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作用
疏風清熱。
定位
位於面部,眉毛外端與眼外眥角連線的中點,膽經瞳子髎穴與三焦經絲竹空穴之間,左右計2穴。
解剖
穴下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眶骨膜(額骨)。皮膚有三叉神經的額神經分支分布,亦與上頜神經的耳顳神經相交通。眼輪匝肌由面神經的顳支支配。
主治
時邪溫病,傷寒,頭痛,眩暈,眼疾等。
操作
平刺,針尖向太陽穴,或上下透刺,深0.3-0.5寸,局部酸脹痛感,留針10分鐘左右,宜三棱針放血;禁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眼瞼痙攣,麥粒腫,結膜炎,頭痛,面神經麻痹,牙痛,三叉神經痛,紅眼病,眩暈等。
配伍
配眉沖治傷寒頭痛等。
附註
經穴別名,即腦空穴,屬足少陽經,出《針灸甲乙經》。
相關論述
《備急千金要方》:“顳顬穴,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是。針灸之,治四時寒暑所苦,疸氣溫病等。”
《世醫得效方》:“傷寒……灸兩顳顬穴,在耳前動處。”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顳顬,奇穴。……針一至三分。主治時邪溫病;亦治頭痛、眩暈、顏面神經麻痹及眼科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