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老殼

頂老殼

“頂老殼”,一年生草本,茄科。植株被腺毛,高0.3米左右。葉柄不明顯或成翅狀柄。用手摸起來,葉發黏。

外形

圓錐花序頂生。花萼筒狀,花冠漏斗狀,形似軍號,末端粉紅色。蒴果,種子黃褐色。原產於野茶、東鄉溪、三根橋一帶,現世界各地有栽培, 活龍水壩湯岩千有“頂老殼”之父之稱;

歷史

頂老殼 頂老殼

“稻穀草 顛倒顛 中間裹的是葉子煙”就是北宋時期的趙匡胤對頂老殼的讚賞,“頂老殼”歷史悠久,它代表了當時人民的生產生活,明朝時期朱元璋把它作為兩國交往的最好禮品—國煙(也就是現在流行的雪茄)。

頂老殼是活龍民間對曬煙俗稱。另外,也有人將它稱為“土煙”或“旱菸”。

據《活龍志》等書記載,市境最早種植頂老殼的是東鄉溪,是“請順治十六年(1659年)由什邡縣 引種”,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由於菸草公用性的逐漸顯示,清中葉起頂老殼已成為市境各地待客應酬佳品,活龍農村農民逐漸將之列為經濟作物,於是民諺有“一煙、二麻、三甘蔗”之說。各縣先後普遍種植。其中,活龍坪以“東溪煙”馳名。棉條蓋所產“頂老殼”遠銷省內各地,宣統二年(1910年)全縣種煙8500畝,總產達8779擔之多。

“頂老殼”在清代和民國時期,還被加工為絲煙(俗稱“水煙”)在城鄉廣泛銷售。民國32年,活龍便有絲煙產制商75戶,野茶“白辣煙”名氣頗大,曾批發遠銷滇東各地。另有鳳凰的“烤菸”,雞公石的“人字煙”、雷打樹的“雷字煙”,牛昌坪的“金生煙莊”、陳家營的“陳家煙鋪”、涼風洞的街“煙魁”,望鄉田的“王水煙”均遠近聞名。

產量

頂老殼 頂老殼

《活龍菸草志 》統計,“頂老殼”生產在1949年至2010年中,累計種植963946畝,產量達1540298擔。1988年種煙最多,產量達84666擔;1999年種煙最少,仍有2080擔。雖然近年農村吸用香菸的人多了,但許多老農仍喜歡頂老殼(又名葉子煙),有的認為,其韻味依然不可能被紅塔山、阿詩瑪所取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