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動岩嶺古道

人文歷史

特色

自然景觀
響動岩山位於狀元鎮響動岩村境內,李王尖之西北。海拔123米。因古時有岩搖動有聲,故名。今已無處尋蹤。東南山頂為李王尖。有山嶺從東北翻山通皇岙。明代內閣大學士張璁墓坐落響動岩山中。有村民房屋數座,今移居山下,其地當時稱響動岩自然村。
潘宅山位於響動岩村境風,海拔116.9米。因以前山中居住姓潘的人家,故稱潘宅,山以村為名。林木茂盛,出產楊梅。
彭宅山位於響動岩村境內,海拔110米。以前彭姓人居住,故名。彭宅山東西稱九崗,有峰前山。林木茂密,幽靜秀麗。
山堂山位於響動岩村境內,海拔116米,南面稱美人尖,三堂本來只有三座和尚修行的佛堂,故名。今新建一座大佛寺稱“大一寺”,四面環山,林木郁綠茂盛,環境清幽。
諸宅山位於響動岩村境內,海拔約110米,因以前山中有諸姓人居住,故名。現村民都移居狀元一帶。山中林木茂密。風景秀麗。
獅子山位於響動岩村的西南面,因形象獅子,故得此名。尾巴翹在李王尖山腳。山上果樹成林,雜草掩映。1992年8月在獅子山麓建有獅子山公墓一座。
響動岩位於響動岩村後向李王尖登攀的石徑旁,有一呈現橢圓型,南北直徑50餘米,東西南徑150的山崖,叫響動岩。據當地村民說,此岩敲響之後,會發出洪大、低沉又悠揚的音響,敲後數秒鐘,響聲還在空中迴蕩,那餘音很久很久逐漸消失。今已無存。
老虎洞位於李王尖山腳一崖壁上,周圍峰尖突兀,山林蔥鬱,環境清幽。洞頂有一巨石,狀象考慮山洞,洞底岩石紅膩,形似考慮爪,剛健猛勃,形象生動。
龍洞位於狀元鎮響動岩潘俊亭後四折瀑下。洞中窄小,僅容一人躬身而入,洞內漆黑無光。
響動岩嶺位於瑤溪鎮皇岙山中部,美人尖南側。從皇岙村通住響動岩自然村而得名。嶺徑條石結構,1997年翻修。
泉山池位於響動岩村旁,周圍雜草叢生,池中水碧如鏡,水質優良,能蓄水1500立方米。可供當地村民1300人飲用和灌溉之需。夏秋水滿,池面可見響動岩山峰倒影,別有一番景色。
田岙大榕樹位於狀元鎮田岙村。榕樹高達二十米,樹冠廣大,遮蔭效果十分明顯。
人文景觀
潘俊亭位於響動岩村山一公路中段,亭建在方長台上,南面是龍潭。清朝乾隆年間建立。1991年重建,全部用青石修築。是進入響動岩村附近景點的開端。古時有人登響動岩,先在潘俊亭舉行簡單儀式。
大一寺位於狀元鎮響動岩中部,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仿古代大一堂式樣建築共50門,場向南一字排開。內有正堂一間,左右各一間配堂,大殿內有兩排32根紅漆柱,頂天立地,氣勢雄偉。堂內掛滿長幡,內有觀世音、三寶佛、大悲佛、三官大帝等佛像294尊,殿內可容1千人,大門上高懸趙補初題寫“大雄寶殿”匾額。根據有關史料標明,唐代建築,宋代擴建,明、清、民國均曾修理,1991年重建,耗資200萬元,恢復舊觀。
善慶寺善慶寺始唐貞觀年間(640年)。與當地大一寺、善聖寺建成年代相近。據歷史記載,因三寺寺址毗鄰,因此取名“三堂”。近年,三堂地方民眾發起重建,社會賢達有義之士慷慨。捐資,大一寺、善聖寺得以建成,而善慶寺後之重建更使三寺盛貌得以完整重現,因此更具重要。如今,三寺香火旺盛。“三堂”地名名符其實,羅山民眾夙願亦終得夢圓。善慶寺臨東海之濱,覽碧波入流之自然羅山之上,顯天地崢嶸之氣勢:遙望群峰朝供,層巒疊嶂看山寺清幽,靈石護法。松柏地之華,百卉壯煙霞之色:晴時、風雪合序;紫竹鬱郁有似霧靄悠悠堪比蓬萊;般若之泉金剛之木常青。春有綠茶怡人有楊梅似火。四季妙果結,八方會。寺內梵音古韻清幽綿長,者眾。初一、十五或其他宗教寺內更是香菸飄繚,福燭高照是厚德載物,天人合一。
上陣觀始建於唐朝,2001年重修,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
龍母宮始建於清朝,2006年重修,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
張璁墓坐落狀元鎮響動岩村。明嘉靖十八年(1539)敕建。占地面積約十二畝多,周圍有山場三百餘畝。墓域九壇,依山而建。計一百二十級,建有石馬、石將軍、亭碑、牌坊、石塔等。墳坦平面均用長石條石及厚磚鋪砌而成。圍有厚磚牆,又圍粗石牆。林木蔥蘢.,典雅肅穆,氣勢雄偉。清道光《普門張氏聞知錄》有此墓全景圖。
1951年3月份,該墓遭到嚴重破壞,其後歷經變故,墓地蔓草荒煙,僅留遺址。
古文化遺址和紀念性建築
煙墩位於狀元鎮響動岩村與瑤溪鎮皇岙村交界蓮花山巔。海拔219米。相傳建於900年前,平面呈橢圓長方形,南北長約250米,東西約100米,四周有牆,石塊壘築。響動岩煙墩和龍灣炮台山遠遠相望,是浙南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防衛設施。
現代交通建築
路狀元環山公路,是由狀元村至響動岩村之間,原長6公里,1995年8月建成,全線長約7.4公里,寬7.5米,由地方交通中巴308運行。(現公交125)並於2009年下半年由市公交公司開通84路市區至大岙溪、響動岩村交通便捷。上山道路不足3公里,自然村間和主要景區間道路7.3公里全是水泥路。是人們自駕游好去處。
藝文曹凌雲撰明的“浙西綠寶石一響動岩”
張衛生撰寫的“張璁墳墓破壞案始末”
整個響動岩村中有通往東南、西、北方向的嶺(路)有以下:
督堂嶺拜佛尖山東側,海拔130米,因山有督堂,故名。嶺南北走向。嶺徑條塊石結構,寬1米左右,從河口村通往山西岙村。嶺東腳有石牌坊一座,嶺南腳西側有居士林。
山堂嶺皇岙山東側,山墳崗與蓮花心之間。因該嶺由皇岙村通往響動岩村三堂自然村(古時此地建有善聖寺、善慶寺、三官堂統稱為“三堂”)而得名,嶺徑條塊石結構,寬1.5米。1997年冬由當地人集資修建,嶺背立有修路碑。
皇岙嶺皇岙山中,是羅東通住大茶山村的主要交通要道。嶺徑寬約1.5米左右,條石塊結構。嶺東山腳建有公墓。嶺北側的山腰有王瓚與張璁祖輩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