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獅奪球

飛獅奪球

關於“飛獅奪球”的未來,楊淑學有自己的打算,想把這項藝術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 不過記者發現,楊淑學欽定的“接班人”對“飛獅奪球”興趣不大。 馮家莊的楊順田介紹,現在知道“飛獅奪球”的人越來越少。

概述

飛獅奪球”是日照市嵐山區高興鎮馮家莊村楊淑學老人的一門絕活,它的表演性質與提線木偶有相似之處,形式上卻與之有很大不同。上個世紀40年代,老人的父親從當時在此村行醫的江湖郎中手裡學得此藝。其父又將此藝傳與他手,之後,楊淑學老人又在細心研究揣摩的基礎上對道具、動作加以改進創新,終於形成今日之面目。
“飛獅奪球”所用道具並不複雜。一隊竹扎小獅豹,一個能開合的紅繡球,再輔以一個鋼管軋成的長6米,高3米的框架。如此而已。表演時,先在框架的6米橫桿上固定好5個小滑輪。表演者站在架下幾米遠處,雙手拽動繩索的5根或7根繩索,從而帶動繩索另一端的獅子及繡球上下左右舞動。表演出各樣格式令人眼花繚亂的奪球動作。最後,以雙獅同時咬住並拽開繡球,從中垂下早先藏於其中的喜慶內容的豎幅標語宣告表演結束。
目前,能完整表演此項雜耍的人僅老人自己。他曾先後於1997年、1986年及1992年三次進省演出。並榮獲1979年度全省文藝匯演一等獎。

媒體報導

自創“飛獅奪球”獨舞50年
大眾日照網 文/圖 記者 龐遠棟
“飛獅奪球”是嵐山區高興鎮馮家莊的楊淑學在“線獅”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在山東省乃至全國都是獨家 ,已成為日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塊瑰寶。今年6月11日是第六個中國文化遺產日,記者探訪後發現,本應成為港城名片的“飛獅奪球”多年來卻只有楊淑學獨舞,雖然很多人都覺得好看,但是都不願意接班,這項文化遺產也正面臨失傳。

跟隨父親耍“線獅”,自學成才

楊淑學介紹,“線獅”是他父親在1944年的時候,從一個游醫那裡學來的。“當時那個游醫在我們村租了一間房子賣藥,會耍‘線獅’,我父親是一個很喜歡玩的人,看著不錯,就慢慢跟著他學會了。”楊淑學介紹,後來父親就開始在周圍的村莊耍“線獅”。 
楊淑學今年已經68歲,還在高興鎮衛生院工作。16歲時他開始跟著父親在附近各村耍“線獅”演出,“那個時候我也好點文藝,經常跟著父親演出 ,沒有專門學,不過時間長了,我慢慢就會了。有時候也扮個小角色,或者登登台,空閒時間也就拉兩下。”之後楊淑學的技術不斷進步,逐漸可以單獨演出了。據楊淑學介紹,現在人們娛樂的方式越來越多,對“線獅”的興趣也逐漸減少。

創新改進“線獅”,獨創“飛獅奪球”

楊淑學從父親那裡學來的“線獅”是把兩隻小獅子用繩子掛在梁頭上,繩子的另一端在舞獅人手中,一隻手控制一隻小獅子,兩隻小獅子中間有一個繡球。“當時一隻小獅子也就50厘米長,一直都是上撲下跳的,技術比較簡單。”1979年楊淑學在臨沂排練節目,準備參加省里的一次文藝演出,“我就一直揣摩,能不能弄一個能打開的繡球,裡面掛上祝福類的條幅,最後讓兩隻獅子咬開。”經過多次試驗,楊淑學終於獲得了成功,將單純的“線獅”改進成了更有意思的“飛獅奪球”。
改進之後,楊淑學還更換了“獅子”,“現在的小獅子一隻長一米多,重4斤,對體力的要求很大,每次耍十分鐘左右,會出一身大汗。”據他介紹,改進後的“飛獅奪球”不但要求獅子要上躥下跳、翻跟頭,還要上下動繡球,讓獅子想咬而又咬不到。”
關於“飛獅奪球”的未來,楊淑學有自己的打算,想把這項藝術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知道。“如果能夠製作袖珍‘飛獅奪球’就好了,把它裝在一個小盒子裡,人們沒事的時候就能拿出來玩玩。”

接班人沒興趣,特技將失傳

楊淑學表示,他每次演出基本上都是全家出動,兒子、老伴負責敲鑼打鼓,他耍獅子。現在楊淑學對未來的接班人進行了安排,“讓我二兒子接我的班,然後傳給我的大孫子,這樣就可以保證近百年不失傳。” 
不過記者發現,楊淑學欽定的“接班人”對“飛獅奪球”興趣不大。楊淑學的二兒子楊家樂在村里做電腦刺繡生意,他表示,還有一家老小要養活,不會靠耍獅為生,“人們娛樂的途徑越來越多,這項藝術可走的路是越來越窄,逐漸就沒有了市場。”而楊淑學的大孫子對‘飛獅奪球’更是一點興趣都沒有。
馮家莊的楊順田介紹,現在知道“飛獅奪球”的人越來越少。雖然村民都知道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但都沒什麼學習的興趣。“要想留住這個老古董,必須有相關的保護政策才行。”
■連結
飛獅奪球
飛獅奪球就是將兩隻獅子用繩子懸在一個橫桿上,舞者一隻手控制一隻獅子,通過手中的線控制獅子做一些蹲 、翻、跳等動作。獅子的嘴巴中有一個鉤子,節目的最後會鉤住球,將繡球分開,同時裡面的條幅就會展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