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倒詩

顛倒詩,也稱倒字詩、翻韻詩,是指詩人為求押韻,或因諷刺譏嘲的需要,而故意將某些雙音詞前後顛倒入詩。

概述

顛倒詩,也稱倒字詩、翻韻詩,是指詩人為求押韻,或因諷刺譏嘲的需要,而故意將某些雙音詞前後顛倒入詩。古代的顛倒詩多為嚴肅之作,但後世文人認為顛倒一法意趣盎然,就用於諷刺,寓幽默於其中了。

來源背景

唐代黎映的朋友崔某因得罪皇帝的近侍,被貶到漳州,遠離家鄉。黎映就寫了一首顛倒詩:“慣向溪邊折柳楊,因循行客到州漳。無端忤觸王衙押,不得今朝看飲鄉。”詩中各句末尾二字,是“楊柳”“漳州”“押衙”“鄉飲”的倒置,全詩表達了對朋友不幸命運的同情和思念。

相傳宋代時有一人中了解元,實際上半通不通。一次此人讀書時見書中有“蔡中郎”一詞,大罵古人粗心大意,連“郎中”都不懂。其實“蔡中郎”指的是漢代的蔡邕,在漢靈帝時做中郎將,而“郎中”是舊時對醫生的別稱。有好事者作詩嘲之:“改行當郎中,大門掛牌招。如何作元解,歸去學潛陶。”詩中有意顛倒了“中郎”“招牌”“解元”“陶潛”四個詞語。

明代宗景泰年間,蘇州有一通判(官職名),將墳墓前的石人翁仲稱為“仲翁”,成為一時笑柄。當時有人作顛倒詩:“翁仲來將作仲翁,皆因書讀少夫工。馬金堂玉如何入?只好州蘇作判通。”詩中有意顛倒“將來”“翁仲”“讀書”“工夫”“金馬”“玉堂”“蘇州”“通判”八個詞語,給了不學無術者以深刻的諷刺。

明英宗一次出外打獵,群臣賦詩祝賀。某祭酒(古代最高學府國子監的主管官員)寫的詩將“雕弓”誤作“弓雕”,鬧出笑話。一位監生作顛倒詩:“雕弓難以作弓雕,似此詩才欠致標。若使是人為酒祭,算來端的負廷朝。”詩中有意顛倒了“雕弓”“標緻”“祭酒”“朝廷”四個詞語,對這位官員進行了嘲諷。

宋朝莫子山,某日到山上遊玩,見一寺廟,不禁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一首唐人絕句:

終日昏昏醉夢間,

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又得浮生半日閒。

隨後,他進入寺內與和尚交談,發現那和尚談吐庸俗,於是他在寺壁山題詩一首

又得浮生半日閒,

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

終日昏昏醉夢間。

只顛倒一下詩句的次序,意境改變,妙趣橫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