽水帶中的重力水是開發利用或排除的主要對象,也是水文地質學研究的重點。
構成原理
飽水帶岩層按其透過和給出水的能力,可分為含水層和隔水層。含水層是指能夠透過並給出相當數量的水的岩層。隔水層則是不能透過並給出水,或透過和給出水的數量微不足道的岩層。劃分含水層和隔水層的關鍵在於岩層所含的水的性質。空隙細小的岩層(如緻密粘土、裂隙閉合的頁岩),含的幾乎全是不能移動的結合水,實際上起著阻隔水透過的作用,所以是隔水層。而空隙較大的岩層(如沙礫石、發育溶岩的可溶岩),主要含有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能透過和給出水,就構成了含水層。
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劃分是相對的。例如,粗砂層中的泥質粉砂夾層,由於粗砂的透水和給水能力比泥質粉砂強的多,相對說來,後者就可視為隔水層。同樣的泥質粉砂夾在粘土層中,由於其透水和給水能力均比粘土強,就應當作含水層了。由此可見,同一岩層在不同條件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水文地質意義。含水層和隔水層也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粘土層往往在水力條件發生變化時,如較大的水頭差作用下,就可以由隔水層轉變為透水層。這種兼有透水和隔水性能的岩層,可稱之為半含水層-半隔水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