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示以志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 閒靜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現,不慕榮利,才是他的真實面貌。 但這種閒靜少言,並不等於他沒有志趣。

【名稱】頗示以志
【拼音】pō shì yǐ zhì
【解釋】表示自己的志向、志趣。
【出處】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hui)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zhé)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hè)穿結,簞(dān)瓢(piáo)屢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qián)婁(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銜觴(shāng)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yú)?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先生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把它作為(自己的)號了。(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便高興得忘了吃飯。(他)天性特別愛好喝酒,家裡窮,不能經常喝到酒。親戚朋友知道他有這種嗜好,有時擺了酒來招呼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去,竟不會(假裝)捨不得。簡陋的居室里空蕩蕩的,不能遮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飯籃子和瓢里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經常寫文章來自我消遣,(從文中)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志趣。他從不把得失的東西放在心上,憑這些過完自己的一生。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致富。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一類的人吧?一邊喝酒一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無比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時候的百姓吧?

解釋

他的生活、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這是他最突出的地方。閒靜少言是他的外在表現,不慕榮利,才是他的真實面貌。因為不追求榮利,他就無須奔忙,不用煩躁,自然也就閒,也就靜,用不著喋喋不休。但這種閒靜少言,並不等於他沒有志趣。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一是飲酒,一是寫文章,可見他的志趣是高雅的。他雖然隱姓埋名,但與道家說的“形同槁木,心如死灰”並不一樣。不過,他“好讀書,不求甚解”,為什麼不求甚解?這就與他的“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並不想“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麼“會意”呢?沒寫。我們從陶淵明所寫的《讀山海經》《詠荊軻》等詩作中可以想見。他從書中得到哲理,得到啟示,對當時的混亂、醜惡的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對人生有了更透徹的了解。但只能“會意”,不能言傳,因而“閒靜少言”,只是不說,不是不知。這使我們隱隱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識的人,也隱隱地感到那個社會對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二個志趣——飲酒。五柳先生“閒靜少言”,但讀書時“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說明他內心並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瀾的。內心的波瀾沒有表現出來,卻找到了一個使波瀾平靜的方法,這就是嗜酒。“嗜”字說明不是一般的小飲,而是“期在必醉”。儘管“家貧”,也沒有改變這一嗜好,就因為在醉鄉中可以使心靈的波瀾得到平靜。這是他在那種環境裡使自己得到解脫的一種方法。
第三個志趣——著文章。他著文章的目的是“自娛”,不是要給別人看,更不是要獻給統治者,去求官得祿。這一點也說明了他內心的確有“會意”,有話要說的,只是不願對別人說,寫文章給自己看。“閒靜少言”而又“常著文章自娛”,就是這種心情的反映。他實際上是有痛苦的,但能從讀書、飲酒、寫文章當中得到解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