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耕織圖景區

頤和園耕織圖景區

頤和園耕織圖景區位於頤和園西北部,是一座占地25公頃的大型博物館式園林景區。頤和園耕織圖是由耕織圖(包括延賞齋、織染局、蠶神廟、耕織圖石碑)、水村居,以及水鄉田園式的環境組成,曾是清漪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始建於1750年,是世界文化遺產,是清代皇家園林中保存最完成的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園。頤和園耕織圖景區環境整治及恢復是以保持頤和園皇家園林總體風格為前提,使頤和園的文化內涵更加完整。該項目獲2004年度優秀勘查設計一等獎。 頤和園耕織圖景區始建於清王朝鼎盛的乾隆時期,當時乾隆皇帝特意將宮廷內務府織染局遷到園內,是體現中國傳統“男耕女織”思想的一處獨具匠心的絕妙佳景。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了當時的“三山五園”,耕織圖景區也一同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致使景區內建築無存,只留下一塊乾隆皇帝御筆親題的“耕織圖”石碑。1886年,慈禧以恢復昆明湖水操的名義,動用當時的海軍經費,在耕織圖景區的廢墟上興建了水操學堂,使此處又成為了專門培養滿族海軍人才的高等學府。 2004年,頤和園耕織圖景區重修復建,此次重修復建後全面開放的景區,是由耕織圖地域上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築組成的,一部分是體現乾隆盛世時期皇家耕織文化的園林式建築,包括延賞齋、蠶神廟、耕織圖石刻長廊等;一部分則是復原後的水師學堂。

歷史溯源

耕織圖空間分布圖 耕織圖空間分布圖

頤和園耕織圖景區始建於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是清漪園時期以河湖、稻田、蠶桑等自然景觀為主,具有濃鬱江南水鄉情趣的景區。它是中國古代重視農桑思想的園林式表現,主要有澄鮮堂、玉河齋、延賞齋、蠶神廟、水村居等建築。1860年,清漪園遭到英法聯軍的野蠻焚掠,僅存一塊乾隆皇帝御筆欽題“耕織圖”石碑;1886年,慈禧在重修頤和園時,以辦海軍為名,在當年耕織圖景區的廢墟上興建了昆明湖水操學堂,不過只存在了短短的九年,水操學堂便在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屈辱中退出了歷史舞台,空留下兩組院落令人唏噓憑弔;

1911年至解放前,耕織圖產權與用途歷經了數次變更,直至復建。

1998年底,頤和園耕織圖景區開始復建,復建後的耕織圖景區,占地面積25公頃,核心景區4公頃,水面8公頃。

耕織圖碑 耕織圖碑

復建的耕織圖景區,在保留歷史遺留的水操學堂建築的基礎上,復建了延賞齋、蠶神廟等部分原清漪園時期耕織圖的主體建築。延賞齋東西兩側共有13間遊廊,廊中將依照當年陳設,展陳48塊描繪農耕場面的仿製石碑;蠶神廟為三開間帶抱廈的建築。景區中尚有玉河齋、澄鮮堂等建築。為尊重歷史史實,頤和園還保留了部分水操學堂建築,並對景區內的綠化與水系進行了合理調整,再現了歷史景觀原貌:桑柳夾岸,煙波浩淼;亭台樓榭,處處通幽。復建後的水操學堂內陳展了各種耕織文化和耕織圖的史料,人們可以通過大量的歷史實物和先進的展覽手段來體味耕織圖景區曾經的輝煌和百年來清朝由盛到衰的歷史。

建造背景

頤和園耕織圖景區風景 頤和園耕織圖景區風景

清代乾隆皇帝為了表示他對農業的極端關切和重視,遂令在頤和園的一角按水鄉農家風格建造在當時看來有點另類的景觀,並題名“耕織圖”,並建造了織房、染房、蠶房,同時種了桑樹。修建極富江南風情的水村居。這和頤和園的整個建築似乎不太一致,但因位置偏僻,倒是給人田野氣息。乾隆命人把元代畫家程棨所繪的耕作圖與蠶織圖48幅,用雙鉤法陰刻上石,加上他自己的題識,鑲嵌於玉河齋的遊廊上,勉勵人們勤耕細織,發展農業生產,爭取好的收成。他還親制五首題贊耕織圖風景的詩歌,並加上手書“耕織圖”三字,陰刻於崑崙石形制、下承海水江崖紋石座的石碑,立於玉河畔。為了使這一酷似江南風韻的水墨丹青,成為清漪園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乾隆皇帝命內務府將位於地安門附近的織染局全部遷移到玉帶橋西北與稻田毗鄰的地方,將“男耕”與“女織”珠聯璧合,融為一體,清宮內務府織染局是專門任職宮廷所用絲織布匹的生產機構.其織出的布頭上均繡有“織染局”三個字,當織染局遷到耕織圖後,生產的織品就全部用“耕織圖”取而代之。乾隆命圓明園的十三家蠶戶遷移到耕織圖。四周環植了大量桑樹,蠶沙交錯,心裁聲聲,使得“耕織圖”的名稱額外更加名不虛傳.耕織圖取代了織染局後,成為了一所名不虛傳的織染作坊。

景區建築

耕織圖水映蘭香 耕織圖水映蘭香

耕織圖的建築,從南到北由澄鮮堂、玉河齋、延賞齋、蠶神廟、織染局及水村居組成。地域開闊,建築風格相對比較樸素。它在園中據西北方,正與昆明湖東南岸的銅牛遙相呼應,寓意“牛郎織女”隔湖相望。1755年(乾隆二十年)高宗《耕織圖》 詩:“玉帶橋西耕織圖,織雲耕雨學東吳。水天氣象略加彼,衣食根源每勤吾。稻正分秧蠶吐絲,耕忙亦復織忙時。漢家歌笑昆明上,牛女徒成點景為。”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三山五園”時,耕織圖景區也被毀滅,夷為廢墟。慈禧重修頤和園時,卻不去恢復耕織圖舊觀,而是在耕織圖廢墟上修了一個水操內外學堂,要在這裡培養中國海軍。刻有乾隆詩篇的耕織圖石碑,則遺棄在學堂圍牆之外。但水操學堂好景不長,九年後即退出歷史舞台。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處已是一片蕭瑟景象,曾經做過工廠、學校等。2004年才重新整修,耕織圖區又重現於頤和園中。

重建的耕織圖景區,修復了水操學堂,原耕織圖中的延賞齋、玉河齋、澄鮮堂等也翻修一新,亭台樓榭,別有趣味。堂前水域遍栽荷花,平添了一份美麗。恢復的耕織圖石刻,已完整陳列於遊廊的牆壁之上,可見耕種和織布的各個過程。重建的蠶神廟門前綠地上栽種了各種花卉,而重修的水村居,已闢為茶室,供人們勞累時落座品茶,裡邊還保留了磨麵用磨,打水的轆轤和水井。在恢復後的水操學堂里,幾進院落規模雖不大,卻還包括了一個小花園,寬大的房間內陳列著關於耕織圖景區歷史風貌與變遷的各種展品,院子中還陳列了當時操練用的輪船,可以參觀回味,領略這塊土地滄桑巨變所蘊涵的酸甜苦辣。

相關文化

耕織圖刻石

耕識圖石刻 耕識圖石刻

景區內的耕織圖刻石,刻於1769年(清乾隆三十四年)。石刻據元程摹樓《耕織圖》刻石,共45圖,其中耕21圖,織24圖。各圖右方署畫目及篆書五言律詩一首,旁附正楷小字釋文,刻石構圖簡明,刻工剛勁。原石原存圓明園多稼軒貴識山堂,英法聯軍入侵時被毀壞一部分,後徐世昌據為己有。徐世昌籍沒後曾流失在京郊農家砌作豬圈,20世紀60年代初歸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後僅存刻石二十三塊,其中二塊已全磨泐,二塊陳列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列室。《耕織圖》展示了南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概況,同時也揭示了地主殘酷剝削農民的情景等。

耕織圖《御製詩》

耕織圖御製詩 耕織圖御製詩

乾隆御製詩中對耕織圖景區的描寫不乏其多:《題耕織圖》中“堤界湖過桑薴橋,水村迎面趣清超。潤含植稻連農舍,響訝繅絲答客橈。柳岸風前朝爽度,石磯雨後漲痕消。分明一段江南景,安福艫中引興遙。”《題延賞齋》中“濕岸生春芷,新波下野鳧。”《水村居》中的“沙岸維蘭舫,水村叩竹扉。徑多紅花護,屋有綠楊圍。驅馬稻秧布,育蠶桑葉肥。非關間綴景,藉可驗民依。”從乾隆的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清漪園時期的耕織圖廣植桑樹,稻田星羅棋布,桃紅柳綠,夏仲林蔭,荷花等各種水生植物引來水鳥嬉戲,一派男耕女織、忙裡偷閒的和諧景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