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傳始建於明洪熙元年(1425),清代道光初年,又由當地回民捐資擴建。據《重建順城清真寺碑》記載,擴建後的清真寺“高其口口,廣其垣墉,正殿五楹,皆重檐復構”,兩廂蓋有樓房,設有“經書堂”及“掌教屋”,院中還有“園亭”一座,亭中立有經文石碑,規模頗為壯觀。清代後期雲南回民反清起義時,順城街清真寺成為回民首領馬凌漢的據點。起義失敗後,順城街民房和該寺“皆焰於兵火”。清光緒六年(1880),當地回民又集資重建該寺,1927年再一次擴建。1981年後,雲南省人民政府幾次撥款修葺。現該寺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禮拜殿是一座橫列圍廊式歇山頂建築,面闊五楹,縱深3進。殿內矗立金柱2行,面積約400餘平方米。殿內側牆上有壁櫥,置放經典。殿外四周設雙步廓沿,寬4米。殿前右側系一、二層樓房,設教室。左側已新建辦公樓房。右側廂房東面小院作沐浴室和殯儀館。整個建築,典雅大方。1983年7月被列為 昆明五華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雲南省伊斯蘭教協會和昆明伊斯蘭教經學院所在地。
該寺為全國著名清真寺之一。始建於明洪熙元年(1425年)。清雍正、乾隆年間重修,道光初年擴建,成較大規模,有重建寺碑記其事。鹹豐六年(1856年)“雨辰之變”,昆明回族慘遭清軍盡屠,該寺亦被毀。光緒六年(1880年)教眾集資重建。1927年擴建禮拜大殿。1979——1982年政府撥款數次修葺擴建。1988年新建沐浴室等,1993年再次裝飾大殿、現寺占地面積15畝,禮拜大殿為歇山頂式木結構建築,面闊5楹,縱深3進,約400餘平方米,穿花殿門工藝精湛,上懸“朝真殿”匾,典雅大方;殿前廊柱包鋁合金,銀光熄惜。
規模建制
現該寺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大殿右側對廳為新建四層樓房,建築面積500平方米,上豎阿拉伯式寶頂。殿前南北廂房約240平方米。另有沐浴室、學生宿舍等上千平方米建築。
建築特點
順城街清真寺的禮拜殿為橫列圍廊式歇山頂建築,面闊五楹,縱深三進。寺內有教長室、教室、沐浴室和殯儀館等建築。本寺院內松柏、棕桐蒼翠,建築布局合理、屬昆明五華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成立的昆明伊斯蘭教經學院和雲南省伊協設於該寺。本寺坊現有回族教民近萬人,屬老格迪目。
地理交通
昆明順城街清真寺地址位於雲南省昆明市順城街敦仁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