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食性指動物吃食料的習性。根據攝食對象、攝食幅度和攝食方式等有各種稱呼,但其區別不一定很嚴密,常常被作為一般用詞來對待。又即使同一種動物也並不顯示一種食性,根據環境條件、生長發育階段以及其他原因,而食性發生變化一般還是常見的。以動物為食的叫肉食性(即食肉動物),以植物為食的叫植食性(即食植物動物),以動物和植物為食的叫雜食性。
植食性
食性分多樣性和單一性,所以有些動物容易瀕危,而導致生物鏈斷缺。
植食性是指動物吃植物的特性。動物吃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鏈的基礎,也是食物鏈的基礎環節,而食物鏈的其他環節都有賴於這一環節的存在,可見一切動物都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植物為食。食植動物的數量對植物的數量有顯著的影響,而後者反過來又限制著動物的數量,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這種相互關係已經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植物的生產量足夠養活所有動物,而被動物吃掉的往往只是植物生產量中“過剩”的那一部分。
動物吃植物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動物把整個植物吃掉,有的吃掉植物的大部分,有的動物因吃掉植物的要害部位而導致植物死亡,有的動物鑽進植物的葉內、果實和木質部取食,也有的是靠吸食植物的汁液和花蜜為食,但大部分的動物都只吃植物的非要害部分和營養器官,因此不會對植物造成重大損害,甚至完全不影響植物生長,所以植物界的進化和動物界的進化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消化系統
牙齒:1.長有寬寬的大板牙(易於切斷實物);2.後牙像石磨一樣寬、大、扁; 3.犬齒不發達,但切牙、磨牙、臼齒髮達 。不斷左右移動來碾碎食物。
胃:1.有著發達的多室的胃,也就是胃分成好幾個房間,用來存放消化到不同程度的食物;2.所食的食物中含大量的粗纖維,咀嚼作用是不太大的,要靠胃裡的大量菌群和各種消化酶來分解,所以胃中的條件是非常溫和的,如酸性不強,表面積大,管道長,方便儲存大量含能量少,難消化的纖維類食物。
腸(包括大腸和小腸):
1.腸非常長,盲腸發達(因為植物比較難消化);
2.食草性的食物中有大量的纖維素,纖維素吸收的場所多是大腸;
3.腸道是自身長度的10~20倍,腸道崎嶇不平,布滿突起和皺褶,好似一條山間小道,以便植物性食物在緩慢通過的同時得以被最大程度吸收。
形態特徵
草食動物腳,具蹄(奇數或偶數),便於奔跑和刨食植物根系,種子。
草食動物眼睛通常在頭的兩側,不能雙眼同時觀察非正前方的東西,這樣的好處是觀察面大,方便尋找食物及逃避天敵,如牛羊。
肉食性
肉食性是指主要吃肉類的動物的習性。肉食動物也可以吃腐肉或吸血。肉食性動物的牙齒:十分尖利,便與它撕咬食物。肉食性動物的爪:趾端長著能伸縮的利爪,便於它捕捉食物。它們以強有力的下巴,尖銳而突出的犬齒去撕裂肉塊。
肉食性動物是指以草食動物或其他肉食性動物為食的動物,可分為一級肉食性動物(二級消費者)、二級肉食性動物(三級消費者)。前者如瓢蟲、蜘蛛等以草食動物為食者;後者以前者為食,如狼、蛇、鷹、獅、虎、豹等以肉食動物為食者,其中獅、虎又稱大型肉食動物。
①二級消費者
二級消費者也稱為一級肉食性動物,是指以植食動物為食的肉食性動物。如池塘中某些以浮遊動物為食的魚類,草地上以食草動物為食的捕食性鳥、獸。
②三級消費者
三級消費者也稱為二級肉食性動物,是指以食肉動物為食的大型食肉動物或頂級肉食動物。如池塘中的黑魚、鱖魚等兇猛魚類,草地上的鷹、隼等猛禽。[2]
總的來說,肉食性動物泛指一切食肉的動物。食肉目在動物分類學上是哺乳綱中的一個目。食肉目包括260多種胎生的動物。除了為了適應環境而改變飲食習慣的大熊貓(有的野生大熊貓也是食肉動物),絕大部分都吃肉。貓科只吃肉,而熊科是雜食。
在物種的劃分上屬於主要以肉為食物的動物,比如老虎、獅子等帶爪的動物。
雜食性
雜食性也叫“泛食性”。動物以植物性和動物性食物為營養的習性。 在哺乳動物中的很多類別里都有不少雜食動物。一些生活在南方的熊,就是以素食為主的雜食動物,其食物主要是水果、植物根莖和其它植物材料,同時也吃一些腐肉、昆蟲、魚和小的哺乳動物等。另外北美浣熊,也以素食為主,其食物包括堅果、種子、水果、蛋類、昆蟲、蛙類和蝦類等。食肉類中的雜食動物還有豬獾,主要以植物根莖、果實、蚯蚓、昆蟲、魚、蛙和鼠等為食。在偶蹄目動物中也有雜食動物,例如野豬,主要依靠野果、青草、塊根、塊莖和小動物等維生。另外,靈長類動物中也有一些雜食動物,如狒狒,主要食物是水果、種子、真菌、植物根莖、昆蟲和小動物等,還有黑猩猩,其食物包括種子、堅果、花卉、樹葉、木髓、蜂蜜、昆蟲、蛋類和脊椎動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