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瓦岩

飛瓦岩位於南安市水頭鎮新營村熊山上。始建於元代,清光緒十七年(1891)寺僧圓瑞倡議重修,並增築上山石砌階道,歷1200餘級。寺側立有兩方記敘重修的石碑。

發展歷史

飛瓦岩位於南安市水頭鎮新營村熊山上。始建於元代,清光緒十七年(1891)寺僧圓瑞倡議重修,並增築上山石砌階道,歷1200餘級。寺側立有兩方記敘重修的石碑。

寺宇建造在海拔近400米的山上。據傳,元代一位和尚遊方到此,四處化緣建寺,但要把磚瓦木石搬運上山卻是難題。他張榜傳文,稱某日要在山上築壇作法,拜請各路神仙顯聖飛瓦,幫助搬運建築材料。是日四鄉五里民眾雲集山下,爭看高僧作法。和尚立在山頂高呼:“貧僧作法即刻開始,敬請諸位上山施主,同時為岩寺添磚加瓦,共造福祉。”眾多善男信女,爭先恐後,頓時把山下的建築材料全部搬上山去。和尚說:“諸位施主仍各路神仙也。”飛瓦岩由此得名。

主要景點

飛瓦岩 飛瓦岩

進入寺宇,是拜庭、天井、廂房,接著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面積約700平方米,殿中正面供奉釋迦、藥師、彌陀三世尊,附祀觀音菩薩和善才、龍女。兩廂分列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背景為觀音道場洛迦山,別具一格。殿前兩側有鐘鼓。

寺門壁間40幅輝綠岩石雕刻,人物花卉有的鏤空有的深鑿,栩栩如生,充分表現閩南石雕的精湛工藝。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兩根石雕龍柱,高3米餘,直徑近1米,龍首龍鬚怒張,線條簡潔、流暢、剛勁,堪稱龍柱石雕罕見精品。寺中所有石柱全部鐫刻楹聯,有“無柱不刻聯”之稱。

大雄寶殿榜書匾額為清末著名書法家林仲羽(右邊中字旁) 所書,遒勁有力。殿旁佛堂的壁間又有名士羅一峰手書的《醒世詩》20首120句,富有啟迪人生意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