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藍吻犁頭鰩

顆粒藍吻犁頭鰩

體盤長度大於寬度,約為全體長之1/3倍。 眼眶以前之吻長為兩噴水孔間隔之4倍,口前吻長為口寬之3.11倍。 吻長為眼徑之7.25至9倍,兩噴水孔間隔為眼徑家噴水孔徑之1.91倍。

基本信息

學名Glaucostegus granulatus

命名者(居維葉,1829)
中文名 顆粒藍吻犁頭鰩
科中文名 琵琶鱝科

形態特徵

以前所記載之Rhinobatos granulatus Cuvier, 1829為本種之同種異名。體盤長度大於寬度,約為全體長之1/3倍。尾部約為體長之一半,吻端至口較體長之1/5為長,吻長而尖,邊緣平直。眼小,頭長(至第五鰓裂)為其8.75至12.8倍。眼眶以前之吻長為兩噴水孔間隔之4倍,口前吻長為口寬之3.11倍。吻背突起棱狹窄,全長之大部分均彼此接近,向後端略為分岐。吻長為眼徑之7.25至9倍,兩噴水孔間隔為眼徑家噴水孔徑之1.91倍。噴水孔具兩褶,外褶薄弱,內褶發育不全或缺如,鼻孔中等長,斜位,口寬為其1.78倍,鼻孔長度較兩鼻孔間隔略長(1.07倍);前鼻瓣極少內向發展。口近於平直。第一背鰭高度為基底長度之兩倍,起點在腹鰭之後一腹鰭基底長處,其與腹鰭基底之距離略較兩背鰭間隔為長(2.07倍);兩背鰭間隔為第一背鰭基底長度之1.71倍。背部、肩胛區域、頭頂及吻背突起棱等,均有大型齒狀突起,體背部中央線、眼前與噴水孔上方、吻部突起棱之兩側及兩肩部等,均有一列基底寬闊而側扁且逆鉤之瘤狀突起。體銹褐色,吻軟骨之兩側及腹面均白色。

棲身生態

食甲殼類動物及魚類,棲息於近海砂質底層。

地理分布

中國、東非、菲律賓、東印度、日本、印度西部、錫蘭及紅海。

漁業利用

肉質不佳,經濟價值低,但有時會被製成魚乾製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