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軍人才簡介
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抓緊培養造就一批國際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國際級科學大師和科技領軍人物。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實施,必將為加緊推進人才戰略工程、加快實現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古往今來的科技創新實踐表明,創新型人才特別是科技領軍人物,往往是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技術的發明者、新學科的創建者,是科技新突破、發展新途徑的引領者和開拓者,是一個國家、一支軍隊、一個行業最大的財富。關於這一點,只要我們聯繫實際想一想,就不難理解。
領軍人物往往能創造高效益
科技領軍人物總能站在時代發展和變革的最前沿,具有很強的預見和創新能力。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儘管英、法等國也擁有大量的坦克,但機械化首先在德國完成,就是因為英、法等國缺乏像古德里安、隆美爾、曼施特因這樣的軍事帥才。在我國,如果沒有錢學森、任新民等一批著名的火箭專家,我們的飛彈、運載火箭和航天技術不可能取得迅速的發展;如果沒有錢三強、王淦昌、鄧稼先等一批顯赫的核科學家,我們也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就一躍成為世界核大國。
領軍人物往往能帶出新名人
常言道:名師出高徒。一個單位因名師而更容易形成師承效應場,在這個“場”里,學生耳濡目染,接受調教,人才成長自然就快,人才數量自然就多。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費米,帶出了著名的華人科學家楊振寧、吳建雄;英國卡文迪實驗室教授湯姆生和盧瑟夫,就先後培養出1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英國著名化學家戴維和他的弟子法拉弟,後者通過不懈研究,成為電磁場的第一發現者。還有,我國國防科技大學“銀河”計算機研製組,先後培養了4名院士和一大批一流的計算機人才。
領軍人物往往能產生強引力
“良禽擇木而棲,名士擇賢而倚”。一個單位、一支部隊有了領軍人物、有了知名度,便能產生巨大的向心力、吸引力。被世人譽為“飛彈之父”的奧本海默,在以往的科學研究中成績平平,但他通過運作各種關係,最終躋身到愛迪生的實驗室,並參加了“曼哈頓工程”,不僅使他在電離法分離鈾同位素的研究上獲得了巨大成功,而且也使其組織才能和創造力得到了充分發揮。不少單位的條件、環境差不多,有的能招引人才,留得住人才,有的則不行,名人效應不能不說是一個主要原因。
領軍人物,作為高素質人才群體的“精英”,不是“吹”出來的,而是通過選拔培養並在實踐中“乾”出來的。胡錦濤總書記曾指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要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求作為基準,遵循創新型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用事業凝聚人才,用實踐造就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不斷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努力形成江山代有人才出的生動局面。”胡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既是向全黨全軍發出的戰略號召,也對我們加緊推進人才戰略工程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時代呼喚名人,事業造就名人。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想,把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舉措,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就一定能開創出人才輩出、名人輩出的新局面。
聞鼙鼓而思良將。迎接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挑戰,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崇高使命,呼喚我軍擁有叱吒風雲、指揮若定的劉伯承、粟裕這樣傑出的軍事家,也呼喚我軍擁有錢學森、朱光亞這樣的大師和巨匠。
完善領軍人才條件
第一,完善領軍人才成長的政策法規。我們認為政策法制環境對科技領軍人才的成長影響很大。
第二,創造領軍人才成長的重大機遇。重大機遇對領軍人才成長有著特殊的作用。這裡包括兩層意思,首先是要有機遇,其次是會抓機遇。
第三,領軍人才成長需要政府扶持。每一個領軍人才的成功都離不開政府(社會)的扶持及支持。這些扶持包括:直接得到政府的資助,受益於重大改革或政策出台,名人恩師的提攜幫助,媒體的熱心推動,等等。
第四,領軍人才成長關鍵要有自身超強素質。他們特別要求具備以下綜合素質:一是專家水平與統領素質的複合;二是超強的科技創新能力與堅忍不拔進取精神的結合;三是風險意識、求真務實、嚴謹負責精神,這是科技領軍人才鮮明的素質特徵。
完善科技領軍人才模式
第一,實踐拼搏模式。這一模式體現了領軍人才成長過程激烈的競爭性,他們往往是“賽馬”機制中產生的。
第二,組織培養模式。這一模式凸現了組織對領軍人才成長的傾斜政策。他們都是通過組織長期培養考察、跟蹤選拔並輔以競爭手段而成為領軍人才的。
第三,師承效應模式。這種模式在科學研究領域比較常見。師承效應模式產生的科學家,往往反映一個學科以至數個學科的發展歷程。
第四,項目載體模式。這種模式是新形勢下項目團隊運營中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的結果。一個項目推進的過程,也就是領軍人才成長和作為的過程。
第五,群體集散模式。這一模式需要有一個有名望的科研中心作支撐,一代又一代的領軍人才出入其間,形成一個集聚、擴散、再集聚的良性循環。
培養領軍人才
創新體制機制
基礎研究是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源泉,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居於重要地位。李學勇在書面發言中指出,隨著我國基礎研究事業快速發展,目前大批基礎研究成果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基礎研究實力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尤其是基礎研究高層次人才匱乏。李學勇表示,科技部今後將按照今年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具有研究潛質的青年人才脫穎而出,造就一批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科學大師,為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要把一個國家的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搞上去的話,高質量的學術刊物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科技部副部長曹健林表示,《前沿科學》雜誌通過突破原有體系、原有結構的框架,嘗試為一些真正有創新思想,並且可能不被權威所接受的人才提供一個發表園地,從而更廣泛地引起科學界、技術界同行們的關注。這種方式有利於我國基礎研究事業的發展,有利於領軍人才嶄露頭角。
基礎教育作支撐
“目前教育部有許多高端人才計畫,清華也有很多尖子生班的計畫。這些人才計畫是很有用的,但創新人才,包括領軍人才的培養不能只著眼於走尖子班之路,而是需要從整體教育理念的變革和創新文化的建設上尋找出路,需要海量的基礎教育作為基礎。”作為一名數十年耕耘在高校的老教育人,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原校黨委副書記胡顯章一語道出了培養領軍人才的根基所在。“如果沒有海量的基礎,就很難選拔出人才;如果沒有海量的基礎,就很難形成文化環境;如果沒有這種文化環境,創新人才會活得很艱難,創新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認為,基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人的基本素質和為拔尖人才的脫穎而出鋪路和助力,這兩方面對於培養創新人才和形成創新人才成長的社會環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礎教育必須是以科學研究和實證研究為基礎的教育,不能光靠教育界,希望能有更多科學家加入到這個教育改革中。”韋鈺說。
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鄧勇對此表示認同。他說,最近十年來,我國人才培養教育的政策、機制、觀念都越來越穩定。如果有海量的基礎教育作支撐,今後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會有更廣闊的前景。“也許再有10年或者20年,我們就能告慰錢老留下的‘人才之問’。”鄧勇說。
專業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大家說錢學森是力學專家嗎?是控制專家嗎?其實更全面的表述是,他是系統專家。”從自身的科研經歷出發,美國總統青年科學獎獲得者、南加州大學終身教授、“千人計畫”學者盧志揚表達了自己對領軍人才的理解。他說,領軍人才重點不在於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思維方式,專業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結合才能成就領軍人才。“自然科學教你如何把事情做對,而人文科學卻能夠教會你哪些是對的事。我們現在太缺有自然科學基礎又有人文素養的人才來引領自主創新了。”“我們的領軍人才如果僅僅是某一學科領域的專家,恐怕還不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究員於景元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說,領軍人才至少應該有組織和管理大型團隊的才能。從這個角度看,領軍人才的知識結構就不能僅僅局限於某一學科。“錢老是公認的科技帥才,從學科領域來講,有深度,從知識結構來講,有跨學科、跨領域的廣度,還有跨層次的高度。”
“在大學評價體系,重固化指標,輕精神文化因素,阻礙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思想文化的進一步創新,影響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和創造潛能的充分施展。”胡顯章表示,創新人才,尤其是領軍人才,不僅要在學術水平上是突出的,而且應當具有人格魅力和組織才幹。人才培養機構應該規避重工具理性、輕價值理性,在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方面下工夫。
滌清學術環境鼓勵大膽創新
“現在很多科研機構把發表論文和SCI、EI作為考核目標,於是就出現了抄襲、剽竊論文,甚至還有院士參與其中。這種學風發展下去,還發表什麼論文,談什麼創新?”於景元說。“有人把這種現象歸因到SCI論文考核上。可如果不用SCI考核,那用什麼考核?如果不用論文考核,用什麼考核?”國家外國專家局原局長馬俊如說,在科學共同體中每個人都負有相同責任,而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在於科研人員在利益驅動下走向浮躁。“哪些項目的資助經費多,科研人員就簇擁到哪裡,這種現象已經成為科技界普遍的趨勢。這也是利益驅動帶來的不良現象。”
“良好的氛圍是培養人才的肥沃土壤。只有土壤越來越厚實了,領軍人才、世界一流科學家才會湧現出來。”原國家專利局副局長明廷華說,領軍人才的脫穎而出急需轉變人才成長的文化氛圍。“比如現在課堂上,很少有學生向老師提出問題,研討會上也是有討論無爭論。在國際學術舞台上,我們提出的質疑、提出的討論更不多。”明廷華說,“要有創新,就是要敢於標新立異,敢於冒尖。”
國家海洋局原局長、《前沿科學》執行總編張登義表示,《前沿科學》雜誌創刊時即把“推動自主創新、活躍學術氣氛,鼓勵大膽探索”作為辦刊宗旨,未來雜誌還將一如既往地為創新人才、創新成果提供發揮的舞台,鼓勵學術探索和學術創新。“重大基礎研究的突破,往往是從假設開始。對於這類文章,我們一如既往地採用,不管作者是小人物還是大人物,國內的還是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