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久居潮濕之地、嚴寒凍傷、貪涼露宿、睡臥當風、暴雨澆淋、水中作業或汗出如水等,外邪注於肌腠經絡,滯留關節筋骨,導致氣血痹阻而發為風寒濕痹。
病機
風寒之邪滯留筋脈、關節、肌肉,經脈閉阻,不通則痛。
辨證要點
寒為陰邪,主收引凝滯,風性清揚上行而數變,故風寒之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關節,而致氣血運行不暢,可見肢體關節冷痛,屈伸不利,痛無定處;寒為陰邪,陰勝則寒,故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遇寒則血脈更加不暢,故痛更劇,遇熱則氣血暢,故痛減;舌質淡紅,苔白,脈弦緩或弦緊為寒邪之象,脈浮為風邪外感之象。
臨床表現
肢體關節冷痛,遊走不定,遇寒則痛劇,遇熱則痛減,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關節屈伸不利,惡風畏寒,舌質淡紅或舌苔薄白,脈弦緩或弦緊,或浮。
治法
祛風散寒,溫經通脈。
常用方劑
防風湯加減。
常用中藥
防風、麻黃、肉桂、當歸、秦艽、葛根、茯苓、生薑、大棗、甘草。
常用腧穴
膈俞、血海、阿是穴、局部穴位。
針灸療法
針灸並用,瀉法。
預防調護
本病發生多與氣候和生活環境有關,平素應注意防風、防寒、防潮,避居潮濕之地。平時應注意生活調攝,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質,有助於提高機體對病邪的抵禦能力。
痹症初發,應積極治療,防止病邪傳變。病邪入髒,病情較重者應臥床休息。行走不便者,應防止跌仆,以免發生骨折。長期臥床者,既要保持患者的肢體功能,有利於關節功能的恢復,還要經常變換體位,防止褥瘡的產生。久病患者,往往情緒低落,容易產生焦慮的心理和消化機能低下,因此保持病人的樂觀心境和攝入富有營養,易於消化的飲食,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轉歸預後
痹證日久,容易出現以下三種病理變化,一是風寒濕痹日久不愈,氣血運行不暢日甚,痰濁瘀血阻痹經絡,出現皮膚瘀斑、關節周圍結節,關節腫大畸形、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正氣耗傷,呈現不同程度的氣血虧損或肝腎不足證候;三是痹症日久不愈,病邪由經絡累及臟腑,出現臟腑痹的證候。
本病預後與感邪的輕重、患者體質的強弱、治療是否及時以及病後頤養等因素密切相關。一般來說,痹證初發,正氣尚未大虛,病邪輕淺,採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多可痊癒。若雖初發而感邪深重,或痹證反覆發作,或失治、誤治等,往往可使病邪深入,由肌膚而漸至筋骨脈絡,甚至損及臟腑,病情纏綿難愈,預後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