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釋義
【 名詞】
形聲字。從頁,彥(yan)聲。從頁(xie),與頭有關。本義:印堂
1.印堂,兩眉之間〖the top of the nose bridge connecting the eye-brows〗
“顏,眉目之間也。”--《說文》。段玉裁註:“各本作眉目之間,淺人妄增字耳,今正。眉與眉之間不名顏。……顏為眉間,醫經所謂闕,道書所謂上丹田,相書所謂中正印堂也。”
2.額頭〖front〗
“心熱病者顏先赤。”——《素問·刺熱論》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班固《漢書》
又如:顏角(額角);顏題(古代頭巾覆額面部分)
3.面容,臉色〖face; countenance〗
“顏色憔悴。”——《楚辭·漁父》
“解顏而笑。”——《列子·黃帝》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詩·鄭風》
又如:顏狀(容顏狀貌);顏厚(面有慚色,難為情)
湯斌亦受學夏峰,然覥顏仕虜,官至一品,貽儒學之羞。——劉師培《清儒得失論》
4.容貌〖appearance〗
“灼灼美顏色。”——陸機《擬青青河畔草》
體面,容譽〖dignity;prestige〗。如:顏汗(汗顏。慚愧的形像化說法);顏采(臉面上有光采);顏甲(指人臉皮厚如鐵甲,不知羞恥);顏厚(臉皮厚,不知羞恥)
5.彩色〖color〗。
如:顏澤(顏色光澤)
6.前端,前頭〖first〗。
如:顏行(先鋒,在行伍的第一線)
7.門框上的匾額
“帝榜其顏以寵之。”——《新唐書·馬燧傳》
6.姓 當姓講
部分地區讀音有異,顏字後人為區分同“言、嚴、閆、閻”等姓氏而作變音Yan4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五奸切《集韻》《韻會》《正韻》牛奸切,眼平聲。《說文》眉目之閒也。《詩·鄘風》子之淸揚,揚且之顏也。《毛傳》顏,額角豐滿也。《左傳·僖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黃帝素問》心熱者,顏先赤。《揚子·方言》頟、顏,顙也。汝潁淮泗之閒謂之顏。
又幘顏。《輿服雜事》漢桓帝延熹中,京師作幘,皆顏短耳長,以為服妖。
又那顏。外國語,猶華言大人。
又商顏,山名。《前漢·溝洫志》引洛水至商顏下。《注》商山之顏,猶山額也。
又孱顏,山高貌。《歐陽修詩》空碧更孱顏。
又姓。《姓苑》出琅邪。魯伯禽支庶,食采顏邑,因氏。
又邾武公字顏,公羊稱顏公,後遂為氏。
又古通眞韻,音銀。《蘇軾·祭韓忠獻文》勿心大匠,笑彼汗顏。援手拯溺,期我於仁。
相關詞語
顏料
yanliao
〖colour; dyestuff; pigment〗一種合成的或自然的無機或有機物質,
顏料是一種具有塗裝作用的有色物質,它不溶於水、油、樹脂等介質中,通常是以分散狀態套用在油墨、塑膠、橡膠、陶瓷、造紙等工業中,使這些製品呈現顏色。它具有遮蓋力、著色力,對光相對穩定,常用於配製塗料、油墨以及著色塑膠和橡膠,因此又可稱為著色劑。
顏面
yanmian
〖facialexpression;countenance;face〗∶面部;臉色。
顏面擦傷
〖prestige;face〗∶名譽;體面;面子。
顏面掃地 厚顏無恥。
顏色
yanse
〖colour〗∶色彩。光的各種現象(例如紅色、棕色、桃紅色、灰色、綠色、藍色和白色等),或使人們得以區分在大小、形狀或結構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體的視覺或知覺現象。
〖countenance;facialexpression〗∶指顯示給人看的利害的臉色。
顏色不少變。--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pigment;dyestuff〗〖口〗∶指顏料或染料。
〖tincture〗∶為顏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澤。
他的衣服上滿都是那種顏色的染料。
汗顏
強顏
顏體
yantǐ
〖YanZhenqingstyle,acalligrapherinTangDynasty〗特指唐代 顏真卿所寫的字型,渾厚挺拔,開闊雄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