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節奏結構的形態與功能:節奏結構力與動力若干問題的研究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10月1日)
平裝: 25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8
ISBN: 9787806924723, 7806924728
條形碼: 9787806924723
尺寸: 22.6 x 15.8 x 1.6 cm
重量: 499 g

作者簡介

張巍,博士,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作曲技術理論方向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黨總支書記、副主任,上海市音樂家協會理事,上海市浦東青聯委員,華中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特聘教授。2004年被選派到美國馬里蘭州陶森大學學習並獲該校頒發的校長執業證書。因在基礎音樂教育方面的貢獻被上海市授予浦東“張巍音樂教師培訓基地”。
1977年至1987年於武漢音樂學院附中、作曲系本科學習,1987年師從鄭英烈教授攻讀作曲與現代和聲理論方向研究生,1990年獲碩士學位。1999年至2002年師從趙曉生教授攻讀博士並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博士學位。從2002年至2008年間,連年赴台灣、香港、美國、澳大利亞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學術研究及講學考察。在台灣“兩岸專業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上所作的《大陸音樂教育制度、觀念及其影響》、ISCM執委會上海現代音樂創作論壇上所作的《現代音樂創作的發展》、“全國第二屆和聲學研討會”上所作的“簡論里蓋蒂音樂刨作中的音高組合特徵——以《鋼琴練習曲》為例的音高技術研究”、以及在“2003”華人作曲家音樂節”上所作《王建中的音樂創作》等專題發言均引起廣泛關注和好評。
近年來一直致力於節奏理論、節奏分析、音高(和聲)理論方面的研究及教學。其研究課題《音樂的節奏結構——結構力與動力的研究》、《20世紀音樂作品的節奏形態研究》、《音樂基礎教育體制的轉型研究》、《基礎音樂教育與音樂特色教育若干問題的研究》分別獲得霍英東基金、上海曙光基金、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以及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項目的資助。主要論文、作品有《論節奏的定態》、《論音樂節奏結構中的二元關係》、《論節奏結構的重音》、《論音樂的節奏結構——對其中諸要素的討論》、《序列音樂中的數列化節奏》、《論節奏的組織與結構——卡特“木管四重奏”練習曲No.7中節奏的分析與認識》、《論當代音樂的和聲材料及其組合、關係》、作品《散板》(鋼琴獨奏)、《禱文》(箏或揚琴獨奏)等數十篇。
2004年獲上海市浦東“十大傑出青年”、“新長征突擊手標兵”稱號,2005年獲“上海市曙光學者稱號”,2006年獲上海市文藝人才基金理事會頒發的優秀教師獎。

內容簡介

儘管《音樂節奏結構的形態與功能:節奏結構力與動力若干問題的研究》從一個局部——主要是時值的組織形態方面——來考察節奏在音樂中的性狀,但在撰寫過程中筆者始終立足於這樣一個基本的觀點,即“由時值按照某種方式進行組織所構成的‘節奏’”僅僅是一種狹義的、字面的、概念化的節奏,而真實的、具有實踐意義的節奏則具有更為廣闊的含義,它存在於音樂的各個方面:樂句的、和聲的、音色的、織體的等等。因此,節奏的研究應該以發展的眼光,在一種更加開闊的視野中來進行。所以,在《音樂節奏結構的形態與功能:節奏結構力與動力若干問題的研究》寫作過程中,我常常會“分心”關照其他一些可能會產生某種節奏特徵、並對音樂的運動產生影響的方面。其用意無非是以節奏為中心,力求找到更多觀察和研究它的“點”,或者說儘可能去尋求從不同的方面研究節奏的可能性——有時是從研究方法的層面,有時是從分析方法的層間,有時是在視角方面。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進入到節奏研究的內部,發現有價值的途徑,獲得有意義的成果。
作為一篇研究節奏形態及其功能方面的專著,我的主要目的,是在對以往的節奏研究成果進行觀察和評價的基礎上,通過對音樂節奏形態的研究來認識它在音樂運動中的作用。我認為,這種作用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它對於音樂結構力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它對於音樂的動力的作用。為達到這一目的,我嘗試對那些容易使人產生多種解釋(但不能說成是歧義)的節奏與節拍的概念進行討論並對二者之間的關係進行一種梳理,然後在這樣的基礎上來提出自己的看法。就像在第二章中我所談到的那樣,我的一個重要觀點就在於“在某一個特定層面上把節拍看成是節奏”,以便把節奏和節拍做關聯性的研究。
基於內容的分類考慮,《音樂節奏結構的形態與功能:節奏結構力與動力若干問題的研究》共分為上、中、下三篇。
上篇由五章構成。這五章對節奏的概念、節奏研究的歷史與現狀、與節奏研究緊密關聯的各個音樂要素、以及對節奏的形態研究方面起核心作用的某些方面等進行了論述。其中,作為本篇研究的重要結論,我提出了諸如“節奏結構是由多種要素來構成的”、“節奏與節拍具有同一性且在音樂中具有互動作用”、“重音是影響節奏結構最重要的因素”等觀點。這些觀點不僅強調了節奏或節拍的概念應該具有更加豐富的內涵,而且這兩個概念還與其他的音樂要素具有更加廣泛的聯繫。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去觀察節奏結構,才能真正了解節奏在音樂運動的更深層次中到底產生了哪些作用。
以上篇中所討論的內容為基礎,我在中篇中側重對使音樂趨向於穩定的一些節奏因素進行了討論。其中的三章(第六、第七和第八章)對三個形成節奏穩定因素的、對節奏的運動具有結構力作用的層面進行了深入的討論。第六章是在節奏構成的要素的層面——即長短關係、方正形態、疏密關係以及抑揚關係;第七章則是從節奏結構中節奏形態所顯示出來的感知和組織特徵方面;第八章從節奏在音樂整體運動中的不變性層面。這三個層面各自的作用以及它們協調的作用形成了音樂節奏運動內在的結構力。
下篇中的五章各自具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前面的三章(第九、第十和第十一章)主要承接中篇的內容,從動力的方面來考察不同的節奏形態在不同的音樂層面對於音樂運動和發展的推動作用。這幾章中所涉及到的幾個層面與中篇中的幾章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第九章側重考察節奏結構中一些節奏形態的不協和性方面,它與第七章是直接相關的;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對於節奏的暫態和節奏非一致性的考察與第八章也有緊密的關聯。由此所獲得的結論在於,節奏形態的不協和性、節奏在運動中的非定態結構以及非一致性作用形成了音樂內在運動的推動力。此後的第十二章也是我早期節奏研究成果的一個再現,是對20世紀中的某些節奏問題的一些考察,其中把節奏放在一個兩極的框架中來討論,這個兩極的框架就是嚴格控制的序列化節奏和自由隨機的節奏。對於《音樂節奏結構的形態與功能:節奏結構力與動力若干問題的研究》而言,這個章節具有一種補充的作用。因為對於節奏理論來說,20世紀中的許多節奏問題由於其多樣性和作曲家的個性化原因,比之過去的節奏問題更加難以進行歸納和抽象,節奏體現了更多的風格化得特徵。因此,《音樂節奏結構的形態與功能:節奏結構力與動力若干問題的研究》在這個章節中對20世紀音樂的節奏所進行的討論也只是對一些作品中的節奏現象的觀察,是一種提綱挈領式的,還遠遠沒有深入下去。
最後的第十三章可以看成是《音樂節奏結構的形態與功能:節奏結構力與動力若干問題的研究》的結論部分,整個部分從六個方面對全文中所討論的中心內容進行了歸納和抽象。應該說,這一章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音樂節奏結構的形態與功能:節奏結構力與動力若干問題的研究》形成的一個主要線索和基本思路。

目錄

上篇 節奏的釋義及其研究
緒論
第一章 “音樂時間”中的節奏
1.1 音樂時間
1.2 研究的對象
1.2.1 節奏
1.2.2 節奏結構
1.2.3 “形態”與“功能”
1.2.4 結構力與動力
1.3 圖表反映
第二章 概念的評價
2.1 關於節奏
2.1.1 動態的節奏觀
2.1.2 靜態的節奏觀
2.1.3 國內的幾種觀點
2.1.4 簡單的評價
2.2 關於節拍
2.2.1 小節——周期性重複的表征
2.2.1.1 小節導致分組
2.2.1.2 小節是音樂事件的容器
2.2.2 節拍重音
2.3 節奏與節拍的關係
2.3.1 作為節奏的節拍
2.3.1.1 從小節的層面來看
2.3.1.2 從節拍與節奏重音層面來看
2.4 小結
第三章 歷史的介紹
3.1 19世紀的理論
3.1.1 模式節奏與有量節奏
3.1.2 18世紀的兩個觀點
3.1.3 霍夫曼與里曼的理論
3.2 20世紀節奏理論
3.2.1 庫伯和梅耶爾的節奏理論
3.2.2 與音樂的表演相關的節奏理論
3.2.3 與申克爾理論相關的節奏理論
3.2.3.1 申克爾理論中與節奏相關的一些方法
3.2.3.2 葉斯頓等人的節奏理論
3.3 其他一些節奏理論
3.4 小結
第四章 節奏結構中的諸要素
4.1 速度
4.2 發音點、時值與休止
4.3 時值距
4.4 節奏型(或音型)
4.5 發音點與節奏型
4.6 節奏型的重複和再現
4.7 和聲
4.8 音色
4.9 密度
4.10 小結
第五章 重音問題
5.1 節拍重音與(節奏)重音的區別
5.2 重音的類型
5.2.1 分組重音
5.2.2 緩急重音
5.2.3 力度重音(強音)
5.2.4 節奏型移換重音
5.2.4.1 同類型的節奏型的移換
5.2.4.2 不同類型的節奏型的移換
5.2.5 織體重音
5.2.6 和聲重音
5.2.6.1 和聲的變化所產生的重音
5.2.6.2 意外(或不協和)和聲所產生的重音
5.2.7 音色重音
5.2.8 旋律形態重音
5.2.9 演奏法重音
5.3 重音與分組——對重音的評價
5.4 小結
中篇 節奏作為音樂的結構力——對趨向於穩定的因素的討論
緒論
第六章 節奏結構中二元關係
6.1 長短關係——長時值
6.2 方整的形態
6.3 疏密關係
6.3.1 發音點(或時值)的疏密關係
6.3.2 分組的疏密關係
6.4 抑揚關係
6.4.1 作為基本運動趨向的抑揚關係
6.4.2 作為規模運動趨向的抑揚關係
6.5 小結
第七章 節奏的緊張度Ⅰ——協和的節奏
7.1 作為模式的協和性節奏結構
7.1.1 完全協和性節奏結構
7.1.2 間接協和性節奏結構
7.2 小結
第八章 節奏的定態——節奏的一致性
8.1 定態節奏作為固定動機
8.2 作為動機的連續的定態節奏
8.3 作為整體的節奏結構的複製或映射
8.3.1 表層節奏的複製或映射
8.3.2 深層節奏的複製與映射
8.4 綜合節奏要素的結構作用
8.5 小結
下篇 節奏作為音樂的動力——對趨向於不穩定的因素的討論
緒論
第九章 節奏的緊張度Ⅱ——不協和的節奏
9.1 基本的不協和節奏及其擴展
9.1.1 縱向的基本不協和結構
9.1.2 基本不協和結構的橫向擴展
9.2 潛層的不協和節奏
9.2.1 基本特徵與實例
9.3 小結
第十章 節奏的暫態——變化中的節奏
10.1 拍子結構的變化
10.2 節奏形態的變化
10.3 密度的變化
10.4 小結
第十一章 節奏運動的非一致性
11.1 橫向的非一致性
11.1.1 分組與節拍的非一致性
11.1.2 橫向非一致性的複雜化
11.2 縱向的非一致性
11.2.1 兩個節奏層次的非一致性
11.2.1.1 同質異位的節奏組
11.2.1.2 異質異位的節奏組織
11.2.2 多個節奏層次的不一致性
11.3 小結
第十二章 20世紀音樂中的一些節奏問題——理論與實踐
12.1 傳統的延續與發展
12.2 節奏的序列化
12.3 自由隨機節奏
12.4 小結
第十三章 結語
參考文獻
1.著作
2.論文資料
3.譜例出處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