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飲馬池
濟南飲馬池在山東省統計局院內(濟南百貨大樓對面)辦公樓前。明嘉靖《山東通志》載:飲馬池“在都司北,池有芙蓉堤,繞文廟東,俗呼疊道。”明崇禎《歷乘》、清乾隆《歷城縣誌》、道光《濟南府志》亦有載。都司,即山東都指揮使司,明代設立於此,清雍正年間裁撤,在其址設立濼源書院,故後來飲馬池又名“濼源池”。泉池面積50餘平方米,水勢甚好,夏季夜晚,院內居民常於池岸乘涼。1970年市自來水公司在泉側鑽井4眼,建成泉城路水廠,日供水能力5萬噸。此後,泉池水位逐漸降低,最後乾涸,遂被填埋,並建房舍。今盛水時節,房根處尚有泉水湧出。
漢中
漢中飲馬池,又名漢高祖劉邦飲馬池(東湖)。位於陝西省漢中市城內東南隅,面積6358平方米,舊有三台閣陪襯,景色優美。天晴氣爽,湖岸古柳,隨風搖曳。閣影例映,蕩漾湖中,是漢台區名勝古蹟之一。
飲馬池又名東湖,相傳劉邦駐軍漢中時,曾在池內飲馬,現存石刻對聯“神龍能作蒼生雨,飲馬長懷赤帝風”(赤帝指劉邦)。
飲馬池是漢中八景之一,據《漢中府志》載:位於漢中東關淨明寺的東塔(淨明寺塔),每當太陽斜射,塔影映入池內,素有“東塔西影”之稱。清初《漢中府志》中記載的漢中八景之一的“東塔西影”。即指東塔塔影映入湖中的景色。在考查名勝古蹟的時,解決了多年來人們懷疑的“東塔西影”問題。根據東塔的高度與塔湖之間的距離,用數學和光學的原理計算,如果在塔和湖之間無障礙物的情況下,塔湖距離500米,塔高20米,塔影投入湖中,構成“入射角”,湖中塔影的“線束”又向相反方向構成“反射角”,視點若在“反射角”內,即能見到塔影,“漢陽蕭寺塔,飛影入東湖”的詩句,現在看來確有可信之處,它記載了當時塔湖美麗的自然風景,代遊人讚美不絕。由於城市高層建築,“東塔西影”景色從未有過。東湖周圍空花磚圍牆原為清道光年間修建,解放後又進行了整修,疏通了湖底淤泥。圍牆附近東南城垣角上的三台閣,造型秀麗,畫棟雕梁,朱碧相輝,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的民族風格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飲馬池成為漢中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吸引著眾多國內外遊人。
石首
“繡林十景”之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鹿角頭村,傳說范蠡曾在此飲馬。
范蠡又名陶朱公,楚國人,早年經知心好友文種向越王推薦,任越國上將軍兼宰相之職。後來他輔佐越王勾踐打敗了吳王夫差,成為春秋末年的一介名士。勾踐稱霸後,范蠡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理勸說文種歸隱山林,文種卻不以為然(後來果然被吳王所殺)。於是范蠡便悄然離開朝廷,用船載著美人西施,泛遊五湖四海,來到此地,見這裡山秀水美,便歸隱於此峰,燒窯養馬,經商致富,富甲一方。因經常接濟鄉鄰而深受百姓敬仰,尊稱其為陶朱公,至今飲馬池等遺蹟依稀可辯,此地還建有范蠡廟、墓,是桃花山旅遊風景區景點之一。
蓮青山
蓮青山的”飲馬池“位於滕州市東北境,東西蓮青山之間,金代在此處關隘設有白馬關,白馬關北側山路東側,有一泓清泉,傳為”飲馬池“,又稱為”飲馬泉“。
泉水數千年不竭,至今清澈見底。
白馬關南側山路東,有一小山坳,稱為”攔馬溝“,傳亦與金兵攔截過關隘的敵方人馬有關。”白馬關和”飲馬池“為美麗青秀的蓮青山增添了一份無窮的魅力。
盂縣藏山
“飲馬池”,位於山西省盂縣藏山,相傳為程嬰趙武落難藏山時的飲馬之處,至今山泉汩汩,清澈見底,頗為奇異。
東湖
武漢東湖飲馬池為大東湖的一處歷史遺蹟,位於東湖聽濤景區的蔡家嘴。
湖北為古楚國之腹地,而武漢又位於湖北的中心。“楚水清若空”,東湖自古就與楚文化結緣。西周時期,楚王熊渠封其子熊紅為鄂王。鄂王在現東湖蔡家嘴用青石築池飲馬,曰“飲馬池”。他死後,便葬在東湖西北岸的鳳麟嘴。
嶽麓書院飲馬池
嶽麓書院頭門南邊有一口圓形池塘,那便是飲馬池。原池的最早鑿建年代大約在宋代,南宋幹道年間朱熹來嶽麓書院講學,前來聽講者不計其數,聽講之人所騎的馬匹,將池塘的水都喝光了,後人據此將之名為飲馬池。清乾隆年間,羅典任院長,進行書院園林建設,在飲馬池上築圓形尖頂草亭,以使水榭相映。又在池的周圍遍植垂柳。人可立於亭內觀之,那柳映於水中,水又映襯柳影,有柳使池生色,池使柳增輝之感。想那柳或動或靜、或煙或霧、或鵝黃如雪、或深綠如珠、或於雨中低語、或於月夜依依;又想那池塘似碧玉,似鏡似硯,不因嫩柳而生輕浮,也不因老柳而生厭棄,永遠清碧照人,相伴相依,其情景甚是使人感慨陶醉。故此,便有“柳塘煙曉”一景,這也是書院八景之一。有詩云:
靈和漫獨擅風流 曙景平添曲沼頭
朝露未晞青欲滴 青波漸暖碧初浮
不妨吟興偏因曉 那信詩情易感秋
試向林前聊徙倚 溶溶新綠盡消愁
詩中的“曙景”是指早晨的景色,“曲沼”指池塘,“未晞”指露珠未乾,“徙倚”是徘徊的意思。詩意清新,盡道了此景之妙。
池塘上的草亭原名西亭,嘉慶年間院長歐陽厚均重修,改西亭為風雩亭,現亭為1984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