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
風櫃鬥草為我區民間習用,治療急慢性肝炎的單驗方,具有清熱解毒、清肝瀉火之效,是治療急慢性肝炎、肺熱咳嗽、蛇頭疔、胃腸炎等疾病的珍稀名貴中草藥。療效確切,安全無毒付作用。
早在1989年福建省廈門地區就將其列入瀕危動植物名錄。然而,因為未列入大中專醫藥院校教程,所以許多人都還不知道風櫃鬥草的廬山真面目。
功能
《中藥大辭典》記載:其性涼、味酸、無毒;功用:清肺熱,去肝炎〔9〕;《實用中草藥》記載:其性平、味甘。功用:涼熱解毒、涼血利水,主治急性肝炎,肺熱咳嗽。據有關臨床使用報導:風櫃鬥草對急性肝炎(A肝、B肝急性期)療效最佳,對慢性肝炎及B肝病毒攜帶者有效。在福建省民間廣為使用,是一種極有價值的天然藥用植物和中草藥資源。
風櫃斗中含有游離苷類物質、黃酮類物質、酚類、鞣質類等物質,含量較高的多糖和較豐富的人體所必需的營養元素,這些成分有的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有的可誘生干擾素和抗病毒作用;有的可抗菌抗炎;有的可抗脂質過氧化、抗腫瘤、抗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而有的可抑制癌細胞和細胞毒素、保護肝臟等多種作用,這與風櫃鬥草的臨床藥效基本一致。
表1:風櫃鬥草的來源,別名、性味、功效與主治、習用地區比較表
學名 | 別 名 | 性味、功效、主治(以下簡稱治) | 地方志 | 套用 地區 | 常用量 |
楮 頭 紅 | (大號)風櫃鬥草 風櫃鬥草 耳環草 | 苦、微寒。清熱平肝、利濕解毒。主治肝炎、肺熱咳嗽、頭暈、耳鳴、目赤羞明、風濕痹痛, | 《中華本草》 (以下《 》省略) | 雲南、 四川、 貴州、 廣西、 廣東、 江西、 福建、 台灣 | 6-15g |
風櫃鬥草 耳環草 | 甘、淡、平,清熱解毒。治急性肝炎、肺熱咳嗽、蛇頭疔、無名腫毒。 | 福建藥物志 | |||
尼泊爾 肉穗草 | 搗爛敷患處治跌打損傷。 | 廣西藥物植物名錄 | |||
酸、涼,無毒、清肺熱、去肝火。 | 中藥大辭典 | ||||
甘、平,清熱解毒、涼血利水。主治急性肝炎、肺熱咳嗽。 | 實用中草藥 | ||||
酸、涼,無毒。清肺熱、去肝火。治風濕痹痛、耳鳴、耳聾及目霧羞明。 | 四川中藥志 | ||||
肉穗草 | 肉穗草 | 甘、澀、平。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治痢疾、泄瀉、吐血、咳嗽等症。 | 實用中草藥彩色圖集(第六冊)[3] | 廣西、 貴州、 四川、 雲南、 廣東、 江西、 福建、 台灣 | 15-30g |
小肉穗草 楮頭紅 (小號)風櫃鬥草 | 甘、澀、涼。清熱利濕、消腫解毒。治熱毒血痢、暑濕泄瀉、肺熱咳嗽、目赤腫痛、吐血、疔瘡腫毒、外傷紅腫、毒蛇咬傷。 | 中華本草(貴州中草藥名錄雲南植物志) | |||
家阿麻 | 甘、微酸、平,清熱利濕。治夏天腹瀉、紅痢。 | 貴州草藥 | |||
東方肉穗草、鳳鼓鬥草(閩南地區) | 甘、微苦、平。清熱解毒、清肝瀉火之效,治急性肝炎、蛇頭疔、肺熱咳嗽、無名腫毒。 | 福建藥物志 |
摘 要:風櫃鬥草治療急慢性肝炎,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然而,許多人對風櫃鬥草存在模糊認識。目的:搞清習用風櫃鬥草的常用品種。方法:通過套用地區調查,查閱文獻資料,請專家指導等,搞清習用風櫃鬥草的常用品種、學名、套用地區、鑑定、臨床套用等。
學名 | 別名 | 性味、功效、主治(以下簡稱治) | 地方志 | 套用地區 | 常用量 |
葉底紅 | 紅葉風櫃鬥草 | 微苦、甘、涼。養血調經。主治血虛萎黃、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帶下。 | 中華本草 | 浙江、福建、廣西、廣東、江西 | 15-30g |
野海棠、紅娘子、下面紅、 | 甘、酸、溫。益腎調經。治貧血、閉經、白帶、預防產後風、崩漏、食欲不振 | 福建藥物志 三明畲族民間醫藥 | |||
調經草、葉下紅 紅葉風櫃鬥草 | 甘、酸、溫。調經、活血、補血。治月經不調,虛損性經閉、貧血、帶下 | 浙江藥用植物志 |
區別
楮頭紅來源為野牡丹植物楮頭紅(sarcopyramis nepalensis Wall.的全草
直立草本,高10—30cm。莖四棱形,肉質,無毛。葉對生;葉柄長0.8—2.8cm,具狹翅;葉片膜質,廣卵形或卵形,長2—10cm,寬1—4.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微下延,邊緣具細鋸齒,葉面被疏糙伏毛,背面被微柔毛或幾無毛;基出脈3—5。聚傘花序,生於分枝頂端,有花1—3朵,基部具葉狀苞片2;花梗長2-6mm,四棱形,棱上有狹翅,裂片4,頂端平截,具有流蘇狀長緣毛膜質的盤;花瓣4,粉紅色,倒卵形,頂端平截,偏斜,另一側具小尖頭,長約7mm;雄蕊8,等長,花絲向下漸寬,花葯長為花絲的1/2,藥隔基部下延成極短的距或微突起,上彎;子房下位,4室,頂端具膜質冠,冠緣淺波狀,微4裂。蒴果杯形,具4棱,膜質冠伸出萼1倍,宿存萼及裂片與花時同。花期8—10月,果期9—12月。
附方:1、治肺熱咳嗽 楮頭紅15g,桑葉、冬青葉、竹凌霄、土百部各12g。水煎服。
2、治腎虛耳鳴、耳聾 楮頭紅15g,響鈴草、挖耳草、土黨參各12g,石菖蒲、伏苓各9g。燉豬耳朵服。
3、治目赤羞明 楮頭紅、光明草、草決明、野菊花各15g,蟬蛻9g,車前草12g。水煎服。
4、治風濕痹痛 楮頭紅30g,箭桿風、火麻風、糯米藤各15g,獨活、桂枝、淮通各12g。水煎服。(1—4方出自《萬縣中草藥》)
肉穗草的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肉穗草的全草
小草本,纖細,高5—12cm,具匍匐莖,無毛。葉片紙質,卵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急尖,基部鈍、圓形或近楔形,長1.2~3cm,寬0.8~2cm,邊緣具疏淺波狀齒,齒間具小尖頭,3~5基出脈,葉面被疏糙伏毛,基出脈微隆起,側脈不明顯,綠色或紫綠色。有時沿基出脈及側脈呈黃白色,背面通常無毛,有時沿側脈具極少的糙伏毛,通常呈紫紅色,極稀為綠色,基出脈與側脈隆起;葉柄長3~11mm,無毛具狹翅。聚傘花序,頂生,有花1~3朵,稀5朵,基部具2枚葉狀苞片,苞片通常為倒卵形,被毛,總梗長0.5~3(~4)cm,花梗長1~3cm,常四棱形,棱上具狹翅;花萼長約3mm,具四棱,棱上有狹翅,先端寬而成垂直的長方形裂片,裂片背部具刺狀尖頭,有時邊緣微羽狀分裂;花瓣紫紅色至紅色,寬卵形,略偏斜,長3~4mm,先端急尖;雄蕊內向,花葯黃色,近頂孔開裂,藥隔基部伸延成短矩,距上彎,長為藥室1/2左右;子房壇狀,先端具膜質,冠檐具波狀齒。蒴果通常白綠色,杯形,具四棱,膜質冠長出萼1倍;宿存萼與花時無異。花期5~7月,果期10~12月或翌年1月。
附方:1、治紅痢:家阿麻15g,煨水兌紅糖;2、治夏天腹瀉:家阿麻15—30g,小血藤9g,煨水或泡酒服(1-2方出自《貴州草藥》)
葉底紅的來源為野牡丹科植物葉底紅Phyllagathis fordii(Hance)C.Chen[Bredia fordii(hance)Diels;Otanthera fordii Hance] 的全草。
小灌木、半灌木或近草本,高可達1m。莖幼時四棱形,不分枝或極少分枝,莖上部與葉柄、花序、花梗及花萼均密被柔毛及長腺毛。葉對生;葉柄長2.5~5cm;葉片堅紙質,心形、橢圓狀心形至卵狀心形,長4.5~13.5cm,寬3~10cm,先端短漸尖或鈍急尖,基部圓形至心形,邊緣具細重齒牙及緣毛和短柔毛,兩面被疏長柔毛和柔毛,下面通常帶紫紅色,基出脈7~9。傘形花序、聚傘花序或圓錐花序頂生;花梗長0.8~2cm;花4數,花萼鍾狀漏斗形,管長5~7mm,裂片線狀披針形至狹三角形,長4~5mm;花瓣紫色或紫紅色,卵形至廣卵形,先端漸尖,微偏斜,僅外面上部及邊緣被微柔毛,長10~14mm,寬6~8mm;雄蕊8,等長,長1.6~1.8cm,花葯披針形,通常作近90°的膝曲,藥隔膨大,下延,前後連成盤狀;子房下位,卵形,先端具膜質冠。蒴果杯形,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先端平截,冠以宿存萼片,被刺毛,毛基部略膨大,長6~10mm,直徑8~12mm。花期6~8月,果期8~10月。
附方:1、治貧血 野海棠30g,朝天罐15g,雞或瘦豬肉120g。水燉服。(《福建藥物志》)
2、治病後虛損,月經不調(野海棠)全草60g,酒水各半,煎服;或配梵天花、菜頭腎、牛膝、朝天罐各9~15g,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閉經,白帶 野海棠30g,梵天花根、柳葉牛膝根各15g,水煎服。或野海棠30g,雞蛋2個,同煮,飯前煎湯吃蛋。(《福建藥物志》)
2、習用風櫃鬥草的藥材鑑別
2.1 楮頭紅的性狀鑑別:
全草多乾燥皺縮,長約15cm。莖四棱形,直徑1~2mm,無毛,表皮紅色或棕色,偶有白色班點。葉對生,多皺縮破碎,黃色或黃綠色,橢圓形或狹卵形,長2.0~6.1cm,寬1.0~3.3cm,基部淺心形,邊緣有細齒及緣毛。聚傘花序頂生,花紫色,直徑約1.5cm;萼筒杯狀,4裂片。氣微,味酸。
2.2 肉穗草的性狀鑑別:本品為團捆狀,長5~10cm。展開的單個植珠,莖纖細,無毛;葉皺曲,或破碎,平展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1~1.5(~3cm),寬6~15m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疏淺波狀鋸齒,葉面綠紫色,有疏糙毛,背面紫紅色,無毛;具長葉柄。莖頂部具1~3(~5)花的聚傘花序,花紅色或淺黃白色,花萼筒四棱形,具狹翅,頂端4裂,花瓣4,闊卵形,雄蕊8,等大,藥隔基部有短距。蒴果杯形,具4棱。氣微。以帶根全草為佳。
2.3 葉底紅的性狀鑑別:直立亞灌木狀草本。莖上部、葉炳、葉脈、花序、花梗及花萼均密被紫褐色短柔毛及長腺毛。葉對生,橢圓形、卵狀心形或橢圓狀心形,邊緣有細鋸齒及緣毛;葉背紫紅色,兩面被毛。傘形花序頂生,花紫紅色或紫色。蒴果杯狀。
3、藥用植物楮頭紅化學成分初步分析及藥理探討
楮頭紅化學成分通過化學成分系統預試和紙層析法試驗結果表明。楮頭紅中主要活性化學成分有多糖、游離苷類物質、黃酮類物質,皂苷、有機酸、酚類,鞣質等物質。
試驗表明,楮頭紅中含有游離苷類物質、黃酮類物質、酚類、鞣質類等物質,含量較高的多糖和較豐富的人體所必需的營養元素,這些成分有的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有的可誘生干擾素和抗病毒作用;有的可抗菌抗炎;有的可抗脂質過氧化、抗腫瘤、抗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而有的可抵制癌細胞和細胞毒素、保護肝臟等多種作用,這與楮頭紅的臨床藥效基本一致。
但是要掌握楮頭紅的臨床用藥機制以及藥效與各類物質結構之間的關係,有待於進一步對楮頭紅的各化學成分進行分離、分子結構鑑定和臨床藥理試驗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